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主创团·夏晴风 “我是一个废物、窝囊废、累赘!” 
令人震惊的是,这是一名11岁男孩对自己的描述! 近日,浙江宁波一名11岁的男孩小飞,留下一封信后离家出走了。 在信中,他说: 妈妈,我要走了, 请你不要找我,我出去几天,放松一下身体,会有人收留我, 并且我知道我是一个废物、窝囊废、累赘, 这些年让你们生气不是一两天了。 短短的一段字,戳的人心尖痛,该是有多憋屈才选择离家出走去放松啊! 他们夫妻工作忙,总不在家,于是在家安装了监控关注儿子的一举一动。不仅如此她不许小飞去外面玩,也不许其他小孩来家里玩,只有来家里写作业才可以。这次,因为小飞玩了半小时手机,便被妈妈罚跪了两小时。可比起这些更令人心痛的是,即便他如此乖,学习成绩这般好,却依然是妈妈眼中的废物、窝囊废、累赘。孩子该有多痛,无论怎么努力,依然达不到父母的要求,始终活在差评中。“小孩宁愿被仙人掌刺伤,也不愿听见大人对他的冷嘲热讽。”综艺节目《老师,请回答》中,有一个因为妈妈差评,而痛苦的小男孩。 每次写作业的时间长、写错字或写错题,妈妈都会扔掉他的铅笔,大声吼他“二百五”。他委屈地哭着说:“妈妈,能不能别叫我二百五了?我会很努力,希望妈妈能多给我几次机会,我想让她再帮帮我。”太多父母,总以为自己很爱孩子,可对孩子表达出来的却是伤害。心理学家胡慎之曾在微博上做过一个调研:你为什么内心深处永远无法原谅父母?发现很多孩子无法原谅父母,是因为经常遭到父母情感上的虐待。他们不是羞辱孩子就是批评孩子,而这样的比例居然占到67.1%。上海市教委也曾做过一项调查,他们调查了2500名上海的中小学生。有34.39%的孩子曾有过“活着不如死了好”的想法。这背后的根源,就是来自于父母的差评,重点是大多数父母对此一无所知。却不知,父母每一次的打击和辱骂,都如同针尖插在了心头,一次又一次,无法愈合。也就是说,在原生家庭中,父母长期否定和打击,或者冷暴力,会给孩子带来自卑感。因为小时候孩子的认知不全面,一旦父母对他们有了差评,日积月累他就会认为自己是父母口中的那样,慢慢就会形成一种自卑感。这种原生自卑,比成年后的次生自卑对一个人的伤害更大,它甚至能影响孩子的一生。之前,舒淇在纪录片《时代我》中,提到了自己凄惨的童年,令人心酸。她说自己没有童年,因为回忆里全是妈妈对自己不断地虐待和谩骂,从小感受到的也只有恐惧和阴影。在十五六岁时,她离家出走。后来出车祸受伤,满身是伤。她说小时候就像一艘船,到处漂,哪里有岸,就停在哪里。后来在演电影的时候,得了抑郁症,就连吃安眠药也睡不着。人生最压抑的那段时间,她都选择自己一个人扛,不敢去求助妈妈。慢慢长大后,开始试着去放下去理解妈妈,可是这些伤痛却深深地留在心里,始终挥散不去。不得不说,这样的经历真的太痛了,在最爱的父母身边,却感受不到一丝温暖,有的只是无尽的自卑和敏感。也许对父母来说,就是随口说的几句话,可对孩子来说,却像是扎在心底最深一根刺。 父母的肯定一个经常得不到肯定的人,他的潜能仅能开发到20%-30%。他们一旦得到肯定,潜能就会被开发到50%,如果这个肯定来自于家中,那么他的潜能将会被开发到70%-80%。没有一个孩子愿意承认自己比别人差,他们希望得到成人的肯定,他们对自己的认识,也往往来源于成人的评价。他说,每次自己遇到困境时,遭到质疑时,想要退缩时,妈妈都会一直鼓励和支持他,告诉他“好”,“你很棒”。他说:“你们从来没有阻碍我追逐我自己想做的所有事情,而且从来都是鼓励式的教育,让我觉得我真的很优秀。”哲学家詹姆斯说过: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 其实孩子更是如此,一旦得到父母的肯定,他们就会更有动力。心理学中有个效应叫“期待效应”,说的是要想使一个人优秀,就要给他传递一些积极的期望,这样他就会按照期望的那样去成长。慢慢孩子就会自然而然地认为自己很优秀,从而更有信心努力做得更好。所以,真正爱孩子,就要少否定,多肯定,这样孩子才会变得越来越优秀。也希望每个孩子,都能在鼓励和被爱中长大,温暖一生。夏晴风,多平台签约作者,一个宠娃狂魔的妈妈,深入研究儿童心理,致力与孩子一起成长。新东方家庭教育(ID:xdfjtjy),传递专业家庭教育理念,提供海内外家庭教育资讯,分享可吸收、可操作的方法和建议。让持续的学习成为家庭的习惯。 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