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走进阿炳的世界(二)

 老街茶馆图书馆 2020-08-16

 
 

走进阿炳的世界(二)
走进阿炳的世界(二)

 

 

《二泉映月》是阿炳的代表作。阿炳经常在无锡二泉边拉琴,创作此曲时已双目失明,据阿炳的亲友和邻居们回忆,阿炳卖艺一天仍不得温饱,深夜回归小巷之际,常拉此曲,凄切哀怨,尤为动人。

 80多年前,无锡街道的上空常常飘扬着阿炳卖艺乞讨所奏响的琴声。他的即兴演奏,成就了《二泉映月》这支自述式的悲歌阿炳的朋友沙陆墟曾这样描写过阿炳拉奏《二泉映月》时的情景:“大雪像鹅毛似的飘下来,对门的公园,被碎石乱玉,堆得面目全非。凄凉哀怨的二胡声,从街头传来……只见一个蓬头垢面的老媪用一根小竹竿牵着一个瞎子在公园路上从东向西而来,在惨淡的灯光下,我依稀认得就是阿炳夫妇俩。阿炳用右胁夹着小竹竿,背上背着一把琵琶,二胡挂在左肩,咿咿呜呜地拉着,在淅淅疯疯的飞雪中,发出凄厉欲绝的袅袅之音。”

   无锡惠山泉,世称“天下第二泉”。以“二泉映月”为乐曲命名,不仅将人引入夜阑人静、泉清月冷的意境,听毕全曲,更犹如见其人--一个刚直顽强的盲艺人在向人们倾吐他坎坷的一生。

    走进阿炳的世界(二)

 

 

              油画 夜归

走进阿炳的世界(二)

    1950年夏天,杨荫浏来锡为阿炳录《二泉映月》二胡曲时,有“二次录音”和“借二胡”的故事。这年暑假,杨荫浏先生来到无锡,请住在崇安寺附近盛巷内的一名张姓道士给阿炳传递信息,邀请阿炳演奏并录音。由于当时阿炳住所(即雷尊殿的一间附属平屋)较为破旧,难以容纳客人并进行录音,因此第一次约的地点就是这位张姓道士在盛巷的家中。那天,张道士家中除了杨荫浏、阿炳,还有曹安和、黎松寿、祝世匡等好几位同事和朋友,杨与阿炳见面交谈后才知道,阿炳因自己的二胡琴筒上的蛇皮在两年前被老鼠咬破已经好久未拉琴了。于是,祝世匡先生请现场的黄洪泉去借二胡,黄随即跑到书院弄中山路口的中兴乐器店,向老板华三胖借来了一把二胡及一些琴弦。琴借来后,由于阿炳久未拉琴,手有些生疏需要练习,但张道士家是个矮脚楼,门墙较低,盛巷又是当时进出城的交通要道,人车声太嘈杂无法录音,所以改为三天后在公花园大门斜对面的“三圣阁”进行。中央音乐学院杨荫浏曹安和教授专程来无锡为阿炳演奏录音,此时阿炳已完全荒弃音乐达三年之久,经过三天的练习,分两次录音,共留下《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三首二胡作品和《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三首琵琶作品。但阿炳自己最得意的《梅花三弄》因为录音钢丝不够而没有录制。后来《二泉映月》、《大浪淘沙》荣获了二十世纪华人经典音乐作品奖。

  现在听到的阿炳的乐曲《大浪淘沙》、《昭君出塞》、《二泉映月》、《龙船》、《寒风春曲》、《听松》六支名曲就是那天抢救录下来后整理的。

 

 

油画  抢救国宝

走进阿炳的世界(二)

当年录制名曲的钢丝录音机
走进阿炳的世界(二)
阿炳使用的二胡和琵琶
走进阿炳的世界(二)
阿炳说唱新闻的三跳
走进阿炳的世界(二)

    阿炳墓。位于无锡市锡惠公园内惠山东麓映山湖边。华彦钧,即“瞎子阿炳”,民间音乐家,1950年12月病殁,葬无锡西郊璨山脚下“一和山房”道士墓。1979年5月,墓遭破坏,由无锡市博物馆原地拾骨,于1983年迁葬惠山东麓、二泉之南现址。墓地面积742平方米,主体由墓墙和翼墙组成,状如音乐台;旧墓碑现藏市博物馆,后来的墓碑由中国音乐研究所、无锡市文联立,杨荫浏书,墓前瞎子阿炳铜像,由钱绍武雕塑。

  1986年由无锡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走进阿炳的世界(二)

走进阿炳的世界(二)

阿炳墓畔、山水间的音乐广场。

走进阿炳的世界(二)

 

 

在阿炳故居的南面,新建了一座现代化的茶馆叫“听松园”。窗明几净,透明的亮墙使茶馆与古朴的阿炳故居混为一体。

 

走进阿炳的世界(二)

 

“听松园”有门直通阿炳故居,五湖四海的朋友们参观故居后可以到这里休息和品尝无锡新茶。
走进阿炳的世界(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