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最近环保黑科技的10个案例

 skysun000001 2020-08-17

来源:上海发布、上海环境等

1

上海农业推十项生态种养技术

“零化肥零农药”种好绿叶菜


上海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推出“绿叶蔬菜肥药双减绿色高效生产技术模式”,通过有机肥替代化肥、微生物肥料增施增效、水肥一体化、高温闷棚土壤消毒等土壤保育与改良技术,集成生态调控、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科学用药等防控措施。通过该技术模式,农民可有效减少绿叶菜种植的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化肥、零农药”也不在话下。相关基地减少化肥使用量30%至50%,土壤有机质提高5%,化学农药使用量减少30%以上,农产品合格率达100%。每亩在增收300至500元的同时,节约成本约200元。

上海奉贤区水产技术推广站与上海海洋大学联手,给出“虾鱼混养”建议,用于上海近10万亩南美白对虾淡水养殖基地,采取鱼虾混养,两者能在池塘中形成良好的生物链,减少池底沉积物积累,加快塘内有机物分解速度,浮游植物种群丰富且演替稳定。杂食性混养鱼类还能摄食病虾尸体及体质较差的对虾,切断疾病传播途径。



2

智能报废汽车柔性拆解系统

今年全国报废汽车将达1850万辆 智能拆解让废旧物产生新价值。全国共有732家报废汽车拆解企业,但近80%企业年报废汽车拆解量低于2000辆,远远达不到平均拆解量。近日,江苏理工学院了科研团队自主研发的智能报废汽车柔性拆解系统,实现了国内报废汽车处理模式“流程化、机械化、无害化、资源化”,使报废汽车回收利益最大化。

团队开发设计了与小型载客汽车拆解流水线配套的多油液自动回收装置,采用视觉智能监控,能够自动完成旋转、升降、收缩,在被拆解汽车的上、下、左、右,通过全方位打孔重力回收和真空回收,最大程度对报废汽车的多种油液进行回收操作;采用加热稀释废机油的方法,解决了机油无法抽尽的技术问题;同时,通过高度自适应调整装置,实现了报废汽车燃油箱的残存燃油自动回收

3

干湿垃圾破袋分离机

一袋装着干湿垃圾的塑料袋放进机器中,没过多久,一堆粉碎后的湿垃圾从下方管道排出,啤酒瓶盖、包装纸等干垃圾则分离到了另一条管道。这款破袋分离机是成套垃圾处理系统中的单体设备,破袋分离机的内部装有刀片,通过高速旋转,在螺旋推进器和挡板的作用下,将湿垃圾研磨变细后推出,完成自动的干湿分离,可以应用于垃圾处理厂、社区和企事业单位。

4

世界首套使用干式工艺的办公室造纸系统PaperLab

爱普生将在第三届进博会上展示世界首套使用干式工艺的办公室造纸系统,这也是一款中国首发的新品。“利用爱普生的干纤维技术,可以将使用过的废纸纤维化后再粘合成形,变成新的纸张。目前每天可以生产5000张以上的A4纸。”爱普生中国品牌和传播负责人袁雪告诉海岸君,这一纸张循环系统技术将形成办公室绿色循环系统,为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5

“看脸”的垃圾回收设备

居民投放垃圾全程无接触

上海垃圾站点、厢房正以崭新面貌出现,一批无人值守智能化垃圾分类设备悄然出现在居民区。一批具备人脸识别、无接触开关门、紫外线消毒、智能监控、有偿回收、积分商城、感应洗手台等智慧功能的小蓝亭智能垃圾分类设备,相继入驻小区。

这些一体化的智能垃圾回收设备不仅外观漂亮,且使用方便,特别是居民投放垃圾全程无接触,洗手池也是感应出水,使用体验度明显提升,扔垃圾不必再“捂着鼻子扭头就走”。

6

“大地皮肤”,守护绿水青山


瑛菲生态科技(上海)有限公司研发的“生态界面修复系统”利用可循环使用的纺织品制作一层神奇的“大地皮肤”,里面有适合当地生长的植物种子,有支撑植物生长的各类环境调节剂,覆盖在生态受损区域后,经过阳光、降水等自然条件作用,既能重新长出绿色,又能与原来地表逐渐合二为一。项目已经成功运用于新疆伊犁盐碱地修复、河北草地修复、平湖海岸带修复和上海、江苏城市河道、湿地公园建设等。

许多地方的生态修复项目仍然停留在手工种树、种草的传统方法,缺少和现代化工程作业结合起来的产品设计,难以实现机械化和规模化,耗费人力物力,修复效果还很不稳定。“生态界面修复系统”在实地应用中,只需将基材与筛选的植物种子相结合,再像“医疗植皮”一样,将这层无公害可降解的生态薄膜覆盖在需要恢复生态的土地、湿地、矿山等上面,就可以实现快速修复的目的。

7

超薄筛膜:30分钟内将海水转化为清洁饮用水

中国厦门大学和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的联合团队开发出一种二维纳米材料的超薄筛膜,这种筛膜可以过滤水中的铅和汞等潜在有害离子,并能够在不到30分钟的时间内将苦咸水和海水转化为清洁的饮用水。这种技术比传统的净化系统更有效,它利用了金属有机框架(MOFs),金属有机框架是一类由金属离子组成的化合物,它们形成的晶体材料是已知材料中表面积最大的。MOFs的孔隙率非常高,可以用茶匙装下整个足球场的表面。

研究者表示,这项研究为设计节能和可持续的海水淡化和水净化的刺激响应材料开辟了新的方向。由于咸水和海水的可用性,并且由于海水淡化过程是可靠的,处理后的水可以整合到现有的水生系统中,而健康风险最小。但是,通过蒸发的热力淡化过程是能源密集型的,而其它技术,如反渗透,有许多缺点,包括高能耗和膜清洗和脱氯的化学品使用。太阳光是地球上最丰富的可再生能源。我们通过利用阳光再生,开发了一种基于吸附剂的新型脱盐工艺,从而提供了一种节能和环境可持续的解决方案。《自然·可持续发展》杂志上发表了这篇新论文。

8

电动口罩防病毒不憋闷,多次使用,比N95更有效

这是一款H13电动口罩(远大移动肺保、蓝天大气电动口罩),在全面阻隔细菌与病毒的同时,能主动送风,杜绝憋闷。口罩中附带的风机源源不断向口罩内部输送洁净空气,保证口罩内部压力高于口罩外,杜绝口罩外的飞沫、病菌通过缝隙进入口罩内部。

采用13级HEPA高效过滤材料,99.9%过滤空气中的PM2.5,拦截灰尘细屑、毛发、花粉、化学物质、二手烟等有害物质。高档4m³/H,中档3m³/H,低档2m³/H,自由切换。采用锂电池充电技术,2000mAh聚合锂电池,超长续航6-12小时,机器0.12KG,小巧便携。

9

原名宜家集团的英格卡集团节能环保板块

进博会倡导的“绿色进博”理念与宜家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不谋而合,希望通过继续参加进博会,向大家进一步呈现创新、可持续的家居解决方案。宜家的“可持续发展”有一条完整供应链,从产品的设计,到采购,再到零售甚至顾客配送等,都体现了这一概念。本次参展宜家对于可持续发展有很多见解,不仅希望与消费者互动,更希望与社会各行各界人士有直接的交流,帮助宜家找到更多潜在合作伙伴。比如去年我们有款展品是一种密封袋,以甘蔗渣为主要原料的生物塑料制成的,诸如此类的产业链上各个环节与其他企业还有很多合作机会。

10

绿色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标准

本着“绿色办展”的理念,上海进博会严格按照《绿色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标准》执行,该标准涵盖绿色设计、选材、安全施工等14项具体标准,规定“所有的展位所有的材料要么就是模块化的,要么就是环保材料可以循环回收利用”。为了鼓励展商绿色布展,展会还专门设立了绿色展台奖,在刚开始设计展台时,搭展商便已经被告知所有材料必须持有阻燃以及环保相关证明方能进场,确保从施工到布展,从产品到服务,将绿色理念贯穿始终。

展览馆本身也是十分绿色环保的,以立体绿化景观为例,进博会选用了垒土这一新材料代替了传统土壤的使用。垒土技术是以秸秆、棉花杆等农林废弃物为主要原料,根据植物生长良好所需的营养基构造制作生产出的一种固化可塑成型活性纤维培养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