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0年四川美院——毕业生油画作品

 三合堂小伙计 2020-08-17

   张斌 —《破碎的时空》系列作品        

 作者自述:

        出于自身对意识的探索和时空的想象,脆弱的画布与绘画表面的物质性同样重要,作品选取了那些停留在记忆深处的画面,试图唤醒内心的企盼与诉求,如同模糊的像梦境里的碎片一样。

 △《破碎的时空之一》,布面油画,规格可变  

 △《破碎的时空之二》,布面油画,规格可变

 △《破碎的时空之三》,布面油画,规格可变   

  △《破碎的时空之四》,布面油画,规格可变     

  △《破碎的时空之五》,布面油画,规格可变    

   院系 | 造型艺术学院研究生 

   专业 | 美术(油画艺术创作)

     指导教师 | 赵卿

   张海峰 —《邂景》系列作品        

作者自述:

        作品描绘了不期而遇的自然风景,取材于具有独特地域风貌的自然景观,对色彩进行主观性处理,加以书写性的笔触,在绘画过程中抒发切身情感,传达对自然的无限眷恋之情。

  △《邂景 - 小雪》,布面油画,100×120cm     

 △《邂景 - 惊蛰》,布面油画,   100×120cm

  △《邂景 - 夏至》,布面油画 ,       80×100cm   

   院系 | 造型艺术学院研究生 

   专业 | 美术(油画艺术创作)

    指导教师 | 赵卿

郭玉姣 —《寂》系列作品        

 作者自述:

       2020年一月份,一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的急速传播,全国性的封城措施一夜之间骤然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热闹的城市停止了、街道上安静了、嘈杂的广告和汽车噪音不见了,聚会取消了、商场封闭了,人们的生活被固定在家中,整个城市一片“空城”之迹,创作的理念便由此而生。“空城现象”是有史以来首次全国性生活景象的哑然统一,是至今影响人们生活方式最大的“疫战”,二月的春节变得陌生,春天的游玩变得奢侈,生活的空寂和孤独更加强烈。“寂”系列基于《午后》、《静默》、《朝九晚五》、《早高峰》、《观望》五个主题的描绘并非真正只为疫情,更重要的是生活本身——静谧是一种隐喻,更是一种表达。

 △《寂》,布面/木板油画 

 △《午后》,布面/木板油画 ,110x150cm

△《静默》,布面/木板油画 110x150cm,

△《朝九晚五》,布面/木板油画,110x150cm

△《早高峰》,布面/木板油画 ,   78x82.5cm 

△《观望》,布面/木板油画 ,       50x60cm 

   院系 | 造型艺术学院研究生 

   专业 |美术(油画艺术创作)

    指导教师 | 赵卿

 王金博 —《作用力》《反作用力》系列作品    

作者自述:

        整张画面都围绕着作用力来构建,坐在柔软的沙发上会留下挤压的痕迹,在力的作用下海绵以新的形态呈现,束带的缠绕拉扯,使材料固有的蓬松属性更加明显。整张画面在强力拉扯下突破极点出现撕裂,物体超出自身承受范围后,以打破自我的新形式呈现,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有制约才会有突破,而我正是在寻求这种力量制衡的状态。

 △《作用力》,聚苯乙烯/布面油画,150x200x10cm    

 △《作用力》局部1

 △《作用力》局部2

 △《反作用力》,聚苯乙烯/布面油画,150x200x10cm    

 △《反作用力》局部3 

   院系 | 造型艺术学院研究生 

   专业 | 美术(油画艺术创作)

    指导教师 | 王朝刚

————————————

   龚建东 —《生活+》系列作品        

作者自述:

      我们日常所看到的图像很多时候是和文字一同出现的,脱离了文字它可能显示的是另外一层意思。当我将这些图像的局部组合在一起时它本来的含义进一步的被削减了,它可能看起来非常的抽象,但是它的确又是一张图片。当我看到大量的图像时,我的眼睛无法聚焦到一个地方,这种感受启发了我在创作时将画面的视觉中心抛弃掉。事实上,我们就生活在这样一个环境里面。大量的图像造成我们视觉上接受的过载。我想把我感受到的“真实”表现出来。我个人创作时利用的都是现成的图像,图像与图像之间的覆盖,就像日常的新闻一样,今天的被明天的在覆盖掉。当我们远看这些被拆分然后又被重组的图像时它显现出一种明确的抽象感,但我们近看时又能发现具象的元素。这正是我追求的一种效果,一种具有陌生感和含混不清的绘画。

 △《生活+》1,布面油画 /丙烯,      180cm

 △《生活+》2,布面油画 /丙烯,      180cm

 △《生活+》3,布面油画 /丙烯,      180cm

 △《生活+》4,布面油画 /丙烯,      180cm

   院系 | 造型艺术学院研究生 

   专业 | 美术(油画艺术创作)

    指导教师 | 方力均

  李培鑫 —《飞行》系列作品        

作者自述:

          我在尽可能描绘自己当下的生活状态与偶遇瞬间的同时,结合飞行器、宇航员与角斗士等勇者形象展开叙事。中间画面源于一则2018年的离奇新闻:“29岁的机场地勤人员Richard Russell在结束了一天平凡的工作后,毫无征兆地偷偷溜上停机坪上一架客机,驾驶飞机在傍晚的天空做出一连串惊险动作,75分钟后在一座小岛坠毁。”看完后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决定创作飞行系列。在手法上:运用古典主义写实的手法结合平面留白的空间表现方法,让自我在超越现实的构筑中得到片刻的休憩,进而传达出梦想与当下的游离感和荒诞对比。在色彩的构成上,以温暖的橙灰色底子为主,加以少量高纯度冷色,呈现出协调的温度和强烈的色彩对比。我希望通过三联画的形式,向培根的才华与洒脱致敬,以一曲勇士的挽歌,召唤关于梦想与艺术的温暖。

 △《飞行 》1,布面油画,      200cm×400cm

 △《飞行 》2 ,布面油画,      200cm×400cm

△《飞行 》3 ,布面油画,      200cm×400cm

△《飞行 》4 ,布面油画,      200cm×400cm

△《飞行 》5 ,布面油画,      200cm×400cm

△《飞行 》6 ,布面油画,      200cm×400cm

△《飞行 》7,布面油画,      200cm×400cm

△《飞行 》8 ,布面油画,      200cm×400cm

   院系 | 造型艺术学院研究生 

   专业 | 美术(油画艺术创作)

    指导教师 | 陈树忠

——————————

 马小雅 —《腔 内 隙》系列作品        

作者自述:

     当代生活中,社交媒体促使每一个人成为图像的生产者。通过图像采集与合成,人们将日常生活固定在各种图像中,各种镜头成为了最直接的监控器,时间在监控里不再是无限的,而是可度量、可操控的。经由这些图像的转换,人成为了流通在网络空间中的信息,同许多的物一样,被符号化了。我之前的作品关注的大多是镜头里空间中的时间流动,如今的作品则更多的关注人在场景中的存在,试图还原镜头锁定下的情景里运动瞬间的痕迹。以此探讨现当代生活里人与环境、人与信息的交互和关系,重新发现镜头监控下被隐藏的内容。

 △《腔 内 隙》1 ,布面油画,100×100cm

△《腔 内 隙》2 ,布面油画, 100×100cm

  △《腔 内 隙》3 ,布面油画,   100×100cm

△《腔 内 隙》4 ,布面油画,   100×100cm  

△《腔 内 隙》5 ,布面油画,     100×100cm  

   院系 | 造型艺术学院研究生 

   专业 | 美术学(绘画艺术创作与理论研究)

    指导教师 | 张杰

  倪超然—《多余的纪念碑》系列作品        

作者自述:

          “日常”是每个人终其一生都身处其中的生存环境,列斐伏尔最早提出了对日常生活的批判,使人们逐渐认识到日常生活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在创作过程中,从一开始就从身边异化的日常生活环境入手,这些场景也许对大众来说司空见惯而难以引起重视,但究其存在的实在和逻辑,却值得我们深思其意义、价值和对我们生活环境的影响和社会景观构成。在我的毕业创作中,我进一步深入探画面中不存在的人与画面中呈现出来的场所之间的关系问题,包括人对场所的营造,场所对人所产生的反向影响,场所在历经人类活动后所获得的外观变化和这些痕迹所映射的关于人类活动等各方面的思考。表现日常物经过个体创作所呈现出的陌生化结果,力求通过个人创作探讨人的个人身份和场所的交互影响,提供给观者日常物组合形成非理性场域的荒诞感和陌生感,从而引发对日常生活的关注。

△《多余的纪念碑》3,布面油画, 150✖️200

   院系 | 造型艺术学院研究生 

   专业 | 美术学(绘画艺术创作与理论研究)

    指导教师 | 熊莉钧

  许卫 —《沉默系列》系列作品        

作者自述:

         对当下个人状态和部分年轻人状态的探索。在这个紧张又快节奏的时代,社会在不断变化,年轻人来不及反应就要面临各种压力,我们是否需要冷静的直面环境的影响?是跟着潮流不断改变自己的初衷、还是平衡内心与现实都需要我们冷静。面对群体性的迷茫,往往这种失语的状态是我追求的。

 △《沉默系列》 ,布面油画,直径120cm

 △《沉默系列》 ,布面油画,80×120cm

   院系 | 造型艺术学院研究生 

   专业 | 美术学(绘画艺术创作与理论研究)

    指导教师 | 曹敬平

  赖政宏—《轻语》组画系列作品       

作者自述:

       《轻语》标题中的轻是鸟类的一种特征概述,语是语言、是环境的状态的诉说,通过模糊化鸟类的形象特征用较为锋利的绘画语言作为笔触来概述鸟类的这么一种环境与生存状态的关系是自由或是约束或是相互干扰,这也是当下我们每个临近毕业的毕业生,自身所面临的困境和选择。

 △《轻语》组画, 木板丙烯,     60X60cm/X18

△《轻语》1, 木板丙烯,     60X60cm

△《轻语》2, 木板丙烯,     60X60cm

△《轻语》3, 木板丙烯,     60X60cm

△《轻语》4, 木板丙烯,     60X60cm

△《轻语》5, 木板丙烯,     60X60cm

△《轻语》6, 木板丙烯,     60X60cm

△《轻语》7, 木板丙烯,     60X60cm

   院系 | 造型艺术学院研究生 

   专业 | 美术(油画艺术创作)

    指导教师 | 翁凯旋

   李吉亮 -《钢琴》系列作品      

作者自述:

         我的绘画实践是围绕着系列作品的形式展开的,通常对于一个题材我会进行比较深入的挖掘,在钢琴系列作品中,我习惯于在画面中布置一种观众不易察觉的破坏性,比如断裂的白线、滚动的圆环、错位的支架等等,这种破坏性暗示了生活中的危机四伏。绘画在今天并不只是作为表达个人认识的一种工具,或许更应该可以成为一种摆脱现有认识的途径。

△《空白》,布面丙烯,180x230cm     

 △《踟蹰》,布面丙烯,180x230cm     

△《恻隐》,布面丙烯,180x230cm     

   院系 | 造型艺术学院研究生 

   专业 | 美术(油画艺术创作)

    指导教师 |王朝刚

  陈康宁 —《记忆 2020》系列        

作者自述:

      我在探索个人绘画语言的过程中,由于本科是摄影专业的缘故,在面对客观世界时会较为敏感地把握一瞬间的印象,我的主题多选取日常生活场景中的一个瞬间,运用分割构成的方式来获得形式感,再以不同的处理手法和肌理效果融入画面,以形成如今的绘画风貌。这次疫情对我的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这一偶然事件打破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在此期间各种有关疫情的信息毫无阻力地涌入了我们的生活,正如居伊·德波所说:“景观的出现,伴随着世界的分离”在此期间正是这些疫情所提供的信息与影像构成了我们的生活。这些零散化、碎片化的信息与影像干扰了我们对于真实世界的认知,使得我们对如今的生活有了新的思考,于是我便摘取日常生活中瞬间的影像作为素材,以主观构成形式组合画面,将人物以碎片化的方式呈现,以表达我在此疫情期间的感受。

 △《下午茶》 , 布面丙烯,   170x80cm 

 △《下午茶》 , 布面丙烯,   140x100cm

   院系 | 造型艺术学院研究生 

   专业 | 美术(油画艺术创作)

    指导教师 | 庹光焰

  赵宇 -《丛林日记》系列作品      

作者自述:

       我将现实中的材料、结构在画面中重新编排,在混沌之中梳理出另外的秩序和关系。《丛林日志》描绘的是一个杂草丛生的场景,物象在其中交错、重叠。

 △《丛林日记》,规格可变,综合材料 ,200x300cm

△《丛林日记》局部1

△《丛林日记》局部2

△《丛林日记》局部3

   院系 | 造型艺术学院研究生 

   专业 | 美术(油画艺术创作)

    指导教师 | 曹敬平

 刘亮宏 —《安全距离》系列        

作者自述:

       新年伊始,正当万家灯火、举国欢庆之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这场世界灾难却不期而至,本该是其乐融融的日子,却被越来越浓重的阴霾压的无法喘息。疫情四起,噩耗不断,2020年的新春,成为一代人难以磨灭的记忆。在这种契机下,我暂停了以往一以贯之的创作思路,全身心投入到疫情主题的创作中,以我个人的独特视角记录了这一事件。画中没有人物,也没有故事,没有伟大,也没有渺小,只有漫无边际的病毒细菌缓慢的游走寻觅,而在这背后,是一段惶惶不安的记忆和每个人对生命最真挚的渴望与热爱。

 △《刘亮宏》,综合材料, 180×120cm

 △《刘亮宏》,综合材料, 35×100cm

 △《刘亮宏》,综合材料, 40×130cm

 △《刘亮宏》,综合材料, 40×130cm

 △《刘亮宏》,综合材料, 100×150cm

 △《刘亮宏》,综合材料, 120×120cm

   院系 | 造型艺术学院研究生 

   专业 | 美术(油画艺术创作)

    指导教师 | 赵卿

  赵凤杰 -《404-戴胜个人作品展》系列作品      

作者自述:

         404是我为艺术家戴胜策划的一次个人展览,也是一场观念性的对于不同维度下虚拟身份真实性的演绎与尝试。此次展览的主人公戴胜是我虚拟出的一位70后中国艺术家,对于他的人设中出现的年龄,教育经历等是参考中国多位优秀艺术家的生平汇总而成,可以说“戴胜”这一虚拟身份是对活跃中的中国当代艺术家的一个整体概括:“戴胜,男,45岁,中国籍,汉族,出生于上海,毕业于意大利那不勒斯美术学院,艺术家、作家、文艺评论家,近年来常活动于以色列,埃及,塞加内尔和中国多地。作品题材涉及宗教、自然、民族、政治等多个方向,运用雕塑、绘画、在地艺术等多种方式来表达,擅于协调艺术与其他学科的知识……” 从虚拟的人物,虚拟的作品再到虚拟的展览空间,这不仅是对真实的反讽,也是对有可能真实存在于不同维度下的虚拟身份的一种探索。

 △《404-戴胜个人作品展》 ,规格可变,综合材料    

   院系 | 造型艺术学院研究生 

   专业 | 美术(油画艺术创作)

    指导教师 | 钟飚

......要不再看看......

 胡成成 -《所到之处》系列作品      

作者自述:

        我的艺术创作实践通常来源于日常的经验感知,创作素材都是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景物。这次创作的素材是学校教学楼,刚进校就被爬满爬山虎的墙面吸引了,照片是三年前拍的,很早之前尝试过画,但一直没有找到适合的方式,直到前段时间脑袋空白的时候在纸上随意勾勒线条时联想到了爬山虎。在绘画过程中并未过多依赖照片,只依照记忆中的样子对画面进行编排。作品以三联画的形式呈现,大面积的红砖墙采用横向排列,纵横交错的藤蔓采用纵向分布的方式取得平衡。

 △《所到之处》 ,纸本水彩,100cmX180cmX3

 △《所到之处》 ,纸本水彩,100cmX180cm

 △《所到之处》 ,纸本水彩,100cmX180cm

 △《所到之处》 ,纸本水彩,100cmX180cm

 △《所到之处》局部

   院系 | 造型艺术学院研究生 

   专业 | 美术(油画艺术创作)

    指导教师 | 熊莉钧

兰池—《景|景》系列 作品       

作者自述:

         本人作品运用镜面制造出多维空间,与之营造出一种荒诞无稽的社会景观。镜面上制作的昆虫在镜面折射出的空间里相互参照产生位移,是对虚拟与真实空间相互的质疑。当然,出发点我是想试图运用除了架上绘画范围内的媒介来打破传统绘画在空间上的审美维度!

 △《景|景》视觉1 ,绘画装置, 900cmX106cmX106cm   

 △《景|景》视觉2 ,绘画装置, 900cmX106cmX106cm   

 △《景|景》视觉3 ,绘画装置, 900cmX106cmX106cm   

 △《景|景》视觉 4,绘画装置, 900cmX106cmX106cm   

 △《景|景》视觉5 ,绘画装置, 900cmX106cmX106cm   

 △《景|景》 局部1

△《景|景》 局部2

△《景|景》 局部3

△《景|景》 局部4

   院系 | 造型艺术学院研究生 

   专业 | 美术(油画艺术创作)

    指导教师 |翁凯旋

 杜文雯 —《愚人船》系列        

作者自述:

        人类在过去的数千年历史中,无数次受到疾病、战争的考验。在现代科技发展的今天,我们依然面对这样的困境。在美术史中,艺术家们用饱含情感的笔触,刻画出一幅幅人类与自然、饥饿、疾病、战争等困难的抗争。每一个艺术家对人类困境的表达,都有截然不同的言说方式。而我的作品借用了西方文艺复兴尼德兰艺术家耶罗尼米斯·博斯的《愚人船》,表达了人与可怕的疾病、无常的命运之间的纠结关系。不同于博斯在《愚人船》中体现对病者的驱逐与绝望,在我的作品中,延续了“隔离”与“漫游”的表达。此处的“隔离”并不是对疾病、命运的妥协与屈服,而是人类的自我尊重和保护。“漫游”则是以一个宏观的视野,表现人的潜力和勇气。

 △《愚人船》 ,规格可变,木板综合材料、石膏、船桨、铜盘、珠串 

  95cm X185cmX17cm

 △《愚人船》 局部1

△《愚人船》 局部2

△《愚人船》 局部3

△《愚人船》 局部4

   院系 | 造型艺术学院研究生 

   专业 | 美术(油画艺术创作)

    指导教师 | 庞茂琨

  谢婷婷—《凛冬系列》系列        

作者自述:

      《凛冬系列》大部分是在疫情期间完成的,选取的内容也多是期间所见之物之人之景,他们平平无奇,不常被我们所关注,但却与我们当下的生活紧密相关,疫情则加重了我们对这一米一盐的关注。而我们所见也在被它们所观,被对视的恐慌、紧张也想通过画面传达出来。

 △《凛冬系列》 ,纸本素描,尺寸不一   

△《凛冬系列》1

△《凛冬系列》2

△《凛冬系列》3

△《凛冬系列》4

△《凛冬系列》5

△《凛冬系列》6

△《凛冬系列》7

△《凛冬系列》8

   院系 | 造型艺术学院研究生 

   专业 | 美术(油画艺术创作)

    指导教师 | 厉宏伟

   邵永慧 —《无题》系列作品        

作者自述:

        这一作品主要表现的是作者在封闭时内心状态。这一系列作品中贯穿始终的是幽灵形象的人,选择这一形象是因为当人只剩下空洞的眼睛的时候是忧郁的,是漂流的状态,春节本是家人在一起的时间,现在却因疫情无法团聚,因此我选择这一形象来代表自己。我在创作这一系列作品中借鉴了戈雅的黑色绘画,在2020年疫情期间,作者封闭在自己的家中,内心是忧郁、恐慌的,我把这一段时间的所思所想用漫画的形式表现出来,一共17张分6组。这幅作品中,树代表的是冬天,预示着有灾难到来,也是这组绘画的开始;山羊代表着魔鬼也意味着疫情的到来;花朵代表着希望,星空意味着反思,也代表了作者内心是荒凉的,希望有家人陪伴;平原是对家乡的思念。

 △《无题》 ,尺寸可变,纸本绘画

 △《无题》 ,尺寸可变,纸本绘画

 △《无题》 ,尺寸可变,纸本绘画

 △《无题》 ,尺寸可变,纸本绘画

 △《无题》 ,尺寸可变,纸本绘画

 △《无题》 ,尺寸可变,纸本绘画

   院系 | 造型艺术学院研究生 

   专业 | 美术学(绘画艺术创作与理论研究)

    指导教师 | 厉宏伟

朱翌 —《你在哪?》系列 作品       

作者自述:

        本人的作品是利用数码科技通过 ipad 绘画制造具有数码像素感的图像。屏幕和网络是 90 后日常生活和学习十分依赖的窗口。游戏、显示屏、软件、社交网络构成整个 90 后视觉系统。我将内心感受转换成具体存在的场景物象。画面的场景设置不合理不存在于现实,是当下内心情感具象化所塑造的想象空间,一个合理存在心灵的真实世界。以此来表达对于网络虚拟世界的信息和现实生活不停交织,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同时处理多个事情,需要到来自真实和虚拟两个系统的各种知识、信息交错在一起,造成一种对现实感觉不真实的恍惚感,以表达90后视觉系统与日常生活的错位,是对当下生活碎片化的思考。

 △《你在哪?》 尺寸可变,iPad绘画   

 △《你在哪?》 1, 尺寸可变,iPad绘画   

 △《你在哪?》2, 尺寸可变,iPad绘画   

 △《你在哪?》 3  尺寸可变  iPad绘画   

 △《你在哪?》 4, 尺寸可变,iPad绘画   

 △《你在哪?》5, 尺寸可变,iPad绘画   

  院系 | 造型艺术学院研究生 

   专业 | 美术(油画艺术创作)

    指导教师 | 庞茂琨

————————————————

来源:重庆艺术大市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