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摘要】董志翘:关于古代汉语大型辞书中“因误成词”词条的处理

 星河岁月 2020-08-17

在修订《汉语大词典》的过程中,发现其中所收录某些词是由于讹误(大多是字形的讹误,间或也有句读的讹误)而形成的。也就是说,它们本来是因为某一方面的讹误,遂造成理解上的讹误,结果被看成了一个词。照道理讲,对于这一类词,应该正本清源,将其从辞书中清除出去。但是这类词中的部分,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因以讹传讹,遂为后人所接受,并作为一个词在新的语境中被进一步模仿使用,经“约定俗成”后,继续存在于语言生活中。这样一来,似乎辞书中又当保留它们的位置,否则就会造成漏收。所以如何鉴别及处理这些词,也是我们汉语词汇研究绕不开的一个问题(或者说难题)。本文就拟通过几个例子,展开这一讨论。

【铃下】/【钤下】

《汉语大词典》第11册“金”部收有“铃下”一词:

【铃下】①指侍卫、门卒或仆役。②太守的敬称。(第1233页)(按:其实还有一个义项“将帅或州郡长官办事处”)

对于“铃下”一词,我们可以清楚地找到其成词理据,因为古有“铃阁”之制,在将帅或州郡长官办事处,四周悬铃,或用于报警,或用于出入通报。“铃下”的成词及词义的引申途径大致如下:

然《汉语大词典》第11册“金部”又收有“钤下”一词:

【钤下】管辖之下,部下。宋周密《齐东野语·经验方》:“及先子守临汀日,钤下一老兵素愿谨,忽垂泣请告曰:‘老妻苦喉闭,绝水粒者三日,命垂殆矣。’”(第1219页)

固然,“钤”有“锁”义(或说同“钳”),引申有动词“缄禁”“管束”义,于是出现了“钤摄”“钤制”“钤束”“钤勒”“钤察”等一系列复音词,不过这些词都出现在唐宋以后。

确实,在古代文献中,“钤下”与“铃下”都有出现。但相比之下,“铃下”出现的时代较早(汉代),用例较多;而“钤下”出现的时代较晚(五代十国),用例极少。且“钤下”的用例均可找到原作“铃下”的异文证据。

因此,我们认为:文献中之“钤下”乃“铃下”之形讹,故《汉语大词典》应立“铃下”词条,而删除“钤下”词条。(《辞源》第三版即收“铃下”,而未收“钤下”词条。)

【检厉】/【俭/厉】

《汉语大词典》第4册“木”部收有“检厉”一词:

【检厉】方正严肃。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政事》:“ 陶公性检厉,勤于事。” (第1343页)

“检厉”作为一词立目,仅《世说新语》一条书证。且“检厉”之义,诸家注释,各自不同,如:余嘉锡(1983:180):“李慈铭云:‘案检疑当作俭’。嘉锡案:检厉盖综核之意,检字不误。”杨勇(2000:160)依据余嘉锡说。张永言(1992:205):“检厉:方正、严正。”张万起(1998:351):“检厉:检束严格。”

然遍查历代文献,以“检厉”连文者,仅此一见。故认为此处校勘、断句均应有误,实当作“陶公性俭,厉勤于事。” 理由如次:

(一)正如李慈铭所云,“检”疑当作“俭”。因为言及一个人的性格特征,古文献中未尝有言“性检”或“性检厉”者。而言“性俭”者,则触处可见。

(二)《世说新语》中后文所举“录锯木屑”“用竹令录厚头”“连根取竹”三事,均只能说明陶公“性俭”(节俭),而不能说明其“性检厉(方正、严肃)”。

(三)向来“俭”“勤”往往相关,所谓“俭”者,乃节流也;所谓“勤”者,乃开源也。故“勤”“俭”常常并举。

(四)至于陶侃“性俭”,在《世说新语·俭啬》中亦有记载。

(五)“厉勤”可以连用,乃同义复词,为“勤勉”“勉力”之义。且古代文献中不乏用例。

(六)就语言节奏而言,“陶公性俭,厉勤于事”均为四字句,更为上口。

而“检厉”连文仅《世说新语》中出现一次,不仅使上下文扦格难通,且历代文献中无一其他用例者,故为“因误成词”无疑。如此类词条,汉语辞书中应当删除。

【末由】/【未由】

《汉语大词典》第4册“木”部收有“末由”一词:

【末由】无由。《论语·子罕》:“虽欲从之,末由也已。”(第692页)

“末由”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子罕》,邢昺疏:“末,无也。……虽欲从之,无由得及。”

从邢疏可知,“末由”乃动宾结构,即“无由”,亦即“无机缘”“无可能”之义。

此后,历代文献沿用不绝,如:

是故僻志萌则僻事作,僻事作则正塞,正塞则公正亦末由入也矣。(汉荀悦《申鉴·杂言上》)

况予顽陋,无以克堪。虽欲从之,末由也已。(《后汉书·曹褒传》)

然因“末”“未”形近,故而“末由”易讹为“未由”,如后人引用《论语·子罕》中语,即有将“末由”讹为“未由”者。而平时交际书函中套语,亦有误作“未由”者,如:

此间道人,故有小小不同。小凉当共面尽,脱有厝言更白,面写未由,寄之于此,所散犹多。”(《广弘明集》卷18王弘《重答谢永嘉书》)

聊复次韵,以为一笑。秋暑不审起居何如?未由会见,万万以时自重。(宋苏轼《东坡全集》卷73《答黄鲁直书》)(按:但同书卷78《与林天和长官二十三首》之四:“闰月上旬必到此也,考室劳费,乃老业也。旦夕迁入,末由会见。万万以时自重,不宣。”则又作“末由”)

因此,《汉语大词典》第4册“木”部又收有“未由”一词:

【未由】无由。唐韩愈《皇帝即位贺诸道状》:“凡在臣庶,不胜庆幸。惟俯同下情,未由拜贺,但增驰恋。” 唐韩愈 《宪宗崩慰诸道疏》:“某承诏,不任号绝,限以官守,拜慰未由。”(第689页)

其实,“未”为时间副词,乃“不曾”“未尝”之义,用在表“因缘”“机会”义的名词“由”前,颇为不妥。《汉语大词典》所引韩愈书状两例,都可找到作“末由”的异文。本“未由”词条可以删除。然考虑到唐宋时期新产生的“未由”用例较多,且部分用例无“末由”异文,可能是仿效误文所致,故《汉语大词典》亦可列“未由”(表“无机缘”“无可能”义)一词,但所引例句必是后人仿效误文而新产生的句子(韩愈两例必须换掉),同时似有必要说明乃“末由”之形误。

【盘互】/【盘牙】

《汉语大词典》第7册“皿”部收有“盘互”一词:

【盘互】亦作“盘㸦”。1.交结;连结。2.犹盘据。3.谓各自盘据一方,相互为敌。(第1459页)

同时,又收有“盘牙”一词:

【盘牙】1.交结;连结。2.犹盘据。3.指盗贼或叛乱者。4.形容繁复错杂。5.即臼齿。(第1459页)

按:除了“盘牙”的第五个义项“即臼齿”,其他义项,均当作“盘互”是。

因为“盘”之本字为“般”,乃“旋转”义,“互”本指绞绳的器具,引申之,则有纠缠、交错之义。故“盘互”(字亦作“磐互”“槃互”)乃同义并列双音词,为“盘结交互”之义。引申之即有“相互勾结”,进而引申出“盘踞”之义。因为“互”之俗写为“㸦”,“㸦”“牙”形近,故误读为“牙”,所以凡表“盘结交互”“相互勾结”“盘踞”义的“盘牙”均为“盘㸦”之误。另外,大多“盘牙”的用例均可找到原作“盘互”的异文证据:如:

至于中夏鼎沸,九域盘牙之时,率须深根固本,爱力惜费。(《四库全书》本《三国志·吴志·陆瑁传》)

至于中夏鼎沸,九域盘互之时,率须深根固本,爱力惜费。务自休养,以待邻敌之阙。(《三国志集解·吴志·陆瑁传》)卢弼集解:“《通鉴》作‘盘互’,胡三省曰:‘盘互,谓各盘据而互为敌也。’”

非常明显“盘牙”起初乃“盘互(盘㸦)”之形讹,虽然后来也有一些“盘牙”在其他语境中的模仿用例,且未见“盘互(盘㸦)”的异文(另外又有表“臼牙”义的用例),但即使辞书因此而欲立“盘牙(磐牙、槃牙)”条,那么在表“交错”“纠缠”“盘踞”的义项下,亦须说明是因“盘互(盘㸦)”形误而来。而且所用书证必须是后代错误仿效而新产生的用例。

参考文献
董志翘  2007《〈世说新语〉疑难词语考索》,《古汉语研究》第2期。
杨勇 2000 《世说新语校笺》(修订本),台北正文书局有限公司。
余嘉锡 1983 《世说新语笺疏》,中华书局。
张万起  1998 《世说新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张永言  1992 《世说新语辞典》,四川人民出版社。

原文刊于《中国语文》2020年第2期

作者简介:

董志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