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聊一聊:梁同书书法的“个人特征”

 甄事馆 2020-08-17

所谓梁同书书法的“个人特征”,是指“和他同时代的周围人相比较而言的特征”。这是一个主要的概括,在这里需要进一步补充的是:这些特征是指在同一“类”中最接近的“个体”所存在的差异,即他与其他同时的帖派书家相比较而言的特殊性和个别性。

与梁同书相连或相同时代的代表性帖派书家主要有:张照、刘墉、王文治、永瑆、铁保、翁方纲等。他们都身处于清代帖学发展的高峰期,都处在整个书坛受董其昌、赵孟頫书风影响比较大的历史时期,也都或多或少地经受过“馆阁体”书法的影响,这是“时代风气”使然。但是,在同一个大的风气之下,其中的每一个个人的书法表现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并不是完全相同,而是表现出了这样那样的差异。

比梁同书略靠前、与梁同书父辈同时的书法家,比较具有代表性、在清代帖派发展史上比较重要的书家是张照,此外,梁同书的父亲梁诗正也是帖派阵营中的重要人物,其余的董邦达、董诰等也是这一时期的帖派书家。就上述几人而言,张照的书法水平最高,其次可数梁诗正,董邦达与董诰要略下。其中,董邦达与董诰的书法则是典型的馆阁体书家,梁诗正的书法也受馆阁体的影响甚大,个性比较突出的要算张照,故康有为有“国朝之帖学,荟萃于得天(按:张照字得天)、石庵”之说。

张照书法主要学董其昌,其基本特点是具有俊骨逸韵,但是笔力偏软的时候也比较多。与之相比,梁同书的成就要比他小一些,但是从整个作品的气息来说,要比张照的书法更雅致。如果说张照的字有时候带有一点朴野的味道,以至于受到康有为“体颇恶俗”的指责的话,梁同书的书法则风流蕴藉得多。梁诗正的书法与梁同书相比,其中有很多同质的地方,但是比梁同书写得臃肿,因此在骨力方面不及梁同书书法。

与梁同书同时代的帖学代表书家是刘墉、王文治、永瑆、铁保、翁方纲等。他们的书法与梁同书书法有共同的时代特色,但是各自之间又有不同。

刘墉是清代帖学书家中成就最大的人物,康有为说:“石庵亦出于董,然力厚思沈,筋摇脉聚。近世行草书作浑厚一路,未有能出石庵之范围者,吾故谓石庵集帖学之成也。”这是对刘墉书法所作出的较为权威,也是较为准确的论断。其中,“力厚思沉,筋摇墨聚”就是刘墉书法最主要的特点,一方面,他的书法筋脉贯通、笔力中含。另一方面,他善于使用浓墨,下笔厚重,化转为折,粗细对比悬殊。

还有一方面就是他的书法善于以拙胜巧,避免了清代大多数帖派书家书风轻佻的弊端,远溯钟繇书法,得拙厚之趣。与之相比,梁同书书法则纤秀的多,如果说刘墉的书法比较“老成”,那么,梁同书的书法就如少年公子,明显具有风流峻爽的特点。例如从刘墉的作品《天机範水七言联》可以看出,刘墉喜欢用浓墨重笔,克服了很多帖派书家写字容易油滑的毛病。这幅作品中,不但厚重的字与纤细的字对比强烈,字的大小差异也很明显,充满了趣味。再观梁同书《行书轴》,墨色上虽有浓淡变化,但总体上看比较淡雅,而且字形大小变化不大,字与字之间的笔势往来明显、用笔灵动,章法上取纵势,笔势一路下行,比刘墉的字更流畅,但是有时候给人一种略滑的感觉。

王文治书法受笪重光影响很大,后来又受董其昌、赵孟頫书法的影响,最后上溯王羲之书法,以王羲之书法作为取法的根本对象。他的思想受佛教思想影响较大,书法作品具有出世之思和出尘之想,以清秀、淡雅为主要特点,给人以清淡姿媚、风神萧散、浑穆秀雅、跌宕欹侧

的感觉。在当时,他与刘墉并称,在人们称刘墉为“浓墨宰相”的同时,称王文治为“淡墨探花”。从这个雅号中,不难看出王文治书法在用墨方面的特点,也反映了他对笔墨气息的追求,具体说来就是追求一种“冲淡”的气味,寄托超凡脱俗的思想情感。

与王文治的书法相近,梁同书的书法趣味也偏重雅趣,但是二者之间也有不同:王文治书法更显劲挺,而梁同书的字态圆润。观王文治书法作品《行书七言联》与梁同书的书法作品《行书七言联》,王文治作品的笔画上更为坚挺,转折处多为折角,锋芒毕露,显然是内擫法使用较多的缘故,而梁同书书法的笔画圆转,外拓法用的相对较多。

永瑆是乾隆帝的第十一个儿子,自小就喜爱书法,并且得到乾隆帝的赞赏。从《皇清书史》中了解到,他学书的经历先从赵孟頫、董其昌书法开始,后来又学欧阳询书法。但从现存的书法作品看,楷书是深受颜真卿楷书的影响的,其中也有一些柳公权楷书的特点,行草书深受赵孟頫书法的影响。除此之外,他还受到了晋人书法的影响,曾收藏陆机《平复帖》并大量临摹。在上书房念书时,曾拜刘墉为书法老师,在书法上受到刘墉的指导。除了楷、行、草书,他还擅长篆书刻印。

永瑆书法的特点是用笔硬挺,字形方正,显得更有力量。永瑆虽然和梁同书一样受到了董其昌书法的影响,也一样受到了唐楷笔法的影响,特别是颜真卿《多宝塔感应碑》的笔法,书写上方折用笔使用的较多。但永瑆楷书字体更为瘦挺严谨,梁同书楷书外形圆润开张。观永瑆行书作品《结字管见》与梁同书行书作品《行书“漫扫闲寻”七言联》,可见梁同书的线条比永瑆的线条圆润,永瑆行书的起收笔处多用楷法,而梁同书在技巧变化上比永瑆的要丰富。

铁保为满洲正黄旗人,学书从董其昌开始,其后又学习过颜真卿、王羲之等人的书法,马宗霍记载《铁公神道碑》中云:“楷书模平原,草法右军,旁及怀素、孙过庭,临池之工,天下莫及。”可见,他的书法学习面很广,但总归是以晋、唐书家为宗的。除了学习诸帖派书法家外,他对汉碑中的隶书也有研究。铁保的书法面目多样,既有浑厚丰润的形态,也有遒劲妍媚的形态。其中,前者深受颜真卿楷书的影响,而后者则来源于二王书法,其书法的基本特点是骨力强劲、自然天成。从铁保行书《节录世说文字》和梁同书《文摘轴》可以看出:铁保对颜真卿书法的把握深刻,作品写得圆厚有力。一般说来,他的字线条比梁同书书法的线条要圆厚,其行草书墨迹大量临摹二王书法,字体形态比梁同书还具有圆势,字内空白比较疏朗,而梁同书书法明显要飘逸得多,上下连贯,字间连带关系明显,追求书写的流畅。

关于翁方纲的学书经历,据《皇清书史》记载,他学习过虞世南、欧阳询,对欧阳询《华度寺碑》研究深入,后来临习《兰亭序》并得其神韵,晚年学习苏轼、米芾书法,八十岁时还能写蝇头小楷。他还喜欢收集金石、碑版、法帖,并对它们一一进行考证。他平时对自己的作书要求是每一笔都要有古人的特点。所以从他的书法作品看,大部分作品点画圆厚,字内布白紧凑。其实他的行草书还是受到了董其昌书法的影响,起伏跳荡、气韵灵通,但翁方纲书法的整体风貌还是以厚重严谨、遒劲灵动为主。

观翁方纲《行书题画诗轴》和梁同书《“长史”行书轴》,可见翁方纲的线条比梁同书的厚重而有骨力,章法上字间布白比梁同书的紧凑,纵横交错、浑然天成。而梁同书书法行气鲜明,用笔跳跃灵动。整体面貌上,翁方纲给人古穆苍劲的感觉,梁同书给人婉转流畅、风韵雅致的感受。

综上所述,梁同书和他同时代的帖派书家相比,都深受董其昌、赵孟頫书法的影响,但是不管是在审美趣味还是学习趋向上,都与其他书家有一定的差异。通过以上比较,可以大体确定梁同书在当时书家群体中所表现出的书法个性特点或者说个人特征,如果做一个粗略的概括就是这样的:从正面来说,梁同书书法的个性特征比张照书法更突出格调“清雅”、比刘墉书法更讲究笔势“流动”、比永瑆书法更强调“写意”及“气韵生动”、比铁保书法更强调“松灵”、比王文治书法更强调节奏“明快”、比翁方纲书法更注重风格“优美”,但是,从负面来说,梁同书书法又受到馆阁体和“帖学”书法时代风气的影响,有时候略显拘谨或者纤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