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青藏高原,你会想到啥?她是千山之巅、万水之源,有圣洁的雪山、成片的草原和无数的峡谷沟壑。不过,你肯定很难想象,这里还有成片的“沙漠”。 2020年8月4日,按照预设的科考路线,我们科考小分队从西宁出发,经贵南县城,在茫拉乡贵南牧场考察了一个沙化栗钙土。通过这个样点,我们看到了一片高原“沙漠”。 沙漠之点 在距离预设样点2公里处,队友让我试着选点。由于是第一次选点,我有点胆战心惊。不一会儿,我留意到路边草场里有个极好的自然断面,大叫一声“停车!”,忙请队友判断,大家都觉得甚好,旋即收拾工具开挖! 草原上成群的牛羊 刚开垦的草原下,呈现一片肥沃的土壤 此样点地处高原面上,海拔3150米,四周皆为草原,是极好的天然牧场。近处那成群的牛羊也很好地验证了这一点。 该样点景观图(杨帆 摄) 该样点剖面图(注意纸盒下方第一层为沙化层) 土壤剖面修理好后,我们对这个剖面进行了仔细观察与记录。这个土壤的表层具有沙化特征,B层(心土层)具有白色斑点状碳酸钙(碳酸钙淀积的一种形态),滴加盐酸后,冒泡冒烟,石灰反应强烈,说明指示物质迁移强度的碳酸钙在该层淀积。根据土壤发生学原理,该剖面总共被划分出6个发土壤发生层。按照中国土壤系统分类,我们给这个土壤定名为钙积干润雏形土。 令人奇怪的是,好好的草场,为啥会有一段8公分的沙化层呢? 正当我们狐疑与猜测之际,一个好奇的牧民骑着摩托车向我们靠近。据牧民讲,此处原也是牧场的一部分,从前只有一个小小的沙坑,每年春季,大风不断吹蚀,逐渐侵蚀成了一个大沙坑。 原来如此!这个解释与队友给出的风蚀猜想如出一辙:干润的气候下,发育了很好的高原草场,土壤表层积累腐殖质;碳酸钙受降雨影响,从表层向下淋溶,在心土层淀积形成了白色斑点状碳酸钙新生体,土壤得以发育。 然而,由于自然或者人类活动的影响,局部草场退化,土壤表层裸露,导致细土颗粒被大风吹散,只留下较粗的沙粒,形成现在我们观察到的沙化层。如果不采取有效的保育措施,假以时日,剩下的牧场会不会也将重蹈覆辙呢? 沙漠之面 收拾停当,我们很快就走在了赶往下一个样点的路上。不一会儿,我们发现类似的沙化现象并非孤例,绿油油的草场上点缀了不少的沙坑,有的地方土壤已经完全裸露,只剩下一座座光秃秃的山头,远远望去,好似一片荒芜的“沙漠”。 远处沙化的高山和治理沙漠化的“草方格” 原来,就在我们采样点的附近,已经出现了一大片的高原“沙漠”! 图中黄色标记为采样点位置,右边黄色区域为高原“沙漠” 伫立路旁的治沙路牌再次提示了这一地的荒芜,而远处的“草方格”则寄托了人们“沙退草进”的全部希望。高原上,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大的一片“沙漠”?是自然原因还是人为活动导致的呢?未来如何更好地治理?带着这些疑问,我们的科考车继续向前,在广袤的“沙漠”旁缓缓穿行。 责任编辑:徐佳 |
|
来自: 昵称37581541 > 《土壤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