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复旦大学王德峰笔记《资本论》系列

 小桥流水fzp 2020-08-17

人与人的关系是劳动创造出来的,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就是在不断创造出支配自己的关系。而这种关系是可以量化的,能够用货币来加以衡量,进行精确计算。这种计算的结果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关系得到了精确的表达。

在资本主义社会之前,商品生产不占据主要地位,而是一种从属的关系。人们主要的生产方式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与他人交换物品只是作为一种补充手段。

当商品经济到来之后,生产的目的就发生了改变。人们生产某种商品,不是为了扩大使用价值,而是为了增加交换价值。使用价值仅仅是价值的载体,本身不是目的。

过去一个农民家里五谷丰登那是一件天大的喜事,而如今光是获得丰收远远不够,甚至可能让农民发愁。因为有可能卖不出一个好价钱,那么一年的辛苦就算打了水漂。拥有极其重要的使用价值的粮食,必须变成价值,变成货币,才能让生产者生活下去,这就是商品经济下特有的情形。

价值作为一种社会关系天生具有非增殖不可的性质,这成了资本主义社会中支配人的方方面面的一种力量,它具有强制性,让所有人臣服在它脚下。因而效率也就成了当今社会的至高准则。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就赤裸裸地、公开地表达出资本增殖的原则,充分地体现出这种支配人的力量。可是,如果一个民族以此来作为自己的原则和基本的人生信念,那么这个民族是可悲的,成了完全的“经济动物”,整个人生失去了本应有的光彩。

资本的原则是一个数字的目标,生命的意义无法在其中扎下根来。我们不是为了活着而活着,不是为了发展而发展。可如今,每个人都被资本的逻辑、效率的原则所裹挟,全都受到了要求发展进步的强制支配,人生在忙碌操劳中匆匆而逝,资本就这样把人类生命的意义异化掉了。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即雇佣劳动的生产方式中,资本家付出的仅仅是生产资料。生产资料本身是不能够产生任何新的价值的。而是劳动者的劳动创造所有的价值,包括自己的工资。

所以,资本家支付工人的报酬只是预先的垫付,通过工人的劳动,不仅能够补偿这份支出,还能够获得额外的价值,即通常所说的“利润”。

但是,资本家支付的工资是算在他自己的成本里的,这就造成了一种假象,仿佛是资本家出钱出物请人来劳动,而这份付出得到收益,即利润,是理所应当的事情。劳动者的剩余价值就这样被占有了。

因而剩余价值率总是要大于利润率的,因为它包含了工资和利润(如果是租用土地进行生产的话,还要包含地租)。所以剩余价值率才是真正表明工人受剥削程度的衡量指标。

“问题本身并不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自然规律所引起的社会对抗的发展程度的高低,问题在于这些规律本身,在于这些以铁的必然性发生作用并且正在实现的趋势。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向工业不发达的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者未来的景象。”

马克思这段提醒德国的话语用在中国的身上也不是不合适。在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历史上发生过的事情,曾在或正在中国重演,只不过形式上有所不同。例如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历史上的“圈地运动”在我国有着同样的表现。

之前说过,资本主义要获得发展,必先经历一个“动产战胜不动产”的过程,即固定的土地权力被打破,使得土地这个重要的生产要素服从资本的支配。

而在改革开放中,我们却先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农民自己获得对土地的支配权,从而产生极大的生产积极性。但是,依旧走不出资本的逻辑,固定分散的土地权力终究要被资本所控制,后来“异军突起”的乡镇企业正是这一典型。而各地政府声势浩大的土地财政、招商引资更是将资本掌控土地的原则发挥到了极致,也为后来的房地产过热,房价成为压在老百姓身上的一座大山埋下了伏笔。

凡此种种还有很多例子,这些是新社会从旧社会中分娩出来所必须经历的痛苦。几十年来我们的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也支付了巨大的社会代价。因而马克思的学说对于今日之中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自身运动的自然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能够缩短或减轻分娩的痛苦。”这正是我们要仔细品读《资本论》的意义。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首先讨论的是作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细胞的商品。劳动产品并不天然就是商品。不以交换为目的的生产就不是商品生产,比如家庭内部的生产。而商品一旦被生产出来,就好像获得了一种神秘的性质,成了“可感觉而又超感觉”的物。

可感觉是说商品是给人带来好处的实在的东西,这是商品的自然属性;超感觉是说商品同时还具有社会属性,是物化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

商品将人们之间的关系转化为物的属性,把人与人的关系转化为物与物的关系。因为社会分工,所以需要交换,这样个人劳动就必须与社会总劳动挂钩,人们要用自己所拥有的商品获取自己需要的他人的商品,这种交换以货币为媒介来进行。

这样商品就获得了支配人的力量。作为最特殊的商品的货币,就最为突出地展现了这一点。人们总是希望能够获得更多可供支配的物质资料,就演变成了对货币的追求,甚至出现了所谓的“拜金主义”。

这是人的异化。其实,说到底,人对货币的追求就是对他人的需要,因为在分工明确的现代社会我们无法自给自足。这种天然的彼此需要现在以货币的方式来进行,就造成了人与人的对抗,因为货币是支配、压迫他人的社会力量。

从古至今,人与人的关系都体现在劳动的关系上,都是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劳动进行支配。奴隶社会是奴隶主对奴隶的赤裸裸地奴役;封建社会是封建地主对依附于土地的农民进行压迫;而看似人人地位平等的资本主义社会,实则是通过货币实现少数资本家对多数劳动者的支配。

总有一日货币也会像历史上的任何事物一样,终究要消亡。但这是一个痛苦而漫长的过程。

任何一个社会都关心生产出生活资料所耗费的时间,都要想尽办法缩短单单是为生存下来所花费的时间。如果人的活动时间全都用来生产使自己能够存活下去的生活资料,那么这一生是极其可悲的。人一定要有追求闲暇的自由,这样人生才有了意义。因为我们知道自己必有一死,不愿像工蜂、蚂蚁一样地活着。

文明的发展需要闲暇。可以说没有奴隶制就没有古希腊的辉煌,因为正是有了多数人的牺牲才为少数人换来了自由思考问题的闲暇。在今天,同样需要一批“闲人”,主要是大学里的研究者,能够摆脱各种“考核”,拥有自己的时间来思考问题,从而为整个社会带来进步。

对缩短生产时间的追求带来了科技的进步。从工业革命开始直到现在,人类一直在努力实现技术的创新。谁拥有了先进科技,谁就掌握了优势地位。多年来美国招揽全世界高水平人才,大力发展核心科技,保持军事强力,正是靠着高科技的力量来维持它对全球的统治力。

资本主义社会带来了人类的巨大进步,但是仅限于对自然的征服这一方面。而在社会层面上,人类却失去了自由。因为在资本的逻辑下,每个人都成了追逐效率的工具,成了资本增殖的必然要求下的奴隶。资本家要挖空心思让资本运动进行下去,其中要做的一件事就是挥起现代社会的鞭子——管理科学,让他购买的劳动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出自身的价值,为他劳动。

打破这种不自由的状况需要物质财富的充分发展,人们可以不用进行商品交换来满足自身。“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私有制也就毫无必要,从而实现“自由人的联合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