凉簟碧纱橱。一枕清风昼睡馀。睡听晚衙无一事,徐徐。读尽床头几卷书。搔首赋归欤。自觉功名懒更疏。若问使君才与术,何如。占得人间一味愚。 熙宁十年至元丰二年,苏轼任徐州太守。这期间,他曾经带着徐州百姓一起抗洪救灾,也曾经前往石潭,为百姓求雨;他曾经因为“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而欢喜,也曾经因为“惭愧今年二麦丰,千畦细浪舞晴空”而欣慰。 元丰元年的初秋,清风徐徐,忙碌不已的苏轼,在这个午后,享受到了难得的清闲,品味到了久违的惬意,拿起枕边的几卷书,随手翻阅,一篇《南乡子·自述》便在苏轼的笔尖缓缓流淌而出。 “凉簟碧纱橱”,炎热的夏季刚刚过去,床上的竹簟还没有换去,更衬托出午后的一丝清爽;碧纱橱是一种用于室内的隔窗,因隔窗部分常常糊以绿纱,所以得名“碧纱橱”。这个美丽的名字,常常被写入文学作品中,赋予文学作品一丝朦胧的美感。 林黛玉初进贾府,贾母便将她安排在自己房里的碧纱橱内;李清照在《醉花阴》中写道:“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一枕清风昼睡馀”,一枕清风,是苏轼的最爱。他曾经在《睡起闻米元章冒热到东园送麦门冬饮子》中写道,“一枕清风值万钱,无人肯买北窗眠”。 米元章,就是大书法家米芾。大书法家,给大文学家送来消暑的茶饮,这大约也是一段文坛佳话了吧? “睡听晚衙无一事,徐徐”。古代的衙门中,分早晚衙。白居易在他的《舒员外游香山寺大夸胜事题长句以增之》中写道,“白头老尹府中坐,早衙才退晚衙催”。此时的苏轼,很显然没有“白头老尹”的忙碌,因为晚衙无事,苏轼得以半日清闲,可以“读尽床头几卷书”。 因为在鲁国不得志,孔子曾经周游列国,长达十四年之久。在陈国的时候,“晋楚争强,更伐陈,陈常被寇”,孔子动了归国之心。苏轼借用“归欤”,也是在表达自己回归家乡的意愿。 “自觉功名懒更疏”,为什么苏轼想“归欤”?只因为宦海沉浮,苏轼经历了太多的坎坷,他在功名利禄上的心,早已淡了。 “若问使君才与术,何如。占得人间一味愚”。苏轼的才华,光耀史册,几乎无人可以与之并肩。论写诗,他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论写词,他与辛弃疾并称“苏辛”;论书法,他与米芾、黄庭坚、蔡襄并称为“宋四家”;论散文,他位列“唐宋八大家”…… 如此“全能型”的苏轼,却认为,不如“占得人间一味愚”。 多年之后,增加了更多坎坷的苏轼,为出生三天的儿子,写下了一首《洗儿》诗:“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这是苏轼又一次在表达自己“占得人间一味愚”的观点。 就像《南华经》中说的那样,“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羁之舟”,又有词曰,“山木自寇”,“源泉自盗”。 初秋,午后,惬意的清爽,难得的闲暇,苏轼的感慨,又有谁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