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榆林城北约3公里处,隐匿着一个红岩陡峭、绿柳成荫的峡谷——红石峡,又名雄石峡。峡谷全长350米,两岸悬崖对峙,东岸崖壁上遗存着众多石窟古寺,西岸崖壁上遍布着巨幅摩崖石刻,悬崖上古长城穿峡而过,峡谷底榆溪河奔腾不息。这里真是个历史人文内涵浓厚、自然风光绮丽的好地方。
♂No.1 红石峡入口 入口城楼门洞上“红石峡”三字是著名美术家、教育家王森然先生所书。王先生是刘志丹将军的老师,曾在榆林中学执教。
♂No.2 红石峡谷远眺
红石峡景区参观线路为环形,进入大门沿着东岸的崖壁栈道一路观光,走到尽头过普渡桥跨跃榆溪河,再从西岸折返游览,最后通过吊桥回到景区出口,线路简单明了,绝不会迷路。
♂No.3 红石峡简介 红石峡的历史可追溯至明成化八年(1472年),时任延绥巡抚(主管今陕北延安、绥德、榆林一带)余子俊主持凿石开河筑渠工程,引水南下。工程凿石开辟了这条峡谷,引入的河水取名榆溪河,两岸修凿了灌渠叫广泽渠。每当夕阳西照,红石耀目峡谷生辉,因而得名红石峡。 红石峡景区不大,有哪些吸引人的呢?“红石峡简介”概括的详细: “峡谷东崖高11.5米,长307米。西崖高13米,长333米。东崖雄山寺,依山傍水,复道飞檐,楼亭相望。殿宇均为石窟,约20余个。其中天门、地门各一。天门从寺至峡顶,中有一阁,名翠然阁。地门由寺内到峡底榆溪河岸,须匍匐而行。寺内石雕佛像工艺精巧。普渡桥飞架东西,势若长虹。东西石壁题刻极多。真、草、隶、篆计160余处,字大者达丈余,小不及寸。如“雄镇三秦”、“中外一统”、“榆溪胜地”等,被誉为“长城碑林”、“塞上书法宝库”。峡内林木青翠、流水清冽、景色宜人。为沙漠地带、长城线上罕见的旅游胜地。” 好了,大致了解红石峡了,咱们就爱景的观景,尚文的品文,赏摩崖石刻,探古刹石窟,各据所爱,有所侧重,开-游-喽!
进入大门沿阶梯栈道前行,赭色的崖壁上满目的铭记题刻,令人目不暇接。
远远的就能看到崖壁上很多大小不一的石窟,抬头仰望,石窟深邃,高低错落,层层叠叠,有石梯和石廊相连。 这里还有令人瞩目的艺术价值和史料价值都很高的摩崖石刻,其中大多是明清时期的作品,也有民国的,石刻雄浑遒劲,文采飞扬,堪称壮观。其中有不少历史名人的珍贵墨宝,涉及的题材和内容挺丰富,非常值得观瞻鉴赏。
★★★
说到“威震九边”还得了解一下明朝的“九边重镇”。明朝九边,又称九镇,是明朝弘治年间在北部边境沿长城防线设立的九个军事重镇,史称“九边重镇”。地理上东起鸭绿江,西抵嘉峪关,分布在绵延万里的长城边防线上,包括:辽东镇、蓟州镇、宣府镇、大同镇、偏头关(也称山西镇或三关镇)、延绥镇(也称榆林镇)、宁夏镇、固原镇(也称陕西镇)、甘肃镇,共九个边防重镇。九边重镇是明朝针对蒙古残余势力防御作战的重要战线。
其中延绥镇管辖着全长880多公里长城沿线,总兵驻防在绥德州(今陕西绥德县)。明成化年后,延绥镇移至榆林卫(今陕西榆林市),所以也称榆林镇,由此可见榆林古城当年九边重镇之一的重要地位。 “大漠金汤”——延绥镇总兵龙得胜题。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
“振河不洩”——延绥镇总兵谭仁芳题。清光绪年间
★★★ “还我河山”——抗日爱国将领马占山将军驻榆时奋笔疾书。1941年冬
“三山拱翠”——清代榆林书法家陈漳题。
“汉蒙一家”——陕西观察使者崔云松游红石峡时题。1913年10月 ♂No.13 题刻满石崖,无方寸闲隙
★★★ ♂No.14 “天成雄秀”——榆林守长白德明题。乾隆丁酉荷月
“天成雄秀”是红石峡唯一的一块满文(亦或蒙文)题刻,是红石峡摩崖石刻魂宝之一绝,实属珍贵。
♂No.17
“榆溪胜景”石牌楼——榆林总兵刘厚基出征途径雄山寺题。1872年
红石峡除了摩崖石刻之外,还有众多崖壁上开凿的石窟,史料记载共有44窟,大多分布在东岸,西岸仅有5窟。石窟内原有石造像、泥塑像、浮雕石刻、碑刻题记多为明代所创,现今所剩无几。现存石窟33处,较大的有圣母殿、大雄殿、观音堂、石佛殿、圆觉殿、睡佛殿、慈仁殿、小须弥殿、园沁殿等。那些彩色的雕梁画栋飞檐斗拱都是石窟、古寺的遗存。
在门楣上刻有
“地祗”二字,殿内供奉三霄圣母像,主管婚姻、子嗣。
“长天铁垛”,在这块题刻的左下脚,隐见红石峡唯一的那块满文(亦或蒙文)题刻“天成雄秀”。
仁慈殿的藻井比较接地气,八卦、龙、凤、牛、马、羊、鹿、狗、鸡、花卉在浮雕上均等分布,看起来像个大车轮子。
还有些石窟是互相串联贯通的,窟与窟之间有廊道相连,上石梯、下台阶伸延进去很远。石窟内光线很好,石壁上的那些天然纹理和色彩如同大写意的画作,挥洒尽兴,浑然天成。更令我惊奇的是石窟内居然还有生动的岩画,看来古人不乏艺术家呀。
♂No.29 战争还是围猎?
这几块不起眼的木板一端通向石窟屋内,另一端连接着下行的石阶通向石窟外,一直通到峡谷底榆溪河岸边。木板之下一条清澈的渠水潺潺流过,这条渠就是“广泽渠“,而这木板的作用相当于古代版立交桥啦。 怎么石窟内还有水渠呢?说起开凿于峡谷半山腰和石窟内的广泽渠,真是令人惊叹称奇!在明代这绝对是一项了不起的水利工程。1473年(明成化),延绥镇治所由绥德迁至榆林卫,延绥巡抚余子俊为改善百姓生活,安定住边军心,亲率将士在红石峡半山腰凿山筑渠以利灌溉,才有了这名鼎济世的广泽渠。渠全长1000米,其中五分之一是在石壁中穿凿而过,其规模之浩大,修建之艰辛,在古代水利工程史上实属罕见。后又经明万历年重修,清代扩修,新中国成立后多次改建,至今它依然灌溉着榆林城郊十六个行政村的一万亩土地。吃水别忘凿渠人啊!
红石峡不仅风光秀美山势峭拔,赋诗题刻享誉“塞上碑林”,它还有着中国革命的红色基因,曾是陕北地区中共党的重要活动地点之一。 一九二九年四五月间,中共陕北特委在红石峡召开了扩大会议,参加会议的有: 刘志丹、杨国栋、刘澜涛、冯文江、贾拓夫、白明善、李力果、常立德、刘秉钧、霍世杰、乔乃文、韩俊杰、胡颖民等。会议批判了特委代理书记杨国栋的右倾错误,讨论了加强武装斗争的问题,确定搞武装斗争要采取三种形式(又称“三色”革命理论)。决定进一步推动农民运动。会议宣布刘志丹任特委书记并主持特委工作。这次会议为陕北党组织开展活动指明了方向,为进一步开展兵运及群众运动打下了基础。
当时的会议地点选在红石峡“翠然阁”天门与地门之间的一个大岩洞内,因红石峡是古寺石窟,荒僻易疏散。
最左边树旁边那个凌空修建的阁楼就是翠然阁,历代文人雅客都爱在这里把酒临风,品茗赋诗,抒情励志,是个有典故的地方。
光绪六年(1880年)开凿了普渡桥涵洞石壕建成东西二渠。普渡桥本身是两层,上层行人,下层走渠,将峡谷东西两岸(连同水渠)连接起来,清流奔涌的榆溪河在普渡桥下流过,这可是一桥三用啊!
过了普渡桥,就到了峡谷西岸,西岸几乎没有完好的石窟,但大面积的巨型摩崖石刻气势雄浑,瞩目瞻仰,令人叹为观止。
郑汝璧曾任延绥巡抚。“红石峡”是因山皆红石而得名,又因山势雄险亦称“雄石峡”。郑汝璧所书的“雄石峡”三个大字是东岸一块特别醒目的题刻,我觉得那赭红的底色与红石峡的名字最般配。 悬崖上万里长城沿此路径穿过红石峡,奔赴西北大漠。 翻过长城到另一侧,就趋近大名鼎鼎的塞上雄关“镇北台”了,“镇北台”是万里长城沿线西北边境线上的重要军事设施。 来这旅游最好是“红石峡“和“镇北台”一并游览,都很值得一游,不会后悔。
红石峡的确是一处集摩崖石刻、古刹石窟、水利工程、军事要塞、历史人文、自然风光为一体的旅游胜地,来之不虚此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