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长安村落】——黄良街道黄良村

 在长安 2020-11-03

谨以此文,献给大西安建设中,即将消失的长安村落文化!

东临子午大道,南邻黄良镇,有4个村民小组,北与上北良村相连,西邻北仁村,距终南山大约有6公里。新中国成立初期,不到100户,不到500人。2012年,267户,1070多人。

因隋唐时皇室在此屯皇粮而得名“皇粮村”,明朝时更名为“黄良村”。据传说此地也叫“黄良廒”,即储贮粮食等的仓库,也叫仓廒。

黄良名称的由来与我国古代赈济灾荒、修建义仓的政务活动有关。《隋书·长孙评传》中对黄良赈济救灾,修建认仓有详细记载。据记载:“隋开皇三年,征拜度支尚书。平见天下州县多罹水旱,百姓不给,奏令民间每秋家出粟麦以石以下,贫富差等,储之闾巷,以备凶年,名曰义仓。”,那个时候,虽然国土繁荣,但限于科技有限,农事依然是靠天吃饭,荒灾之年时有发生,修建义仓的目的就是号召百姓广积粮,除了保障当地百姓生活,有备无患,还要赈济全国灾民,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深挖洞,广积粮”可能就是这个意思。

黄良中心小学坐落于村子东南角,占地13亩,是“文化大革命”时期合并“北庙”(即里庙)和城隍庙后所建。里庙是武则天在此设立的征粮机构,也征收粮银,所征收的粮食就屯放在黄良村。

城隍庙坐落于里庙东边,清朝时将两个庙合并后更名为“北庙”。几年前村东群众建房时还有陶罐出土,里边贮有粮食等,新中国成立前曾在北庙发现有“黄良里”的木牌子。有皇室存粮的仓库,有收粮、送粮、管粮的专门人员,有政府派驻的军队把守,村南至今仍有叫“寨子”的地方,村西南有叫“营”的地方,证实确有军队在此驻守过。

清朝时期,盗匪猖獗。为保一方平安,周围几个村在此合伙仿照古西安城建了一个城堡,用就地取材的黄土夯成。城墙上可行车,城墙外是城壕,无水。在南城墙正中建一城门,取名永宁门(西安城南门也叫永宁门)。上有三间房,是专门为看护城门而建的,城门是木制的上用大泡铁钉进行装饰,每扇门上各有两个枪眼;东门是土门,平时不开放。北门也有门楼。在城墙的西南角、东北角、西北角和城墙外的东南角(也就是现赵家的后边)分别修有四个炮楼,如遇土匪前来骚扰等情况发生,周围几个村的人都拿着值钱的东西躲进城堡内,关闭城门,城墙上装有土炮,用于驱赶土匪。20世纪50—60年代仍在。

在村子不同方位建有九座庙,东门外东庙(至今仍保存着),也叫北斗庙。城外正东边的庙叫马王庙。据说强家的三间厅房就建在此庙旁的皂角树根上。南门外现翻砂厂是土地庙的旧址。西城壕外涝池旁有一座地府娘娘庙。村内西头正对的是药王庙,至今仍保存。药王庙北面建有三关庙。村内东头正对的是菩萨庙,至今仍存。村正中有座庙叫然灯佛庙,现存。此庙的北边是老爷庙。

《长安县志》和地图上并没有黄良村。这是因为,1952年测绘部门沿子午古道进行测绘,走到村北进村(今上北良)的时候,经北门坡道询问这个村叫什么村,今上北良的人回答说:上北良。测绘人员将黄良村误以为就叫“上北良”,所以就将黄良村遗漏了。

过去只有北良村(叫北头),即现在的下北良村。民国初期因上北良罗家的势力日益增强,逐步演变成要分出一个村,最终即从北街老爷庙附近十字往北变成了上北良村。

土改时,因上北良地主成分的人口较多,为方便管理,曾将上北良并入黄良村。1962年又分出。

投稿、闲谝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