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吴有源:寻找毕加索创造色彩的秘密

 紫藤花开21g6ma 2020-08-17

我们老师是学生艺术发展的天花板,老师有多大的眼界、胸怀和宽容,才会给孩子多大的眼界、高度和多元性。

走近大师

毕加索是上个世纪最有创造力的画家之一,对中国的美术教育有极大的现实意义与启发价值。今天,我们共同来探索毕加索创造色彩的秘密。

十七岁时的毕加索,作品已经非常成熟,这种成熟不仅仅表现在他高超的技法上,更多的是他深刻的思想,比如他画的“科学与慈善”主题作品。

我觉得现在很多大学教授还没达到这样一种高度——作品的思想跟技能可以很好地平衡、融合。

目前,我们少儿美术在色彩上存在严重的问题,很多老师不知如何入手。

如何把儿童画教得更高级,既能够发挥儿童的想象力和个性,又能够具有强烈的艺术性,这是我们要综合考虑的一个方向和问题。

走近毕加索,让我们了解他是如何从模仿自然之色,到表现自然之色,再到创造自然之色的三个阶段慢慢生成了具有他独特风格的作品。

我们看一下他的自画像:从写实主义开始,一直到最后的返璞归真,像儿童一样画画。这样的过程其实也就是一个从模仿自然,模仿前人大师,到表现自然,最后创造自然的过程。

反观我们当下的少儿美术教育,虽然可以看到很多优秀的儿童美术作品,但百分之七八十的画作还停留在勾黑线填色为主,画面没有色调,色彩以平铺为主的阶段。

我们现在看到的美术教育,要么是低层次的简笔画,要么就是在某些老师的带领下进行一种模式化的创作。

在老师没有方法,没有限制的情况下,学生往往是把赤橙黄绿青蓝紫都用上去的;有的老师会给学生一套公式来画色彩,这样学生能够画出有色调的作品,但这可能更倾向于老师个人的一种审美,当换一个色调、方法,或者想挖掘孩子自己对某一主题与色彩的联系时,孩子的色彩创作能力就非常缺失了。我认为这是有违于“激发学生创造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目标的。

从毕加索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根据主题的方向发展,有艳调、灰调;有高调、低调;有彩色的,也有黑白的;整个画面有热情洋溢的,也有平静如水的;有愤世嫉俗的,也有焦躁狂妄的。

那么我们思考一下,作品如何跟色彩进行联系?如何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和主题方向达到极致?如何把自己的审美通过色彩跟形的联系达到极致?

很多老师不知道色彩怎么归类,或者说觉得小朋友画画是不能用术语的,是不能够讲过多知识的,完全要靠学生自己去体悟。

其实不是这样,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能力、心理特点,用他们能听懂的话,深入浅出地告诉孩子一些专业性的知识,引导孩子把艺术的基本规律跟他自己的发现、感受、体验结合起来,创造出他们认为美的,符合自己内心的画。

四大学习阶段色彩的主要分布与应用

模仿自然的颜色:固有色、光源色、环境色、空间色

表现自然的颜色:情绪色

创造自然的颜色:想象色

应用自然的颜色:装饰色

中国传统的教育是有缺失的,我们的高考基本上是以模仿自然为主的,讲得最多的是固有色、光源色、环境色,往往跟我们每个人自己理解的(比如说主观色),发自内心的想象色是无关的。

进了大学,我们的美术教育也还停留在模仿自然阶段,这对我们每一位老师来说都是极大的障碍,我们在学习中是不平衡的,在色彩学习中是有缺失的。

色调:色彩的主调或基调

以鲜艳度分:艳调、灰调

以明度分:高调、中调、低调

以色相分:蓝调、蓝绿色调、偏蓝色调等

以色性分:冷调、暖调

 

我们可以看看以明度来区分的毕加索的作品。 

毕加索是深入研究过的,并不是完全随性地在画画,非常具有学术性。

他画了那么多作品,完全是根据主题的需要进行分类。他非常巧妙、非常精彩地用高调、中调、低调来表现了他想表达的主题,每一张作品都非常好地把个人的个性跟主题的表达充分地结合了起来。

我们来感受一下以艳度区分的毕加索的作品。

一张比较完整的作品,要从主色调、点缀色、光源色、阴影色这四个方面去考虑,把画面的几大要素很好地融合在一起。毕加索的作品基本都符合这样的安排。

他原来是以古典主义、写实主义作品为主的,色彩往往是协调当中求对比。例如下图,就是一种灰色调当中的变化对比。

但是印象派以后,特别是后印象派现代主义以后,作品更多的是对比当中求协调,色彩理论跟之前完全不同。

前面更多的是在模仿自然,后面在表现、创作中更强调主观性。但它也还是有个基本规律的——靠艳度面积大小以及色彩跟色彩的关系来平衡画面,协调画面。

并不是说颜色用得越多越好,越鲜艳越好,而是要从空间,从你的情绪心理,从画面的视觉效果等多方面来选择。特别是现代主义,更强调绘画的本体语言的运用,所以说,色彩的次序在画面中起到了绝对的引领作用。

我们传统的古典主义、现实主义绘画更偏向于故事情节、文学性、宗教性,现代主义作品更强调绘画的本体语言和绘画性。

在色彩上,毕加索讲了一句非常有趣的话:“我要让我的画在美术馆里面是最响亮的。”

响亮靠什么?靠色彩和色彩之间的关系,还有把色彩的相互对比度达到最佳、最高的位置。

从上面的作品中,我们知道,毕加索的色彩的变化不仅仅是做了学术上、色彩上的研究,更多的是跟他的生活以及他的内心世界紧密相关。

十七八岁时,他就被认为是一个神童,年少成名,意气风发。直到来到非常繁华、自由的巴黎的艺术世界里,他茫然了。经济也不济,绘画的方向也非常迷茫。

这是他的画作的蓝调时期,作品充分地表达了他深层的精神世界。

当遇到一个有钱的小姐,又在艺术上遇到一些有影响的老师和朋友的情况下,毕加索的绘画有了极大的发展。

从之前蓝色时期排除用暖颜色,整个色调以中调、低调为主,发展到整个画面都是以艳调,以温暖的颜色和热情洋溢的笔触来表达。

再来看看他的古典主义时期。从早期的以模仿自然,画裸体人物的暖色调,或者说是温暖赭石色调来看,他当初是被动的。

但我们可以看到,到了40多岁,生活进入平稳状态,家庭也很美满的情况下,他的画作整个色调也趋于理想化,趋于和谐美好。

这一时期毕加索又在追索西方的更早期的文明,比如说古希腊罗马时期的艺术状态和特点,他也把它用到了这个时期的艺术探索中。

这个时期过后,毕加索进入了混色时期,完全打开了他的色彩世界。毕加索在色彩的运用上是大师中的大师,他的色彩领域无所不包,他的探索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晚年的毕加索沉浸于更深刻的色彩研究,他学习马奈的《草地上的午餐》,学习西班牙的古典大师等,来进行变体画的研究。

我们可以看到,他的色彩在同一色调中进行了不同的探索,画面更返璞归真,更自然,他表达的是自然的流淌,而不是刻意为之。

学习大师


通过毕加索的艺术成长经历,我们应该思考如何充分地运用到我们的艺术思考,然后把这种艺术思考运用到我们的儿童美术教学当中去。

我们不仅仅是学习色彩,我们是学习大师,如何亲力亲为地用色彩的方法来教学生。

举一个具体的案例,毕加索画了很多女性肖像作品,那么,在儿童的学习中,如何让小朋友来学习画女性的人物肖像呢?

首先,要让学生先去感知毕加索的绘画的丰富性、多样性,以及他的一些积极思考。

同样的一个正面人物头像,有很多不同的方法来表现,表面上看是技能技巧的变化,但更多的是他思维上的一种探索。

这个也会深刻地影响到我们的学生,让他们独立、积极的去思考。

当然,毕加索的作品只是一个参考,老师的建议也只是一个参考。在学习中如何找到自己对色调的理解,对造型、空间、线条的理解,才是真正的目标。

我们可以看学生的作品、造型、色调、笔触,这其中都有他们自己的个性和原创性,而不是用某一种模式,非常方便地去实现所谓的效果。

感知阶段

感知包含的不仅仅是视觉,还有触觉、味觉,用心去体验、了解、感悟。

孩子用这样一种眼界,思维方式和批判的方法来看待大师的画,再来画自己的作品,这样的过程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学习大师的过程可以是从模仿,半模仿,半创造,到慢慢地用大师的方法来创造。

这是一些不同学习阶段的作品。

最后一张作品的作者只有四五岁,还没有听过毕加索,但是他本能地用一种感悟角度和绘画角度画出了像毕加索一样状态的作品。

这也是毕加索·马蒂斯推崇儿童纯真、朴实、自然流淌的状态下所追求的这些东西的原因。但我们有时候往往把学生这种天真、自然的东西教没了,变得模式化、僵化了。我们的教育起了反作用,这值得我们每位老师深思。

单元课程《猫头鹰》

《猫头鹰》主题要画好,一定离不开学生对猫头鹰照片的分析,我们前期要搜集更多的猫头鹰图片,观察不同表现的艺术形式。

要学会画猫头鹰,在强调表现、创造的时候,我们不能忽略模仿能力。

模仿阶段

我们现在往往走入了一个极端——关于“像不像”的争论。

有人认为画画就是要像,要模仿,这样就走入了一个只会模仿自然的阶段;有人认为画画就是要想象,要创造,不像没关系。但如果一个学生把猫头鹰画得像鹦鹉,像麻雀,那这就是低层次的表现和创造了。

所以,如何辩证地看待像与不像呢?

模仿与表现、创造是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价值和应用,我们不要把它极端化。模仿自然也好,像和不像也好,只是我们教学中的一个过程。模仿自然也是我们走向表现、创造的一个必须的阶段,只是不同的年龄,不同的能力,我们要用不同的方法去对待。如何让学生更好、更快乐地模仿自然,如何恰当地设定目标和评价,这是我们老师要思考的。

接下来给大家看一下,我是如何来指导《猫头鹰》主题,从创意到画,再把作品画完的过程。

创造阶段

上面是我们不同年龄的学生的创意小稿。

即便是成人来画《猫头鹰》主题,如果没有积极的思考和大量的准备,也是无法完成一张有质量的作品的,何况一个一二年级的孩子。所以,教会孩子通过美术学习的五大阶段,把这样的学习方式、思考方式更好地运用到其他的学习、生活方式上,我们老师就成功了。

从上面这些草稿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学生的作品体现出来的创意和造型能力是有极大的差异的,而且也能体现出学生的个性、兴趣甚至性别、性格的差异。

如果要评价一个老师教学水平的高低,评价他是否真正地尊重儿童,真正地激发儿童的创造力,不是看独立的某一张画,而是要看一整个班的学生作品。

你能够感知到孩子的真实的气息吗?能够触摸到儿童的心灵吗?能感受到他是男孩还是女孩吗?能知道他是一个什么性格的孩子吗……真正的深入的儿童画,一定能够让人有这些体验。

我们现在看作品,有的只是看到了技法、主题,看到了非常高超、精美的画面,没看到儿童的内心;有的注重儿童的内心世界,画面非常自由,多元奔放,但是艺术效果、视觉效果却很差。这就造成了教学上的两个极端。

能够把儿童性和艺术性两个角度很好地平衡,才是一个真正优秀的老师。

我们可以看到,每个学生的作品背后都有一个故事,每个学生在绘画中都有自己的思考。

少儿美术的教学过程中,更多的是老师跟学生在思维、人格上的一种碰撞。在这样的交流中,让孩子在画面上创造符合他自己的心理、视觉的作品,让他的每一张作品都是一个小宇宙。

真正的老师是推动、引导孩子实现他的绘画世界和理想世界。老师更多的是一个视觉艺术游戏的陪伴者和教练。

我在教学当中往往先讲方法,让学生独立去画。出现问题了,我再跟学生探讨。也许某些地方能够给他一些启发,但学生不一定同意我的想法,他会按照他自己的思路走,这时候我们再讨论如何用他的方法更好地去实现。

我在教学中追求的是平等、自由、公正,这也正是社会推崇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影响到我们当代的少儿美术教育,让我们在课堂里真正实现所谓的公正、平等、自由,用这样的方式引导、培养孩子将来成为正直的公民。我觉得,老师更多的是带给孩子一些积极的,正能量的思考。

只有在这样一种开放、自由,但是又有限制的自由,有自由的限制中,绘画才能真正地发展、探索和提高。

应用阶段

所有作品从草稿、构思、切割,到组合、粘贴、上色,都是小朋友独立完成的。

从平面到立体,这个应用阶段他们做了一个学期。

这是孩子们为妈妈设计、制作的手机架,其中很好地应用到了毕加索的立体主义、色彩、造型方式等。这些作品让我非常感动。其实真正的儿童画会给你很多的惊喜,很多的诧异,我有时候觉得:我怎么画不出来?学生怎么会从这个角度去画?

这样的一种教学相长的状态,是我认为的真正健康的儿童美术绘画的状态。

目前,我们的美术教育还停留在表现阶段,如何更好地让学生进行真正的创造,然后把创造运用到自己的生活、空间、装置中,我觉得是我们少儿美术今后的发展方向。

THE  END

▼ 近期精彩 ▼

线上沙龙体验课精彩内容盘点

一部值得带着孩子一起观看的高分电影

校外美术教育机构常用招生方法集锦

张大拿:《儿童版画课例分享》

如何清晰定位单元学习目标?丨课例详解(上)

如何清晰定位单元学习目标?丨课例详解(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