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临危受命的赵奢,是如何在阏与大破秦军的?

 瓜子心 2020-08-17

前言

战国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继春秋时期之后的大变革时期。经过春秋时代的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周朝境内的诸侯国数量大大减少,公元前453年,韩、赵、魏推翻智氏,三家分晋,奠定了战国七雄的格局。公元前221年,秦国灭齐,统一六国,标志着战国时代的结束。

今天的山西省和顺县就是阏与古地

这段历史的主要脉络就是强秦统一六国和其他六国合纵连横抗秦,虽然最后成为了失败者,但是六国也不能因此被否定,事实上,六国先后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为抗秦奉献了无数精彩的战役和高明的策略。只不过历史的车轮无法阻挡,秦也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加上六国都有各自的缺陷,所以不可避免的被灭国。不过,与其说大秦强大,不如说六国败在了自己的错误当中。

公元前270年,秦国派大将胡阳率十万大军横穿韩地,攻打赵国的阏与地区。由于之前韩军被打出了阴影,所以基本奉行不抵抗的策略,秦军在韩地如入无人之境,急行军赶到了阏与,一时间赵国上下束手无措。但是作为抗秦急先锋,在稳定了朝堂之后,赵国高层达成一致意见,那就是这仗必须要打,绝不退让。

廉颇可以说是战国时代最擅长防守的将领


狭路相逢勇者胜,赵王振奋

面对来势汹汹的秦军,赵王首先想到了赵国的肱股之臣,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廉颇,据《史记·七十列传·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记载:

"秦伐韩,军於阏与。王召廉颇而问曰:"可救不?"对曰:"道远险狭,难救。又召乐乘而问焉,乐乘对如廉颇言。"

熟悉历史的人知道,廉颇最大的长处是防守,他的战法极其克制白起这种杀伐之将。而且防守战并不只是部队据险龟缩,想要打好防守战,首先要对地势非常熟悉,而且要做好后勤保障、安排斥候、保证军心、鼓舞士气等等工作,而廉颇,可以称得上整个春秋战国时代防守做得最好的将军。但是,纵使强如他者也对救援阏与感到棘手。

秦军方阵

话分两头,其实廉颇不想救,赵王更不想用廉颇,这并不是因为君臣不和,而是阏与之战前,秦军在商鞅变法后由于君爵制度的普及而十分善战,屡战屡胜,尤其是在伊阙之战后声望达到顶峰,让其他五国军队闻风丧胆(赵军是唯一不怕秦军的部队),尤其是士气遥遥领先其他国家的军队。

赵王担心赵军一开始就将部队置于防守的境地,容易在气势上被压制住,所以他希望占据地利的赵军可以击败远道而来的秦军,取得先机。这时候,彼时负责赵国税收工作的文官马服君果断站出,慷慨激昂的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据《史记·七十列传·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记载:

"又召问赵奢,奢对曰:"其道远险狭,譬之犹两鼠斗於穴中,将勇者胜。"

这就是著名的军事理论"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来源,此举正中赵王下怀,于是他被赵王果断任命为统帅,火速赶往阏与地区,和秦军来一场大战,以壮军威,体现出他所说的勇者精神。

赵奢行军路线

兵权到手,大军集结,旌旗飘扬,长戈指天,赵军即将踏上征途,所有人摩拳擦掌,打算和秦军决一死战,殊不知道此时的马服君,却一改之前在赵王面前的慷慨陈词,从国都邯郸出发,赵军行军15公里就原地驻扎,此处距离阏与只有150公里。而秦军为了防止赵军增援,也派遣部队跨过阏与抵达武安,武安距离邯郸只有80公里。看着对面一动不动的赵军,秦军有点发懵了,不知道马服君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秦国战车

军中立绝对威信,步步为营

这个时候马服君在干什么呢?他正在做着决战准备。不得不说,他是一个难得的军事奇才,虽然在国内职位很高,但是他很清楚的知道自己在军中缺乏威信,于是他规定,军中以他为尊,所有赵军开始修建工事;但凡有军事进谏的将领,杀无赦。

这可有意思了,赵军本来以为带队的是白起那样的杀伐果断的猛将,正是士气高昂的时候,可是没想到新领导嘴上喊打喊杀,实际行动起来居然比廉颇还保守,不免有些动摇。有人忍受不了,建议去救援武安,马服君立刻斩杀了他,军中骇然。

从此以后,赵军只能天天修建工事,增筑营垒。秦军不信,派遣斥候去查看,果然如此。但是斥候离开后,马服君突然集合部队,向阏与方向急行两百里,两天后,赵国就出现在了距离阏与一百里的地方。

冒死进谏的许历也被封为国尉

谁也没有想到形势突变,赵军有一名参谋叫许历,觉得战机已到,决定冒死进谏,据《百战奇略·第四卷·山战》中记载:

"军士许历请入谏,马服君内之。许历曰:'秦人不意赵师至此,其来气盛,将军必厚集其阵以待之。不然,必败。'奢曰:'请受教。'历曰:'请受刑。'奢曰:'须后令至邯郸。'历复请谏曰:'先据北山者胜,后至者败。'马服君曰:'诺。'即发万人趋之。"

赵军都感到很奇怪,统帅不是说进谏者杀无赦吗?怎么到许历这就无效了呢?

赵国军阵

其实,这就是马服君的高明之处,首先他为了避免军中无人听从他的号令,一方面对秦军示弱,以争取整治军心的时间,另一方面用严厉的军法约束不听从他的号令之人,来获取绝对的威信。其次,他也考虑了万一作战失败的后招,就是为秦军进击邯郸的路线设置妨碍和布防,方便后续部队的防守。他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在时机成熟时果断出击,从这里就可以看出他事先已经有了明确的计划,这也是大败秦军的重要原因。

除此之外,马服君驻扎的地点和行军时机简直是完美无瑕,他的军事才华一览无遗。关于此战,双方超过二十万人参与,可是历史记载却寥寥无几,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答案就是由于马服君战术得当,利用奇计将秦军分开,形成以多打少的局部战争,逐个击破,而且他指挥得当,没有疏漏,所以赵军全歼秦军顺理成章,不用大书特书。尤其是他的行军方式可以成为后世众多名将的学习对象。

马服君赵奢

合理行军出奇兵,全歼秦军

我们回过头来复盘此战,首先阏与地区本是赵地的重要守护要塞,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局势,但是由于韩军不战而降,秦军趁势长驱直入反而占据了这个要塞,进可攻退可守,所以压力瞬间来到了赵国一方。从秦军的战略目标看,之前其首先占领了魏韩的门户伊阙,现在明显是想占领赵国的门户阏与,不过当大军压境,后勤无忧的情况下,所以他们也有继续前进之意,比较灵活。

而对于赵军来说,情况可不妙了,大部队从邯郸出发,距离战场三百余里,赶过去必定人困马乏,而秦军以逸待劳,优势巨大。据《孙子兵法·军争篇》中记载:

"是故卷甲而趋,日夜不处,倍道兼行,百里而争利,则擒三将军,劲者先,疲者后,其法十一而至;五十里而争力,则蹶上将军,其法半至;三十里而争利,则三分之二至。是故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

这段话被许多领兵之将奉为经典,尤其其中明确指出,如果急行军,日行百里肯定被敌军击溃,日行五十会损失先行部队,日行三十里,粮草无法跟上。所以,急行军的最佳距离不超过三十里每日。

古籍中的兵法指代的就是《孙子兵法》

回看马服君的行军路线,邯郸距离阏与330里,首先赵军在距离阏与300里处驻扎,而秦军分兵来到距离阏与170里处的武安驻扎。在此之后,马服君趁秦军武安部队未曾觉察之际,日急行军百里,两日一夜将先头部队拉至距离阏与100里处驻扎,这个时候阏与武安的秦军都没有反应过来,而赵军则非常疲倦,无法发动战争。

但是十万人大举行军,秦军肯定也有察觉,连忙展开对策,阏与部队开始准备御敌,但是之前该部队并没有计划在阏与长期驻扎,所以根本来不及建造工事,只能在不熟悉的地方和赵军硬碰硬。而武安的部队此时就算按照日行百里的自杀式行军前去支援,也尚有60里,无法威胁赵军。接下来赵军进行一日休整,又利用许历的居高临下之计,依靠人数优势,先是歼灭阏与的敌军,又将滞留在赵地的剩余秦军包了饺子。

此战意义非同小可,赵军打破了秦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秦军吃到了罕见性的大败仗,世界各国纷纷将期待的眼神看向了赵国。魏韩重新站队,以团结的三晋之势面对强秦,而赵国也迎来了十年的黄金发展期,为接下来的长平之战奠定了基础。

赵奢墓


结论

回看此战,我们不免被马服君的军事才华深深折服,可以肯定的是马服君从一开始就计划用步步为营的策略抗击秦军,甚至已经做好了失败的打算。战争具有不确定性,世界上鲜见百战百胜的将军,但是最重要的是在战前做好两手准备,万一失败的情况下可以组织有效的防守退防和兵员补充,这才是名将应当具有的战术素养。

而接下来,我们可以看出文官出身的马服君十分了解军队运行的规律,作为军中新人,首先要树立绝对的威信,才能保证军令畅通,而他也十分善用手段,对于不同的人和局面有不同的处理方法。而且他十分尊重军事人才,当许历给出了军事建议,他能十分认真的听从并且严格执行。

当战争打响后,他又能熟练运用兵法,指挥得当调度合理,而且无论是前军的冲锋,中军的管理,还是后军的押运,他都做的无懈可击,所以击溃秦军也是顺理成章。马服君之所以十分善于调动大型军团的战争,也正是因为他对战争理解深刻,不在意一城一地的得失,而是熟读兵书,着眼全局,并且稳扎稳打,这也是他后来他被许多朝代封为古之名将的重要原因。


参考文献

1《史记》 司马迁

2《百战奇略》 刘基

3《孙子兵法》 孙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