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顾无 【引觞漫谈】 742年,李白写下《南陵别儿童入京》,大笑着,跨马扬鞭向京城赶去。 可惜一两年的时间,李白就被“赐金放还”,离开京城的原因很复杂,后人也有许多种猜测,当然最主要的,还是李白的个性与志向都没有得到唐玄宗的满足,所以李白是注定不会久待宫廷之中的。 不过在京城的这段日子,李白也继续着自己爱交朋友的日子,李白才名既盛,又挥金如土而浪漫自由,每到一个地方,都有很多人上赶着和李白交朋友,李白也借此结识了许多同道中人,其中有一个人,名字叫做贾淳。 【临其诗境】 大概是在744年,这时候李白大概率已经离开京城了,可是还与京城的朋友保持着联系,或者说机缘巧合之下,李白又回到了京城,与当时的朋友一起饮酒赋诗,乐得逍遥。 我们就假定,李白与贾淳的故事,发生在一次酒宴之上。 府中灯火通明,交杯换盏,三五好友,即兴赋诗,谈论的内容遍及古今。 这时候,贾淳突然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这个问题是关于月亮的。 大家都知道李白对月亮的情有独钟,碰上这个问题,自然就感兴趣了。可是吧,贾淳问的这些问题,自己并不能都回答上来,于是趁着酒劲儿,举杯问月。 其他人举杯问月的时候,问的都是自己,或者与自己有关的事情。可是李白不一样,他好像真的要和月亮交朋友一般,之前叫它下来一起跳舞,现在又来问“私人问题”了。 李白对着月亮究竟问了些什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经典原文】
【条分缕析】 诗的题目就很值得玩味,这些东西,贾淳为什么不自己问? 很明显,是觉得李白整体的气质更加接近皎洁清高的月亮,更可能得到月亮的回应,李白特意把这一点点出来,也含有一种风流自赏的韵味。 天空上有一轮月亮,他到底来了多久了呢。现在我就暂且不喝酒了,来问问这轮明月吧。 后边三句,是李白对月亮的描绘和发散。 人想要跟上明月是不可能的,可是明月自身的移动,却是随着人动而动。现在我们都知道原因,在古代,古人们应该会为此觉得神奇吧。 明月何皎皎,就像是一面镜子挂在天空,映照着辉煌的宫殿。周边的云烟都散开去,唯有月亮的清辉,清清冷冷,独占天上人间。 只看到它晚上从海上升起,谁知道它到白天会隐没在哪一片云里呢? 这些关注于表面的描绘,实际上都带着一个更深刻的问题,代表着古人对于这一轮明月的喜爱和极强烈的求知欲。 后边几句,则想的更加深远且不着边际。 听说白兔在上边捣药,嫦娥在上边孤独的居住着,一年又一年的重复单调的生活,她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生活呢,她真的没有一个邻居吗? 今天的人见不到古时的月亮,今天的月亮却曾经照耀过古人的夜晚。古人今人,一代一代就像是流水一般不曾停歇,我们所看到的明月,应该都是这个样子的吧。 这一段也是全诗最著名的一段,回环复沓的写明月,写今人古人的关系,节奏强烈,蕴含着强烈的哲学意味。 最后一句是总结。这些问题的答案,不知道也就算了,岁月的流逝,不去关注它便了,我只希望每次长歌痛饮的时候,月光都能照在金樽之中。 开头从酒到月,结尾从月到酒。都是淡淡勾勒,出人意料,这是天才才能写出的结构与故事。 【顾无说】 诗的最后,李白的结论又回到了人生苦短,及时行乐上,李白这样的诗作有很多,但也只是表现了李白志趣的一个方面,他喜欢这样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生活,但也想要去建功万里,成为当朝股肱。 正是在这两种力量之间的穿梭,才构成了谪仙人入世的长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