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瑶族的原始千家峒在全州青瑶峒(6)

 探秘桂北 2020-08-17

(四)近代瑶族民间的手抄本等文献记载也佐证青瑶峒就是千家峒

千家峒历史文献有宋代时期的《千家峒歌》和近代明清时期的数十种千家峒手抄本的故事,二者所描述的“千家峒”场景有所不同。如《千家峒歌》描述千家峒峒内被分为“九峒”,十二姓瑶人各占一方开辟千家峒,其描写的多是在开辟千家峒时期的事。而近代的千家峒手抄本中所描述的千家峒内分为上、中、下三峒,其描写的多是逃离千家峒时期的事。同样是对千家峒的描写,为何《千家峒歌》和千家峒手抄本会出现这些差别呢?有学者认为,《千家峒歌》中的“千家峒”和手抄本中的“千家峒”并不是同一个地方。而笔者经考究,认为这二者就是同一个地方。如《千家峒歌》中的千家峒分为“九峒”,那应是对早期的九个居住家园的划分;手抄本中的千家峒分为上、中、下三峒,那应是后来的行政区的划分。

千家峒故事手抄本中所描述的千家峒,群山环抱,中间一个盆地,分上、中、下三峒,今全州的青瑶峒也是四周群山环抱,中间是一个盆地,全峒曾自北到南分为上、中、下三峒。三峒划分以梓溪源和歌渡源二条河流为界。梓溪源河流以北地区为上峒,梓溪源河流至歌渡源河流之间为中峒,歌渡源以南地区为下峒。青瑶峒瑶民自被元朝差兵抄查逼走后,峒内便无瑶人居住。今峒内乡民绝大多数是在元末明初因民户移民和军户屯守而迁入。明清时期,三峒划分仍如旧制,军户六屯上峒,民户十排十甲居中峒,五十三都民户居下峒。直到民国24年,大西江境内的行政区划仍按原上、中、下三峒所管辖的区域划分为万全乡、万德乡、万福乡三个乡。这种按上、中、下三峒管理乡村的模式到了解放后才取消。可见手抄本中的千家峒上、中、下三峒的行政区域划分与全州青瑶峒内的行政区域划分是相吻合的。

手抄本故事中的千家峒其河流特征与全州青瑶峒的河流特征别无二致。手抄本中的千家峒提到峒内有一条河流将上、中、下三峒连接,只有一个峒口与外界相通。今全州青瑶峒有发源于上峒炎井大云山的夷襄河(亦称宜湘河),这条夷襄河自北向南从上峒、流经中峒,与下峒的界河歌渡源河流在镰刀湾汇合相连,经渡船头渡口流入峡口河谷。这个峡口河谷上的古塘口是旧时青瑶峒唯一与外界相通的峒口。经这条水路通道,过文桥镇境域的白毛渡、双彼渡、达山渡、庙头镇内的歌陂渡、渡头渡(宜湘河渡)、摆屋渡、猪头寨渡,入湘江到达湖南潇湘。

(1)四块大田。手抄本中的千家峒故事中提到峒内有“马颈大田、鹅颈大田、南蛇大田、平西大田”。这“四块大田”的地名在今大西江境内的青瑶峒尚存。

马颈大田就是今西美村委至大石江村委之间的这个大田峒。其名由起因于西美村委至大石江之间有形如坐骑的马头岭大骑山山脉,这条山脉从马头岭村自西向东延伸宛如高昂的马颈,故称马头岭大骑山以下的这个大田峒为马颈大田。它包括今大西江境内的西美村委、大石江村委及东江村委梓溪村一带这个区域范围。此区域内有一个10亩大丘、二个5亩大丘、二个4亩大丘等大田。

鹅颈大田就是今峡口村委及瑞狮村至良田村委之间的这个大田峒。其名由起因于流经此区间的河流形如曲颈高歌的鹅颈,当地尚有鹅颈潭这个地名。故称峡口村委至良田村委之间的这个大田峒为鹅颈大田。它包括此两村委所辖区域。此区域内有12亩的鹅公大丘等大田。

南蛇大田就是今上峒南岭以下至梓溪源以北区域的这个大田峒。其名缘于“神龟吞南蛇”的特异地相,因上峒有一条自湖南新宁县域延伸到全州青瑶峒境内的南岭山脉,这条由北而南延绵的大南山宛如逶迤而来的南蛇,故称南蛇以下的这个大田峒为南蛇大田,它包括今大西江境内的五星、锦塘、香花、月塘、满稼等村委所辖区域范围。此区域内有桐子山的10亩大丘、五星村的5亩大丘等大田。

平西大田就是今沙子坪村委至文家村委之间的这个大田峒。其名由起因于南宋朝廷曾在青瑶峒境内的西边大山平定叛乱。一是岳飞平定曹成匪乱。据南宋岳珂所《鄂国金佗粹编》记载:“绍兴二年……曹成拥众十余万,由江西历湖湘。……(二月)十九日,(曹)成引兵趋全、永,犯广西。……纵兵四掠,焚劫百姓。”“四月,岳飞派前军统制张宪和吴锡取道全州,往西南进军桂州,才解除了敌军的包围。曹成军战败南逃。”为纪念岳飞在青瑶峒讨伐曹成,平定匪乱这件事,屯守青瑶峒的军户“六户”后裔曾建有精忠祠,祠内供奉着岳飞和张宪。二是平定杨再兴发动的瑶民起义。据传,因二次平乱的主要战场都在青瑶峒西部的高山峻岭戈渡源至九龙脊一带,为纪念因平西而境内安定,官府便将戈渡源更名歌渡源,意为变大动干戈之地为欢歌升平之地,并称山口外的大田峒为平西大田。它包括今沙子坪村委、文家村委所辖区域。此区域内有文家村的9亩大丘等大田。

(2) 石门。《千家洞源流记》记载:千家峒有一石门,石门的宽度是“石门八十斤牛就进得”;《千家洞传说》里也说:“进千家洞有一小石门,仅能背一头小牛进去”。笔者在全州青瑶峒内的獐山脚下找到了这条石门。石门立于寨门前的岩洞前,两个高高耸立的巨石之间有一条直如刀削的石缝,形成一条天然石门。石门的上方装有石门头,瑶民在安装石门头时打凿的石洞痕迹尚在。这条石门的宽度也如史料所记载的那样,仅能进得去一头小牛。

如上图:瑶族民间的手抄本文献所记载的石门

如上图:石门门头洞

稿二:全州古村落写作总共认领26村!

古村落话题系列9    木  公

  全州古村落写作截至3月29日止,共有26个古村被热爱全州人士所领撰写任务。感谢所有报名等待分配写作任务的同志!建议写所熟悉的古村。新添写作古村人员为:

           26王文胜--石塘镇沛田村

   虎过留痕,雁过留声。欲成事者,岂能默默无闻?因为发生过多次报名“撞车”现象,故报名写作古村,以先报名为准。后报名者若资料多,可与先报名者合作。请后报名者谅解。

   绍水镇白塘村有四名学士以上学位的才子合作撰写,而过去一些名显全州的名村,至今却无一人应承,实属意外!

       写作人员仍在招募中:

       愿参与写作者:请将姓名、工作单位、手机号、邮箱发至949568407@qq.com邮箱。也可加:jts888999666 微信号联系。并参考王文胜先生的写作要求。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