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被照顾”与“自己照顾好自己”

 老友手札 2020-08-17

文:老友手札 普通心理咨询师 最重要的是,你要学会照顾好自己

“我那么掏心掏肺的对他,他却联合别人一起来骗我”、“我对他那么好,没想到他却还跟别人在一起”、“你能不能教教我,如何让他听我的话”、“你能不能跟我说说,怎么做才能让他喜欢上我”、“我总是不敢表达自己,总害怕说出去会被人讨厌”……

其实之前我并没有很在意这些经常听到的话,也是最近才发现它们虽然看似不同,但其实表述的都是同一个问题。当然,我所说的并不是“它们都与社交相关”,而是它们都透露出了“我很看重他人、很看重与他人关系,以及愿意为了保证这段关系而做很多努力与牺牲”这样的态度。

与人为善、对他人好,这当然是一件好事儿,可你也看到了,上面提到的那些话基本上都偏向于“我正被这种态度伤害”。那这时候是“保护自己,轻视他人”还是“继续对他人好,让自己直面被伤害的风险”这对矛盾就出现了。

面对这个矛盾,你会怎么选呢?

其实不用太纠结怎么选,因为我可以很确定的告诉你,会有朋友选前者,也会有朋友选后者,并且无论选什么,都能给自己找到充分的、足够的道理来支撑“我的选择是对的”这个结论,并且也会衍生出“重视他人与保护自己又不矛盾”、“直面风险,这总比躲着强,而且只要自己有足够的能力,那就不会被伤害”等念头。

于是乎,两个选择似乎都对。

那我们在这里叨叨这么久,到底是为什么呢?

无论是从理论,还是道理的角度看,最开始的那些话,以及刚刚的两个矛盾,都是建立在“他人对我们很重要,我们很需要他人”这个逻辑的基础上。

当然了,我们确实需要他人,这个描述也没有多大的问题,但是有问题的是,这样的描述让我们“只关注他人,而忽略了自己”,而且这份忽略,还十分的严重。

说到这儿,我想起来了曾今接触的一些有某个共同特点的朋友,那就是“只要别人稍微对他们好点,他们就会涌泉相报,甚至倾其所有去对对方好”。

懂得感恩,这确实是少有的闪光点,但他们的行为已经超过了“合适”,由单纯的感恩变成了我希望通过“倾自己所有对你好”来让你留下来、让你对我的好能留下来。

而他们之所以会这样做,是因为过去从来没有人这么重视过他们、温暖过他们,从来没有人在他们需要的时候出现过。

谁的过去都不是一帆风顺的,而也确实有一些朋友经历了更多的苦难和挫折,所以我很理解当他们处于“情感诉求从未被满足”状态时,那种对来自外界关心、关爱与关注的渴望;也很明白他们在得到后“不希望这份温暖”离开的希冀,以及稍有离开的迹象就会使他们陷入沉重焦虑中的那份敏感。所以,像长大后的松子一样,他们愿意付出巨大的代价仅仅为了让那个曾经给过自己温暖的人能继续留下,而丝毫不在意那个人已经不愿意留下,甚至不在温暖的事实。

曾经的缺失,让他们迫切渴望收获和填补,但因为曾经缺乏足够的能力,而只能寄希望于从他人那里收获的模式一直悄悄地延续到了现在,所以看不到自己和曾经已经有所不同、自己已经有可能独立解决这些问题的事实。

而人永远只能选择、分析、考虑自己看得到的东西,所以,这也就使这类朋友不自觉的陷入“继续外求”的状态里。但这个状态还是要改改的。

安全感这个概念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并接受,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朋友认识到“安全感这个东西只能来自于自己”这个客观事实。

其实与安全感同样的、绝大多数内在的东西,都需要来自于我们自己。

当然,你会说“只要别人靠谱,那我照样会有安全感”、“只要对方真心对我好,那我的情感诉求也肯定能被满足”,这时候干嘛要难为自己呢,遇到一个各方面都不错的人,这问题不就都解决了吗?

确实,只要我们能遇到这么一个人,基本上自己也就不需要怎么成长了。但是我们来算一算,在进入社会之前,我们需要尽可能多的经历;接着进入社会后,花费1到2年的时间对经历进行梳理,然后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自我;然后就进入“不断提高认知,不断自我打破”的节奏里,顺利的话可能需要花费8到10年才能成长到各方面都还不错的状态。这时候对方已经35岁左右了。

只要人足够好,即便在35岁的年龄,也是可以接受的。但是这不是最重要的问题,最重要的问题是,在35岁左右达到各方面都还不错的状态的前提是,我们从学生时代开始,就已经在进行有目的、有节奏、有重点的自我成长。

那么,且不说我们自己有没有这么做,看看身边18岁到30岁这个区间的朋友,有多少是在脚踏实地的自我成长呢?

如果这个数量十分稀少,那如何保证自己可以在合适的年龄遇到一个35岁左右,各方面都还不错的异性、又如何保证这位各方面都还不错的异性愿意选择自己,以及如何保证,这位异性愿意,且有足够的能力基本满足我们的各方面诉求。

而最重要的是,如何保证在我们不具备满足对方基本诉求能力的前提下,对方愿意长久的留下,甘当“解决他人问题”的工具人呢?

这时候,可能你会想到“爱”这个答案。

我说,你在这人世间也飘荡有几十年了,还没看到“爱这个东西也会被消耗殆尽”这个事实吗?

我们将满足自己的责任推到对方身上,却又不愿意、不肯、没能力去满足对方,这跟“又想马儿跑,又想马儿不吃草”有什么区别?

对方跟我们一样是活生生的人、是有血有肉有七情六欲的人,即便现在有能力一定程度的满足他自己的诉求,却也还是希望能锦上添花的得到来自他所看重之人的满足。

而如果他的诉求总是得不到满足,那久而久之,他也会像我们一样,去接近那些能带给他一些满足的人。

我不知道你对自己未来感情的规划是什么样的,但我想,这种有始无终定然不在你的规划中,并且,我敢肯定,你也不想面对“因为对方的离去,自己失去精神和情感的支撑,变得人不人鬼不鬼”的状况。

说到这里,我想你已经找到了一开始问题的解决办法,那就是:

我们需要先把与他人的关系放到一边、需要先把他人暂时放到一边,踏实且专心地让自己成长,让自己有能力照顾好自己的情绪、有能力实现一定程度的自我满足、有能力独自解决一部分生活中的问题、有能力调整自己,在不丢失自己的基础上适应世界,接受世界的不同、有能力与他人合作、有能力独自爱自己。

这条路可能跟“遇到一个靠谱的人”相比要艰辛一些,但是它不仅能走得通,还能走得稳,而那个靠谱的人,能不能遇到、遇到之后会留下多久还是两说。

当然了,你也看到中间我们提到过,想要达到“各方面都还不错”的状态确实需要一段时间,但请不要被那个时间吓到,因为成长本就是一辈子的事情,只要我们每天都稍微进步那么一点点、逐渐由关注对方,变为关注自己,再到关注整体,这时间其实一晃就过去了。而最重要的是,这段自我成长的历程中,不会有什么害怕分开、不会有什么过分依赖、不会有什么被抛弃、不会有什么寄人篱下、不会有什么如履薄冰,因为我们已经逐渐将生活与人生的掌控权拿回到了自己的手里。同时,在未来遇到那个合适的人时,两个人的关系就不是谁托累谁,而是互相滋养、相得益彰。

你是否想要过上这样的生活呢?

大概一些东西变成熟悉和习惯之后,我们就会轻易的忽略它,以及它的重要性,就像明明我们得依托自己的躯体在现实世界开疆扩土、得凭借自己的内心一边承压,一边给自己动力,可很多时候,我们只顾着盯着别人,却不肯主动拥抱自己、却不肯用心照顾好自己。

我们对自己这么吝啬,真的并不好,毕竟最终,时刻伴在我们身边的从来不是他人。

所以,也许是时候按照“先通过走出过去、梳理过去来产生自己,然后投身到生活与现实中锻炼自己,接着增加反思,不断打破并重建自己”的路,来让自己成长、让自己能够抓紧照顾好自己。

感谢朋友你的阅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