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海书展·新书丨郑时龄:上海1058处优秀历史建筑的故事

 李平东方明珠 2020-08-16

“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要在发展中保护,在使用中保护,这是必须要遵循的重要原则。”8月15日,在上海书展现场,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郑时龄说。

此次郑时龄来到上海书展,是为了参加新书《上海近代建筑风格》分享会,该书由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另一位出席活动的嘉宾是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华霞虹。活动通过线下讲座、线上同步直播的方式进行。

郑时龄在现场演讲

上海建筑是浓缩版的“世界建筑史”

“上海近代建筑对城市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上海有44处历史风貌区,1058处优秀历史建筑,在上海,可以看到不同历史时期的切片,从1843年开埠以后遗留下来的建筑就像一部浓缩版的世界建筑史,各个时期、各个风格、各个国家的建筑都可以在这里找到。”活动现场,郑时龄表示。

在他看来,上海的历史建筑为城市带来更多发展机遇。上海2035总体规划提出的目标是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要追求这样的目标,不能没有历史建筑的彰显和积淀;另一方面,也要让这些历史建筑植入新的功能。“现在上海正在建设大型文化设施,比如世博文化公园、歌剧院等等,这也是迈向卓越的全球城市非常重要的一步。”

华霞虹表示,正是许多中外建筑师的互相竞争、互相合作,共同创造上海近代这么多优秀的建筑,也构成今天如此丰厚的建筑文化遗产和城市遗产。新版《上海近代建筑风格》附录部分共载入了109家外国建筑事务所的名录,关于“外国建筑师在上海”这个章节共提到了94家外国建筑师事务所和821项具体的设计项目。

《上海近代建筑风格》

中国建筑师在近代上海数量庞大,这一点常被研究者忽略。第一代中国建筑师,尤其是留洋的中国建筑师几乎都是从上海这个地方开始置业的。书中记载了194家中国建筑师事务所,其中具体介绍了63名、362个项目。从他们的教育背景来看,多数有留洋背景,主要是留美、留欧、留日,还有一部分是本土培养。这些建筑师也构成中国现当代建筑教育的基石,培养了后来一代一代的建筑师,为如今的上海留下丰富而宝贵的建筑遗产。

上海日益重视历史建筑保护

郑时龄介绍,自《上海近代建筑风格》1999年第一版出版以来,关于上海和上海近代建筑的研究和保护工作有了显著的进步,也出现大量研究和工作成果。

研究的相关学科领域也有很大的扩展,涉及政治、历史、经济、社会、文化、法规、档案、城市规划、建筑等。一系列的志书、文集、论文、图册、建筑指南、统计资料和专著出版,弥补了以往对上海历史建筑保护的研究和信息缺失。

作为同济大学教授,郑时龄见证了上海对历史建筑保护的成长之路,在编写《上海近代建筑风格》时,他从多个渠道获得各种信息和资料,包括上海市城市建设档案馆的档案和图纸、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设计单位以及施工单位对历史建筑的考证等一手材料。

但他也提到了一些遗憾。“目前对上海近代建筑的研究还存在许多空白,一方面是由于缺乏历史文献资料和必要的调查、测绘,以及深入的研究;另一方面,由于近年来的大规模建设活动,使许多近代建筑存在的环境发生了改变,甚至被拆除,许多考证已无法进行。”

据介绍,新版《上海近代建筑风格》是一部关于上海近代建筑的全景式论著。全书分为11章,近166万字,2515幅图片,系统阐述了上海近代建筑和城市的发展演变、中国和外国建筑师的作品、中国传统建筑的转型、东西方建筑文化在上海的融合。对于近代盛行于上海的西方古典主义建筑风格、现代主义建筑风格、装饰艺术派风格、中国传统建筑复兴风格、近代建筑中的地域风格及其源流作了全面论述和考证。

本书为旧书再版,其中三分之二部分是重新写作,全书结构也有较大的调整,增加关于宗教建筑和建筑师的章节;将传统建筑和古典复兴单列一章;从第一版的6章,扩展为新版的11章,同时增补大量的图片。

此内容由凤凰新闻提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