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桂北古村落(7)两河镇鲁水村

 探秘桂北 2020-08-17

 

    编者:廖文丽同志对全州的古村落做了大量的研究。这是她为家乡撰写古村落的文稿之一。小编感觉她的风格更接近《广西古村落文化研究及史料集成》的写法,有许多地方值得大家借鉴。这是她(未提供照片)的初稿,期待专家们与读者提出宝贵意见以进一步完善。感谢她的付出!

鲁水村属两河镇鲁水村委,始建于明朝。该村先祖因避南宋战乱南迁,迁至今龙水镇樟树脚。据《全州县地名资料汇编》记载,廖姓族人在明代时期,因一鲁姓人推荐至现居住地建村,故村名为鲁荐,后因鲁山村有一沟水往下流此,改村名为鲁水。鲁水村村民聚族而居,属汉族,均为廖姓,宗族脉络清晰。

鲁水村处在全州县与灌阳县交界的地面,距两河镇政府驻地6公里,西邻201省道,交通便利。该村地处丘陵地带,平均海拔约325.00米,属亚热带季风气候,被山地和田野围绕,土地肥沃,四周植被蓊郁,古树成林,自然环境优美。鲁水村北临马鞍岭村,东南面与洞背岭村接壤。村落西面为寨子岭,东面为洞背岭,南面为广阔的田野,村西口古樟树成群,整个村落处在两山之间的平地上,其整体布局坐北朝南。后龙山则呈虎形,虎头在南面,虎尾在北面,与村落相依相存。鲁水村先祖在营建村庄择地形时,虽因其处在山岭环抱中,但该地缺河流,而堪舆术有“背山面水称人心”这一说法,故在村南口修一圆形的池塘,池塘不仅“纳气聚财”,同时也有安全防火的实用功能。整个村落的营建格局图案基本呈鱼形,鱼嘴则对着池塘,活水养鱼,生生不息。先祖建村时,将祠堂放在村落最中心位置,统率全族,与门楼、池塘处在同一条中轴线上,其余民居则分布在中轴线四周,由纵横交错的巷道相连。门楼位于村口,是整个村落的进出口,也是村民聚落的公共区域,它的后面是一个完整的村落布局空间,门楼的大门一关,形成封闭性和内向性的建设格局,在建制上具有特殊的宗族文化理念。因此,鲁水村先祖建村时,根据自身的地形环境和布局构思,形成了共性,且各有章法,构成了整个村落个性纷呈的建设格局。

鲁水村目前保存的传统建筑基本完好,属明至近现代时期,占老村建筑总面积65﹪,总占地面积约为23700.00平方米。这些传统建筑历史风貌完整协调,建筑风格突出,仍有原住居民生活使用,保持了该村传统村落的活态性和可传承性,其中包括古民居75座、祠堂1座、门楼1座和学堂1座及神祠1座等。

 古民居属于清至民国时期,建筑风格各样,集中连片地分布在纵横交错的青石铺砌的巷道两侧。清代古民居建筑形制多为小青瓦硬山顶穿斗式砖木瓦结构建筑,建筑样式多样,既有吊脚楼式、三合院式,又有四合院式,墙体有青砖勾缝的,又有用鹅卵石采用三合泥抹面的。三合院一般由正厅、正厅带厢房和前廊、天井两侧带厢房组成,天井和明构均用青石构砌。四合院式多由上下两座组成,中间为天井,天井两侧为厢房组成;吊脚楼为两面坡顶,两侧山墙挑出的建筑样式。民国时期的一典型建筑的瓦面四面出坡,墙体上的窗户受西洋建筑的影响,为券拱顶样式,内部结构为上下两层的木结构楼房,下层结构由天井及两侧设厢房和厅组成,正厅面阔三间,明间为厅,两次间为厢房,厅前出廊;上层形制与下层基本一致,每一面挑廊。古民居建筑的木构件和石构件,如穿插枋、格扇窗和柱础及门坎等均雕刻精美,装饰着蕴含吉祥寓意的花鸟瑞兽纹饰。在这些古民居中有在民国时期修建的廖藻故居,该故居平面呈不规则形,瓦面多面出坡,为吊脚楼式,上下两层,西洋风格券顶拱窗。

中泉公祠,坐落在村落最中心位置,建于清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该祠堂建筑高大通透,建筑面积383.02平方米,面饰三级山墙,坐北朝南,建筑布局独特,由两过廊和正厅组成,正厅面阔三间,进深三间,第三进明间摆设香龛,为祭拜祖先的地方,该祠堂梁柱高大,梁枋纹饰雕刻精致,尤其是柱础上的纹饰线条流畅,手法娴熟,雕刻的纹饰生动传神,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两过廊开对穿拱门,中间隔一青石铺砌的通道。门楼坐落于南面村口,建于清代,与祠堂在同一中轴线上,为两面坡顶穿斗式卷棚顶结构建筑,面饰两级山墙,面阔三间,通进深二间,中间设大门,梁枋和石柱础雕刻纹饰十分精美。

鲁水完全小学教室,位于村东,建于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平面呈不规则形,上下两层,窗户为拱券式,瓦面四面出坡,传统建筑与西洋建筑特点交融的建筑样式,体现了受西方建筑影响的建筑特色。

    神祠位于村东口,坐北朝南,建于明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南北长20、东西宽15.60平方米,建筑面积312平方米 ,由主建筑和附属建筑组成。主建筑为小青瓦硬山顶建筑结构,一进两院式样,由上下殿和天井及两侧过廊组成。上殿面阔三间,通进深三间,殿前出廊,为抬梁结构;下殿面阔三间,进深一间,抬梁结构;天井两侧为过廊,一面坡顶,穿斗式结构。该祠建筑风格简单,具有明代建筑造型大方素朴的风格。

 鲁水村除古民居等传统建筑外,所保留的古井、古亭、古桥和古樟树群等历史要素与传统建筑一起构成了古村落的肌理,它们相互关联,形成了古村落的建设体系。

    村中的古井四口,二口位于村中,一口位于村口东南向,另一口位于村东。村中一口水井呈四方形;一口吊井呈圆形,直径0.85米,两口水井均用青石圈围,建筑年代不详。村东古井,名儿多井,建于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名为大井的古井位于村东南田野间,建于清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按照功能分成:饮水井、洗菜井和洗衣井,平面呈不规则形,占地面积32.95平方米。

    古亭三座,系马岭亭、五福亭和铁长岭亭,分别位于村东、村西和村西南向,均为同一古道驿亭,供过往行人休憩。三座亭的建筑结构均为小青瓦硬山顶穿斗式。马岭亭位于马鞍岭村与鲁水村交界的车洞岭的古道上,重建于清嘉庆十一年(公元1806年),系“州痒廖光定怀豫”等鼎建。五福亭建于民国十二年(公元1923年),为砖木瓦结构,封闭形憩息亭,正面墙体开对穿拱门,建筑面积26.90平方米。铁长岭亭为石木瓦结构敞开式憩息亭,用四根石立柱支撑构架。

    古桥1座,坐落于村口东南向神祠旁的小溪上,为单孔拱桥,通长1.80、宽1.95、高1.20米,建筑面积3.51平方米。

鲁水村古墓葬很多,其中一座位于村西的山地上,建于清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系“皇清例封太安人显妣廖母范老太君墓”,由风岭、墓冢和拜台组成,全青石修砌,占地面积为128.26平方米。风岭正中副碑为四柱三间牌坊式,雕刻手法细腻精细,纹饰美丽,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墓冢直径4米,拜台呈半圆型,半径为12.80米。另一座为明代古墓葬,为廖母蒋太君之墓,其神道碑立于古路道旁,为明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明诰赠太宜人廖母蒋太君神道碑”,碑高1.92、宽0.85、厚0.20米。

鲁水村现存被乡人称为夹石的旗杆石五对,其中一对立于门楼前;其余四对立于蒋太君墓葬和神道碑之间的山地上,它们是该村人才辈出最具体的标志。

鲁水村传统建筑高低错落地分布于巷道周围,形成了层次丰富的建筑群,建筑风格突出,且建筑内容丰富,既有普通民居和学堂,又有宗祠、庙宇和官绅建筑,它们集中体现了该村明至近现代时期的建筑营造法式和精湛的建造技艺,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而位于村外的古桥、古亭和古墓葬等丰富的历史要素,则见证了该村发展的历史进程,对于研究村落在一定历史时期的生活方式和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实例。

鲁水村是山地多过农田的村落,村民多在山地种植黄豆、红薯等经济作物。家家户户擅长用黄豆制作“醋豆腐”。这一食品不知源于何时,只是代代相传,它具体的制作方法分几步:第一步用磨石膏豆腐的水发酵变酸制作成醋水;第二步将黄豆浸泡约10个钟头后,然后磨成浆煮开,等冷却后,用已准备好的醋水冲拌均匀,快成块状体时,压成整版豆腐撒盐;最后一步将整版豆腐切块,在太阳下晒干。醋豆腐嚼劲足,味道醇厚,带点酸味,回味好,在夏日,这一食品成为村民饭桌上一道佐餐的佳肴,同时也成为饮食文化中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

    鲁水村建村历史悠久,民风醇厚,人才辈出,其中最为突出的人物为廖藻。廖藻(公元1871-1948年),字莘辳,清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年)科举人,自清至民国,历任恭城县知事兼恭城书院院长、湖南马南厘捐局总办、臬署秘书长和广西省议会议员等职务,全州县修志局总编撰。廖藻在民国22年至24年负责总纂《全县志》,1935年县志修撰成功后,在湘山寺飞来石下摩崖石刻上曾镌刻“承虞县长济元之聘修县志成集湘山奇鎸石以为纪念时民”之铭文。他曾获五等金质单鹤章,著有《淑涧斋文集》和《惺庐呤稿》等文集。廖藻是一个杰出人物,其次子廖竞天也同样是一个优秀人才,廖竞天(公元1895-1983年),在1917年至1926间,留学日本,考入日本商科大学,专修金融。解放前曾任广西银行总经理及副董事长,解放后任省人民政府参事兼广西大学教授,为广西金融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鲁水村不仅历史悠久,人文鼎盛,同时在红军长征革命史上也留下了重要的足迹。1934年10月,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指挥,红军没能打破敌人的五次围剿,被迫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红军从江西瑞金出发,经湖南道县进入广西境内,从灌阳县文市进入全州境内。11月30日,中央军委第一纵队、红军红五军团和红八军团等,从与灌阳交界的马鞍岭村经车洞岭马岭亭进入到鲁枧(鲁水村)地界。在红五军团十三师长陈伯均11月30日日记中记载:“及我到马安山(马岭亭)亭子时,去路已被敌人截断,不能过去。当即下令以卅八团占领鲁坚(鲁水村)西北高地与敌顽抗,其余则取道鲁坚(鲁水村)设法弯过隔壁山,到石塘圩集合。”这样的史实。激战后,红军部队从洞背岭村、鲁水村经过,沿着古道上五福亭和铁长岭亭到隔壁山、古岭头村等村后,向凤凰出发,渡过湘江。鲁水村的村民廖荣祥和廖转发曾为红八军团带路从古岭头村绕过桂军的阻击到凤凰渡口,充分体现了红军与百姓之间的鱼水情深。毛泽东在选集第一卷高度赞扬了长征,说“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而鲁水村就是红军长征播下的种子,在革命史上生根发芽,也是红军长征经过全州一条重要的路线,为了弘扬红军长征精神,在该村应建设红色旅游点,使之成为革命教育的一个亮点。

    鲁水村虽无江河分布,但山地多,成为了它发展农业经济的优势。村落四周满山遍野种植布朗李,春天开花季节,形成“瑞霭千层花如雪,清风素影淡而繁”美丽景观,生态环境舒适宜人,是一个生态型的村落,宜发展生态旅游。全村共有 308户,人口1080人,村庄内部干净整洁,各个相连的公共巷道均打扫得干干净净的,巷道旁的排水沟清理得非常好,没有垃圾淤塞,排水系统畅通。村中道路主要有青石板和水泥路道两种。村中开展城乡清洁工程,各家各户的门口均设有垃圾桶,村口还设有公共垃圾箱,垃圾统一收集在村口垃圾焚烧池处理。村民的厕所均采取分户,基本采用水冲厕所,污染小,环保卫生,符合生态环境要求。村中设有卫生室,村民就医方便。村东有鲁水小学,便于学龄儿童就学。村北口有公共文化和体育设施,方便村民娱乐和锻炼,文化和体育生活丰富多彩。新农村也建在村北,与老村分离开,保存了老村的传统建筑。

鲁水村建村历史悠久,历史建设格局保持基本完整,具有古村落的特质和内容,而且在长征革命史也留下了足迹,同时生态环境宜人,地理环境与人文环境相融合,既留得住“美丽乡愁”,也是美丽乡村的具体体现。

点击以下链接可以观阅:

第50期:沃柑苗*讽刺性短文

秀峰法院第一党支部党员及积极分子到全州重走长征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