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孩子黄黄瘦瘦不长肉,怎么办?

 傻小手 2020-08-17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现在生活条件这么好,却难得见到几个孩子是脸色红润有光泽的。大多数孩子都顶着一张蜡黄蜡黄的小脸,甚至有的看起来很暗沉。脸色背后透露出孩子健康的什么问题?如何让孩子面色红润有光泽?今天和家长们说说这个问题。

儿科在古代又称“哑科”,因为孩子表达能力弱,生病的时候常常难以正确描述自己的病情,所以“小儿科,则惟以望为主”,望诊是儿科医生必须掌握的技能。

作为家长,我们也要学会基本的望诊方法,以便通过“面色”变化及时发现孩子的健康问题。《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中说:“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气血皆上于面而走空窍。”意思是说,头部是经络交汇的地方,经络的气血状况能够反映在面色上,如果身体出了问题,面色的改变也能反应脏腑经络的病变。

那么如何通过孩子的“面”读懂孩子的健康信息呢?脸色黄黄的孩子又代表身体有什么问题呢?




 

孩子脸色的秘密

作为黄皮肤,中国孩子正常的面色应该是色微黄,透红润,有光泽,这是气血调和的表现。如果孩子脸部色泽不对,家长就要警惕可能是气血失和、抵抗力下降、要生病的信号。

“邪本伏于气血之中,随气血流行而不觉,病虽未发,其色先见。”五脏之邪在发病之前,脸上对应的部位就已经开始有颜色的表现了。“青黑为痛,黄赤为热,白为寒”,不同颜色反映了疾病的不同性质。

● 面色赤(红):多是热证,由于血液充盈面部皮肤脉络所致。对孩子来说,最常见的就是积热。同时常伴有大便干结、便秘,或者舌苔很厚、口气很大,这时候再不处理,很快就会生病。

● 面色青:孩子脸色发青,大多是比较严重的情况。气血不畅、经脉阻滞所致,惊风、寒证、痛证、瘀血证多见。

● 面色黑:多是阳气虚衰,水湿不化,气血凝滞所致。如果孩子生病,脸色发黑,那是相当严重的,一定是重症。

● 面色白:气血不足,多见于寒证,虚证,要注意孩子体质偏虚寒,阳气不足,抵抗力不会太强。像是过敏性疾病比较严重的孩子,大多脸色就会比较白。

● 面色黄:中医有五色对应五脏,黄为脾之主色,面色黄黄的孩子,基本都是脾胃比较差的。

赤、青、黑、白、黄五色中,面色黄最为多见。就像我文章开头说的,很多孩子都顶着一张蜡黄蜡黄的小脸,这是因为现在十个孩子中,有八个都是脾虚的。尤其是在天气炎热的夏季,阳气外泄、升发浮于肌表,体内一片虚寒,此时更要警惕孩子脾胃虚寒的情况。




 

如何判断孩子是脾胃虚寒?

脾胃虚寒,是指孩子脾胃阳气虚衰,阴寒内盛所表现的证候。所以,脾胃虚寒的孩子,一方面表现是脾胃虚,一方面表现是寒。

1、脾胃虚的表现

● 脸色黄

脾胃就像滋养孩子生长的土地一样,通过消化吸收食物濡养着身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由于脾属土,在五色中对应的是黄色。脾胃正常孩子的黄是含蓄内敛,有荣润的,如果脾胃出了问题,那么这种“黄”就不含蓄,反而凸显出来,孩子脸色就黄而不润。

● 山根有青筋

《幼幼集成》中指出:“山根,足阳明胃脉之所起。大凡小儿脾胃无伤,则山根之脉不现。”足阳明经简称胃经,起于鼻旁,左右相交于鼻梁上端凹陷处。如果孩子鼻梁山根处有青筋,就表示脾胃受损了,很有可能是脾胃虚寒导致。

● 舌苔厚

观察舌可以了解脾胃的消化情况。正常的孩子,舌面有干湿适中的薄苔,如果舌苔由薄转厚,提示孩子可能积滞加重。脾运化水湿,脾虚会导致水湿代谢障碍,表现为大便粘腻、舌苔厚等症状。

2、寒(阳气不足)的表现

脾虚的孩子如果不调理,时间久了,脾气虚演变成脾阳虚,也就是脾胃虚寒,孩子就会出现阳气不足的表现。阳气是指能量,或者理解为具有温煦、推动作用的气。脾阳主要是指在脾的功能中起到温煦、推动作用的物质。

● 大便溏泄

脾胃虚寒的孩子,阳气不足,脾的运化更差,脾胃功能无法正常运转,会出现大便溏泄,吃点冷东西就拉肚子,或者吃什么拉什么,食物没有怎么消化就拉出来了,拉出来如水一样,中医叫“完谷不化”。

● 畏寒怕冷、手足不温

阳气就像孩子生长发育的“火力”,脾阳虚的孩子,火力不足,身体缺乏热量,就表现出畏寒怕冷,四肢不温,吹空调或者到了冬天更加明显。有的还会有腹痛,喜温喜按,喜欢吃热食。

● 舌质淡胖,苔白腻

虚寒,反映在舌象上,就是舌质淡白,舌苔白腻,而且由于水湿停留,舌体也多是胖大的。

除了上面这些症状,脾胃虚寒的孩子还可能有食欲减退、腹胀、肌肉松软不实、精神不振、性格多沉静内向、容易生病等表现。




 

改善脾胃虚寒,让孩子面色红润

想要改善孩子脾胃虚寒的状态,首先要调理脾胃,然后要重视补气、温阳、散寒。脾胃虚寒的调理,要抓住夏季阳气旺盛特别是三伏天的时机,此时给孩子温补阳气效果最佳。

● 饮食四大点,日常一定要注意

× 不要吃什么

生冷食品、凉茶冷饮、性味寒凉的食物都尽量少吃,以免加重损伤脾胃之阳气。夏天孩子爱有“上火”的表现,但大多数时候不是真的上火,喝凉茶对孩子的脾阳会造成很大的损害,特别在三伏天,此时阳气最盛,但内脏阳气偏虚,更是不宜摄入生冷寒凉。

孩子在剧烈运动后爱喝冷饮,家长要用合适的方法阻止孩子,养成运动后适当喝红糖姜茶的习惯,以驱寒温阳、开胃健脾,温补气血。

可以吃什么

适合脾胃虚寒孩子吃的食物有很多,平性或者偏温的,或者性温而不燥烈的食物最适合。如猪瘦肉、鸡肉、黄鳝、泥鳅、桃子、南瓜、核桃仁、龙眼肉、枸杞、大枣等。日常可以吃些猪肚、春砂仁温脾健胃。

三伏天吃点羊肉、喝碗羊肉汤也是不错的选择,有助于排出身体中的寒湿之气,温补阳气。另外在饮食中可适当加入辛温之品,如生姜、蒜、葱等,能温中散寒。

要健脾补气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言“形不足者,温之以气”,说的是形体虚弱,卫阳不足的人,应该补气温阳,那么孩子用白术、太子参就是最好的。也可以适当用一些党参、黄芪、大枣、桂圆、五指毛桃、白扁豆等健脾益气的药材煮粥煮汤。

消积食

脾胃虚寒的孩子,是很容易积食的。当孩子积食的时候,不适合补气温阳,以免脾胃高负荷运转再次受到损伤,越补越虚。这个时候应该做的是消积导滞,可以选择三星汤,连续吃2~3天,且少食多餐、配合素食。

● 三个外治法,温补阳气的好帮手

小儿推拿

背部属阳,主一身阳气的督脉从后背的正中通过,足太阳经从督脉的两侧通过。因此,对于脾胃虚寒的孩子,捏脊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不仅能振奋阳气,也能健运脾胃,每天可捏脊5-7次。

除了捏脊,日常可以选择补脾经150下、顺逆时针摩腹3-5分钟、揉足三里100次、补肾经100次、推三关150次等手法。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艾灸

艾叶有温阳补气、温经通络、散寒祛湿的作用。一般给孩子艾灸,可以从关元、足三里、中脘、气海、神阙等穴位中,选取2~3个,每个穴位5~10分钟,隔日灸1次,灸至孩子局部皮肤微微泛红为宜。(艾灸涉及到取穴并有一定烫伤的风险,建议家长不要自行在家给孩子艾灸)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泡脚

俗语讲“寒从脚底生”,平时可以通过给孩子泡脚,达到驱寒的目的。注意泡脚水温不要超过38℃,泡10分钟左右、微微发汗即可,每周1~2次,泡脚后要注意给孩子的脚底做好保暖。想要增加驱寒补阳气的效果,可以用艾叶水来泡脚。




 

桂圆红枣核桃粥

材料:

桂圆肉8克,去核红枣2~3个,核桃仁8克,粳米30克

做法:

上述材料洗净,加入500~700毫升水煮粥,可加入少许黄糖调味,寒气比较重的可用红糖及加入姜片。

功效:温中、益气、健脾

适用年龄:大小均适宜,消化好的时候用,蚕豆病可用。




 

姜汁撞奶

材料:

姜汁5毫升,全脂牛奶 200克,细砂糖15克

做法:

①姜去皮洗净,把姜磨出姜汁,用纱布或小密筛滤1次,倒入碗中备中。

②牛奶煮沸加糖(煮牛奶不要煮太久,煮到稍微冒泡即可),熄火后不停地搅拌,温度下降到大概70℃左右,迅速地将牛奶倒入盛有姜汁的碗中。

③静置15分钟,让它冷却凝固。把勺子放在它的表面不沉下就是成功了。(当然不成功也没关系,也是可以吃的)。

作用:温补脾胃。

适用年龄:2岁以上。


▍推荐课程


▍考考你

上期考考你

孩子脾胃虚寒,会有哪些表现?

A、 大便溏泄

B、 畏寒怕冷、手足不温

C、 舌质淡胖,苔白腻

答案:A B C

本期考考你

关于健脾食疗方,说法正确的是?

A.   健脾养胃方可以用于日常保健

B.   白术佛手汤比健脾养胃方效果更好

C.   如果不知道怎么辨证,可以吃白术佛手汤

答案:?

<<  滑动查看本期问题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