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胶东乡村游记:乳山的集市上,偶遇莱阳卖芋人

 胶东故事会 2020-08-17
近日,笔者至乳山访友,路过该市北部之午极镇,适逢当地赶集,见伞盖相接,为乡间盛景,因此驻足,入集而逛。
集市上的摆摊人,大多是附近乡村的老者。他们把自家地里出产的、琳琅满目的土产,带到集市上,以此换点零用钱。

在集上走了大半圈之后,笔者在一位“老奶奶”摆的摊位前停了下来。
说是“老奶奶”,只是笔者根据她的一头银发进行的大概推测。因为常年劳作,农村老人的面相,通常要比实际年龄更沧桑一些。在外人看来八十多岁的年纪,有可能只是七旬左右。不管怎样,姑且先称之为“老奶奶”吧。
这位老奶奶的摊位,摆得比较简单,以蔬菜为主,种类虽然很多,但每一类的数量都比较少。这样的场景,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她一早在自家小菜园里摘菜的画面。
想了想之后,笔者打算给老奶奶的生意捧个场,选中了她摊位上唯一的一扎韭苔。“四块钱。”老奶奶说。
久在城中,早已习惯了移动支付。笔者问老奶奶:“没有零钱,能用手机付么?”“唉,不会啊。”老奶奶答。
一时之间,老奶奶有些焦急,笔者也很踌躇。踌躇的是,真的不能移动支付的话,走还是不走?
幸好,跟老奶奶比邻的一位稍年轻的摊主想出了主意。“你找个人帮你收着吧。”她对“老奶奶”说。
老奶奶环视了一下四周,虽然没有说话,但从神情上不难看出,她熟悉的人当中,应该是没有能用手机收款的。

于是,她走远了几步,笔者跟在后面,来到了东面一处卖芋头的摊位前,芋头的旁边,放着一张很显眼的收款码图片。
卖芋头的,也是一位女摊主。她的年纪看上去差不多要比“老奶奶”晚一辈。不过,老奶奶毕竟是有求于人,并且彼此不熟,因此,“老奶奶”称呼摊主为“妹”。笔者自然不能遵循此例,只能视之为“阿姨”。
笔者扫码付了款,“阿姨”数了四个一元硬币交给“老奶奶”。买韭苔的这笔生意,告一段落。
严格来说,这位女摊主既帮了老奶奶,也帮了我。否则,给老奶奶捧场的说法,就要食言了。
多少是受这一瞬间的感激的影响,买了韭苔之后,笔者跟朋友没有马上离开,在芋头摊位前停留了一下,与摊主攀谈了几句。
“今年雨水不错,芋头也长得挺好吧?”笔者问。
“还行。”摊主答。
“这是哪里的芋头?”笔者再问。
“莱阳的芋头。”摊主再答。
“你去莱阳拉的芋头?”笔者又问。
“俺就是莱阳的。”摊主又答。
这时,笔者没有再问,而跟摊主说,给我秤一些吧。芋头的价格,就写在旁边的牌子上,十元钱三斤。
虽然买的不多,但毕竟是通过替人收款而意外收获的顾客,摊主多少还是有些惊喜。她一边秤,一边给笔者夸莱阳的芋头。“莱阳的芋头,吃就行了,好吃。”她说。
在胶东民间,莱阳人有“实在”之名。也就是说,莱阳人很少自夸,即便自夸,语言也很直白。如果有一样东西能得到他们的夸奖,那就说明,这样东西很有可能真的就是好。莱阳芋头,就算是一个例子。

通常来说,莱阳农村种芋头的时间比花生稍早,收获的时间比花生较晚。不过,也有的农户,早早就铺上地膜种植,收获时间也因此提前。物以稀为贵,上市越早,价格也越高一些。

秤好芋头付完款之后,笔者带着东西离开。起初,并没有多想。过了一会儿,向南来到308国道的路口时,看到“莱阳方向”的指示牌,这才反应过来:“从莱阳到乳山午极,即便走308国道的话,也有上百里的路程,摊主跑这么远,卖多少芋头能抵上运费?”
如此远的距离,想要挣钱,只有开源节流两种方法。能否开源,要看机遇。而在节流上,背后有多辛苦?可能只有卖芋人自己知道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