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望闻问切,为什么不把切脉放第一?——刘老师的健康法则第六讲

 感通天下 2020-08-16

健康法则丨第六讲

中医诊法讲究“望、闻、问、切”,为什么要把切脉放在最后?

为什么祖传中医不教脉诊呢?我的祖父当年告诉我,说“人身无气,不足以言脉诊之精微”。这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说,一个学医的人,自己身上没有真实的气机传变的感受,最好不要触碰脉诊,否则就会务于精细但却失去了方略。

学习中医应该从宏观入手,在微观上努力,切不可一开始入手就于其精微之处多费心思这也是我现在经常会给大家讲的,不要上了科学的当。因为科学是文化发展的必然,先要掌握文化,然后才能钻研科学,也就是说,先要掌握了道,然后再精研术,术以载道,这个方向才是不会错的。

望、闻、问、切,把望放在第一,而切放在最后,这不是没有原因的:望而知之谓之神,切而知之谓之术。李时珍父子在写《濒湖脉学》的时候,也着重强调了脉诊只能作为诊断的辅助手段,不要作为主要诊断手段。

这些年我们对于中医的解读其实已经出现了很大的偏差了——总是认为不切脉就好像没有看过中医一样,这其实是进入了很大的误区。尤其是作为初学者,没有基础的学习中医的朋友们,不要轻易去触碰脉诊,容易把你领进死胡同;本来学医的热情,会被这浩繁的脉象搞得一塌糊涂,多少年你也走不出来。

脉诊就如同诸葛亮的知人七章一样,是必须要依靠主观来进行判断的。

因为不管是呼吸、脉象,都是以诊脉人作为标准去进行判断的,所以如果诊脉人身体本身不健康,是没法进行准确的诊脉工作的。也就是说,诊脉之人首先要做到六脉平和,才可以诊出非常客观的脉象。可是大家要知道,有句老话叫做“六脉平和,非仙即妖”,就这一条就不知道难死了多少大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