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漫游桂北(34)全州县青瑶峒神秘的皇帝古道,充满历史传说美丽神奇的地方(上)

 探秘桂北 2020-08-17

在桂北全州县大西江天湖皇帝大殿,经八步岭、塘世界、古木洞、九龙山、桃花寨、平头寨,到大西江镇大石江村领旨头之间有一条跨越崇山峻岭的古间道,民间称之为青瑶峒皇帝古道。

相传这条皇帝古道名由因永历皇帝率领南明军队在全州抗清复明时,曾穿梭其间而来。

如图:魅力大西江。在波光粼粼,烟霞浩渺,胜似蓬莱仙境的全州县大西江镇境内的天湖有一处水下文物奇观——皇帝大殿。

据史料记载:南明永历皇帝(1623—1662年)朱由榔,于清顺治三年(1646)在肇庆正式即位,年号永历,史称永历帝。永历帝倚仗张献忠建立的农民政权“大西”之余部李定国、孙可望和李自成建立的农民政权“大顺”之余部赫摇旗、李过及明朝旧臣等,在西南一带抵抗清军。南明与清军在全州反复争夺,抗清烽火曾在全州燃烧15年之久。

如图:皇帝古道地形图

据考,永历皇帝曾设行宫于桂林知府署,他离开桂林来到全州指挥抗清是有缘由的。一是永历帝是流浪皇帝,他被清军四处追杀,桂林离清军驻地近,全州离清军远,他认为到全州会比在桂林要安全;二是到全州更便于指挥南明军队抗清,因为全州是广西北部门户。当时明朝人数最多的军队在湖广南部和西部,如果要把长江中游地区(现今的湖北和湖南)从清廷手中夺回来,那么,全州这里比往南的任何城市更有利于进攻;三是永历帝认为全州是他的福地,相传永历帝的父亲桂王朱常瀛是明神宗的第七子,封地在衡州。崇祯十六年(1643)八月,张献忠进军湖南时,朱由榔仓皇出逃,却在永州被大西军俘获,正在性命堪忧时,受到混入大西军中的全州黄沙关镇守总兵焦琏暗中保护,才得以死里逃生。在从湖南逃往肇庆途中,路过全州在龙岩寺休息时,曾在弥勒佛座前做过一梦。梦中佛祖对他说:“尔有十四年的江山,无忧!”因此他深信,福地会佑他(见《岭表纪年》卷一)。另据《桂林市志》载:南明永历元年(1647)正月二十二日永历帝到桂林,设行宫于知府署。二月十五日,清军屠列鳌部逼近阳朔,永历帝逃往全州,委瞿式耜为桂林留守。三月十一日,清兵数万攻桂林城,大学士瞿式耜与副将焦琏率部属拼死抵御,清军受挫,退返阳朔。四月十五日,朱由榔在刘承胤唆使下,迁入湖南武冈州,以岷王府为行宫。五月十四日,援桂的刘承胤部与焦琏部哗斗,大掠府城而去。清兵侦知,于同月二十五日反攻桂林。八月,孔有德进逼武冈,刘承胤欲挟持永历帝降清。不过,在刘母出面干预下,永历帝和少数朝臣带着宫眷匆忙出逃,从间道过八十山进入全州。十二月初三日,永历帝回桂林。由是可知,永历帝在全州坐镇指挥南明军队抗击清军有数月之久。

如图:皇帝古道古木洞路段上的巨石上有先人留下的字迹,因年代久远多已风化,但有一个“天”字仍若隐若现。这块巨石上会不会是记载“天子”南明永历皇帝在全州开展反清复明的事呢?

民间还流传着永历皇帝在天湖一带建抗清根据地及天湖皇帝大殿与永历皇帝有关的说法,从相关史料和民间传说中可得到印证。西延晓洞人蒋崧(清嘉庆戊寅年恩科文举人)总纂的《西延轶志》就曾记载了永历皇帝在天湖周边地区开展反清复明的斗争的轶事。据记载:“桂王,名由榔,偕伪臣(注:清官方言南明为伪)周鼎瀚等逃居晓洞。”蒋崧还在《女娲祠观桂王臣周鼎翰题额》一文中,这样记录了永历帝朱由榔在天湖周边地区的活动情况:“福、桂、唐乃图恢复事,旅众集,螳当,偏隅,营蜗寄。昔闻周诸人,潜挟由榔至,鼓篁,动孑遗,滥札,粥(应为“鬻”)名器。定国武冈来,取道三军,次营垒,犁为田,父老犹能记。”其意是说:清初,明朝藩王中的福王、桂王、唐王企图反清复明,他们召集明朝旧臣及军队余部,欲螳臂当车,偏隅一方,营蜗寄居。昔日,听闻周鼎瀚等旧臣,挟永历帝朱由榔到天湖周边地区潜伏下来。永历帝率领大家行宫廷鼓吹乐之仪,建造大型的简易住所,鼓动明朝旧臣反清复明,滥发圣旨,重任官员,卖官晋爵,招兵募饷。南明永历政权抗清名将李定国率军从武冈过来,为三军开辟道路,安营扎寨屯兵如此,当地的父老前辈们还能够记得起这件事!

如图:皇帝古道上有皇帝大殿遗址的石阶。图片源自人民网广西视窗(刘耀华、盘今摄)

据史料记载,南明与满清军队曾在全州经大西江过八十山这条通往新宁、武冈的军事间道上战事来回穿梭,永历帝也先后两次进入大西江。一次是1647年四月中旬,永历帝迁行宫从全州过大西江的八十山进入湖南武冈州;另一次是同年八月,刘承胤欲挟持永历帝降清,永历帝和少数朝臣带着宫眷匆忙逃出武冈城从间道过八十山进入大西江。永历帝过大西江时曾在村后的山头向旧臣蒋锡周发布圣旨,命其组成除奸队,并授其生杀大权,负责在天湖至八十山军防口一带清除异己,确保这条军事间道的畅通与安全。今大西江村旁有个叫“消人塘”的地方,据说就是因蒋锡周曾在这里处置了很多降清的汉人和满清的探子而得名。南明抗清失败后,清廷曾派军队追杀蒋锡周至周家之下的田垌。他无路可逃时,持木工用的木马陷入泮田(以后这块田垌就叫“木马丘”),结果无法跳出而被抓获,清军就地将他进行“五马分尸”。后来家人将他被分解的尸体分别葬于五处,故当地有蒋锡周“一人葬五坟”之说。

如图:皇帝古道大西江八步岭古道风光

南明永历皇帝领导的抗清斗争,历时15年,其中前9年都在全州发生过数次激烈的战争。南明和满清数十万军队在全州的土地上反复厮杀,全州城屡战屡复,饱受战火蹂躏。尤其是发生在经全州长万两乡过大西江八十山这条通往新宁、武冈的军事间道上的兵家战事穿梭,“虎狼肆毒”,东突西窜,败兵劫掠,使得出白米的万乡也饥馑年荒,“十室九空”。

如图:皇帝古道峥嵘而崔嵬

尽管永历皇帝在全州领导的南明抗清烽火如一颗流星闪烁而过,但却留下了不灭的陨痕。今天就让我们从大西江青瑶峒境内的万全里古道、广西大路、夷襄水古水道、皇帝古道等交汇点的瑶人古城大石江村开始,探寻这条穿梭在崇山峻岭间的皇帝古道,看看还有哪些历史沉积,兴许还会有一些其他发现!

如图:大西江青瑶峒盆地地形图

上世纪70年代日本史学界的华南民族史权威白鸟芳郎在泰国西北部收集到了一份珍贵的史料《评皇券碟》(详见日本《东南亚山地民族志》东京1978年版,白鸟芳郎所著的《从<评皇券碟>看瑶人的分布与盘护(盘瓠)传说》)。这篇《评皇券碟》是宋朝皇帝发布给瑶人的特许状。其中所发布的山名中,有六座以上的山在全州青瑶峒内。它们是会稽山、九龙山、八十里山、东源山、西源山、仙源山等。这些山岭将青瑶峒四周团团围住,组成了一个广阔的山间盆地。《评皇券碟》规定:青瑶峒内以上“山场田地,付典王徭子孙耕管为业,营生活命蠲勉国税。夫后不敢需索侵害良徭,永远管山,刀耕火种。”《评皇券牒》写有宋“正忠景定元祀十二月十二日,招抚徭人一十二姓,照仍前朝《评皇券牒》,更新给一十二姓。”以上记载,说明全州青瑶峒住着的十二姓瑶人在宋朝以前就享有从事刀耕火种并被免除租税这种特权。

如图:青瑶峒万全里古道上的城门口。

大石江村在历史上曾是一座瑶人古城,十二姓瑶人曾在青瑶峒内创造了灿烂的文明。昔日进入青瑶峒内的这座瑶人古城要经“探口”(今名龙水坦口)、“牛路口”、“石塔口”、“城门口”等城防关口,才能进入到大石江村这座瑶人古城。

相传城门口一带是青瑶峒内的风水宝地,登上城门口旁的凤凰山对青瑶峒盆地可一览无余。凤凰山有“凤凰望北斗”的风水。相传永历皇帝在青瑶峒反清复明时,曾登此山北望企盼恢复大明江山。柳宗元客居青瑶峒的钴鉧潭时也曾登上凤凰山向北远眺北斗七峰,远志抒怀,盼望早日北归。

城门口周围小山还葬有不少达官显贵。如附近的尺木山庄有清顺天府尹(类似今天的北京市长)蒋琦龄的父亲蒋啟敭(咸丰年间河道总督)的墓园。蒋啟敭的侄儿著有《尺木山樵杂著》并对这一带的山水风土进行了描述。凤凰山南侧地下曾挖掘出一石墓空穴,相传是杨再兴在青瑶峒自立为王时,生前预筑的陵墓。当地有杨再兴在青瑶峒建立小王国的传说。学者袁乘风在《农民起义领袖杨再兴考》中也说:青瑶峒八十里山是农民起义领袖杨再兴的迁居地。今青瑶峒八十里山关外的炎井口子旁的龟山山顶上,尚依稀可见杨再兴建聚义厅和拜将台的残痕。今龟山下的月塘村确实有日潭和月潭,民间称日潭为天子潭。相传杨再兴建王宫行营的大石江村确实也有“真龙桥”、“帝龙桥”、“护龙桥”、“城门口”、“狗王坪练兵场”、“九龙山”、“天子岭”等很不一般的地名。

如图:登上青瑶峒万全里古道上城门口的凤凰山顶,可见“天开地闭”的青瑶峒——“山停水聚,半阴半阳,方成太极”。

青瑶峒瑶人古城遗址处于青瑶峒盆地中心地带,其选址意境,严格遵循传统的风水规则——后有青龙高万丈的九龙山,前有白虎不抬头的虎形山。“玄武”城门口,“朱雀”月形坡。落居平壤,涔位怀抱,远景广阔,山环水绕,东迎紫气。境内水流趋势是水自天际,夷襄水(宜湘河上游的炎井河)、歌渡源等河流源远流长,流至峡口众源归一,山停水聚,开口如关,藏风聚气,因此瑶人古城居所在乃是“天开地闭”之风水宝地。另观“来龙”脉象:九龙山腾天入地,自西向东贯穿于天子山、鲤鱼岭、松山屋、磨头桥、渡船头之间,绵延数十里。龙脉曲伏有致,轮晕分明,山气腾腾,婉转奔驰,若水之波,流行和顺,绵长磅礴,发富绵远,气象富贵。这种有赖于自然的神奇造化和异候的暗合,表达出了先人的观念和意象,成了先人所渴望的一种精神象征和寄求。瑶人曾在青瑶峒内创造了灿烂的文明。

如图:瑶人古城城门口旁有状元山。唐国辉摄。

状元山位于大石江村旁的城门口,在现全大路与良田路交叉口的山顶叫做状元顶。相传柳宗元被贬永州后客居于大西江的钴鉧潭,但从游者仍然不少。韩愈在《柳子厚墓志铭》中也写到了学子们南来向柳宗元拜师求学的事,“衡、湘以南为进士者,皆以子厚为师。其经承口讲指画为文词者,悉有法度可观”。柳宗元经常陪同从游者及弟子到这个风景秀丽的地方行游,开化民智,当地人认为柳宗元行游过的这个地方会文运昌盛,便取此名为状元山和状元顶。

如图:瑶人古城城门口旁有登科桥遗址

登科桥这个地方是吉祥之地。青瑶峒“鲤鱼岭”的鲤鱼跳过龙门,自岩门前洞口游出,“出门见天日”,寓意过往此地能够带来吉祥——进城赶考的学子途经此地能够“鱼跃龙门,过而为龙”;商人经纪途经此地能够财源茂盛,乡党求官途经此地能够仕途飞黄腾达。

据当地老人说,“登科桥”为一金榜题名的学子所建。当地一学子,出身贫寒,父母兄弟早亡,自幼与嫂相依为命,苦读诗书。一年,学子骑马赴京城赶考路过,因马踏断小溪上的木板小桥。学子意识到这是不祥之兆,此次可能考途不顺,难“跳龙门”。于是打马回家,其嫂甚异问之,学子向嫂说起马踏桥断之事。嫂听后鼓励说:“马踏桥断不是不祥之兆,而是吉祥之兆。踏断旧桥换新桥,脱去褴衫换紫袍。这次你一定能“鱼跃龙门”,考取功名。”学子欣然赴考,果不其然,金榜题名,脱去了褴衫换上了紫袍。于是,学子衣锦还乡时,在此溪上建起了这座由两扇合成的石拱桥,取名为“登科桥”。其嫂曾在“登科桥”旁对其警言:“当初你进京赶考踏断的腐朽之桥,今天你修建了这座新桥,预示着你要从这里走出人生新的一步,希望你做一个清官。”

如图:瑶人古城城门口旁有状元亭遗址。图为附近的迎客松。

城门口旁的状元亭也叫“石亭子”

亭内的方形石柱之上前人曾题《七律》诗一首。诗云:“乡村为何有城门,水绕山迴未许奔;两岸柳荫堪系马,一湾河水溅苔痕;农夫闲坐避炎热,过客行吟计暮昏;莫道小亭无好处,熙来攘往戴洪恩。”

诗中的古桥、亭水绕山迴、岸柳成荫、农夫闲坐、避雨纳凉、商贾系马、过客行吟、熙来攘往,充满诗情画意,宛如一幅“如乐之和,无所不谐”的原始画卷。

据当地老人讲:古时科举,文风鼎盛时,前人在“登科桥”前建“石亭子”,其意是希望外出求学的“鳳毛”、“麟趾”,经如意“石亭”登科,“鱼跃龙门,过而为龙”,从此平步青云,又因“石亭子”傍状元山,于是也有人将“石亭子”称之为“状元亭”。

明、清时期,当地的学子赴京城赶考必过此桥、亭,以示登科仕途如意。

尽管“登科桥”和“状元亭”在民国时,因修筑全大公路而拆除,但前人曾留下的这一份沉甸甸的历史文化遗产仍传为美谈,令当地人引以为自豪。

如图:皇帝古道旁的领旨头遗址

大西江镇至今仍流传着蒋锡周追随南明永历皇帝反清复明惨遭 “五马分尸”的故事。大西江村的蒋锡周,系明代天启七年(1627)丁卯科举人,任江西玉山县知县。他的祖辈在明朝中后期曾获得“一知府、四大夫、五知县”的功名。明亡后,他随明军南下到全州,追随南明永历皇帝反清复明。相传永历皇帝“奔据全(州)城,称帝大南门渔家洲,对江筑台拜将”时,给蒋锡周封了一个不小的官。南明永历皇帝曾带领他的部属驻扎于大石江村,并在村后的山头(今大西江镇政府和粮所所在地)向蒋锡周发布搞清圣旨。反清复明失败后,蒋锡周惨遭清廷“五马分尸”。大石江村蒋姓一族跟随蒋锡周反清复明,也作出重大牺牲,从其家谱记载的情况来看,当时男丁人口锐减。此后,大石江村因受蒋锡周参加反清复明的影响,村中人长时间内不为清廷所用,造成了人才断层。村里人为纪念永历皇帝向蒋锡周发布抗清圣旨这件事,称村后那个山头为“领旨头”。

如图:大西江峡口村的唐從孟因参加蒋锡周在当地组织的反清复明斗争,最后被沉入了箕山下的古塘。

大西江境内各村的青壮年也在追随蒋锡周参加永历皇帝组织的反清复明斗争中作出了极大的牺牲。如峡口村的八世祖唐從孟与大石江村的蒋锡周是表亲,当时峡口村和大石江村在万乡同为巨族,互为结亲。唐府唐從孟的姑奶奶(唐府才缙公之女)是蒋府蒋锡周的曾祖母(才猷公的夫人)。唐從孟因参加蒋锡周在当地组织的反清复明斗争,为筹措抗清经费而盗卖“本族及三都田地”,招致“倾颓灭家之祸”,并最后被沉入了箕山下的古塘。唐從孟损害村族利益的做法在当时被认为是“遗累无休,播恶靡尽”,为村族所不能接受。唐府十一代裔唐士璠在《峡口唐氏族谱》记载了这事。当时村族责怪唐從孟的父亲唐友仁在生前没有教育好儿子,“七世友仁公,秉性偏僻,素行狂妄,视子如掌上珠,故息为爱,不忍训诫。反以子恶为能、奸狡为材,忻喜不已,养成骄矜放肆之态。及至时异势殊,失其故态,则纵逆为非,致有倾颓灭家之祸,是友仁不仁之甚者也。呜呼!养子者可不慎哉!”士璠公所写“及至时异势殊,失其故态,则纵逆为非,致有倾颓灭家之祸。”应是指唐從孟参加反清复明招致灭家之祸一事。当时对于峡口村族而言希望的是社会安定,村族能平平安安过日子,而对于反清者蒋锡周、唐從孟等而言则希望恢复朱明汉家正统。为此事,当时峡口村的族老还责备大石江村作为亲戚的蒋锡周不该带上表亲唐從孟走上反清复明的不归路。

如图:皇帝古道旁的大石江村族文明发祥地一角的古民居。

南明永历皇帝曾带领他的部属驻扎于大石江村,并在村后的山头向蒋锡周发布搞清圣旨。1931年1月1日红七军总指挥部也设于此。当年红七军就宿营在大石江村中的六个大祠堂和桥头边“四家火炉”的大宅院里。1945年农历4月7日(公历4月29日)是日本天皇寿诞,驻地日军在大石江村的三房公堂给天皇举行“庆寿活动”。当地的抗日自卫队在大石江村组织了刺杀日军军官和汉奸唐帮樟的抗日活动。

如图:皇帝古道旁的大石江村村族在神道祭神

这是南明永历皇帝到村后的山头向蒋锡周发布搞清圣旨的必经之地。当年这里有两棵老柏树,红七军过境大西江时,李明瑞总指挥曾在此演讲,宣讲共产党和红军的宗旨和政策,并承诺了打下江山后会回来看望大石江的村民蒋世银。

如图:皇帝古道旁的大石江村桥头边的“四家火炉”民居。桥头边曾有一座风雨桥,名字取得够大的叫“真龙桥”,永历皇帝就是经过“真龙桥”向蒋锡周发布抗清圣旨的。

如图:皇帝古道旁的大石江村桥头边的“轿子门楼”。相传外出为官的学子在真龙桥前要落桥。

如图:皇帝古道从大石江村穿村而过

如图:皇帝古道旁的大石江村后的神庙归崇庙。

这座神庙的房屋架构为明初原制,在大西江境内是最古老的建筑了。神庙归崇庙神坛主位上供奉的庙王是蒋姓一族世代尊崇的法力无边,能够禳灾度厄和救苦拔罪的灵宝天尊。图为村民们在请神求平安。大石江村曾三移神庙,明初时神庙初建于沙田庙,后移至清塘庙。在修归崇庙之前,村里曾呈“一知府、四大夫、五知县”之显。自蒋锡周追随南明永历皇帝反清复明起,村族饱受战火蹂躏,年荒饥馑,瘟疫肆毒,不得安宁。村族先贤为求得地方清宁,村族平安,最后决定将神庙迁至村后,取名为归崇庙。在迁神庙时曾有风水先生劝说:“方方正正金字岭,一坦平壤大石江。纱帽顶子你不要,村后修个归崇庙。”意思是说你们村怎么只为了求得平安而不求后人做官呢!村族先贤则说:“纱帽顶子可不要,就要修个归崇庙。”意思是平安为大事,做官是小事。神庙建成后,村里获得平安,人丁兴旺了,但出的人才却远不如以前。

如图:皇帝古道上的大石江村的神道。图为村民们在请神。

如今大石江村每年的正月初十至十二日,都要举行一次迎请庙王的“傩鬼头还愿”求平安的祭礼活动。

如图:皇帝古道上位于大石江村后的瑶人祭坛大巫坛遗址。古时瑶人在此地前的打莺脚一带还建有古寨,名叫平头寨。

如图:皇帝古道上位于大石江村后的古木洞。图中左边山是九龙山,右边山是金字岭,中间山是桃花寨。

图示中的“金字岭”形貌如方方正正的一个金字,山腰陡现一块平地是为福地,暗寓可坐江山。图示中的“九龙山”的九道山脊形态各异、连绵起伏,犹如九龙腾飞,暗示九五尊位。九龙山后可通天湖河谷盆地。在大西江当地相传,永历皇帝选取天湖河谷盆地指挥抗清,不仅因全州青瑶峒是明朝旧臣“六户”的属地,而且还与当地“天门开,地门闭”的风水学有关系。有风水民谣称:“好个大石江,门前坦平洋;头顶金字岭,脚踩桃花井;龙椅堂上坐,文案批奏章;洋塘笔架砚,佛山作印箱。”民谣以上述天然实体作比,形象说明大石江村前地貌有犹如帝王坐堂姿势,意为象征出显贵,意思是说大西江境内风水好,有天子岭,会出真命天子。永历皇帝选取的这天湖河谷盆地位于大西江河的源头,原称“河露”,意为雾露凝结为水汇流成河的地方,即河流的源头。大西江的地形是西高东低,四周群山环抱,河露之水自西从天上而来,称为“天门开”。全境所有河流向东汇聚峡口,数条龙脉东锁水口,众源归一,山停水聚,开口如关,藏风聚气,称为“地门闭”。永历皇帝认为“天门开”的河露源远流长,为风水宝地,可保南明江山永久,于是改“河露”为“天湖”。

如图:皇帝古道旁的九龙山犹如九龙腾飞

如图:皇帝古道上位于大石江村前的虎形山

虎形山的山势威态宛然一只猛虎睥睨天下,显示出无可抗拒的气势。

如图:皇帝古道旁的九龙山余脉下的天子岭

在大西江当地还流传着一个“桐油配火烧,荡平天子岭”的平瑶神话故事。故事说的是天子岭不停地上涨,瑶民对这一异相甚是惊愕。于是瑶人首领便召集各峒源的瑶民头领来破解异相,他们根据青瑶峒众源归一,龙蟠“九龙山”,方正“金字岭”,“九龙山”如帝王坐堂威态的自然神奇和“山脉”不断上涨的“异候”,认为青瑶峒“山停水聚,半阴半阳,方成太极”,是“天开地闭”的“龙脉”集结处,将天降大任,出真命天子。随后,瑶民们“顺应天意”在各峒源相继爆发起义。最后被朝廷所平息,并用“桐油配火烧”灭了“天子岭”的灵气,用铜钉钉死了青瑶峒内的所有龙脉,以免再出真命天子。

天子岭下又有钦差塘(亦名京差塘)的地名。“京差塘”地名,相传是当年的一位进峒要官粮的“京差”听说天子岭风水好,蒋大官人曾陪这位“京差”(即钦差大臣)到此地观光游览,地名由此而来。瑶人的《千家峒歌》也唱到了这回事。“京差进峒要官粮,蒋大官人发大兵,老少商量应变计,退居千家外山行。”

如图:皇帝古道上位于大石江村后古木洞口的桃花寨。

桃花寨山顶有一亩见方的平地,上立有一古寨。因青瑶峒地方地理位置险要,历代官府都在各战略隘口屯兵设防。北宋时的《武经总要·前集卷二十一·兵家》记载曾在全州设峡口等七寨及横溪源等十六洞源路口御瑶,其中就有此地。相传桃花寨是风水宝地,此寨子下的西美邓家村有一口古井,名叫桃花井。当地有风水民谣称“谁若葬断桃花井,家有官帽十八顶。”桃花寨下的周家村的田洞里有块田就叫“木马丘”。“木马丘”地名缘于南明抗清失败后,清廷曾派军队追杀蒋锡周至周家之下的田垌。他无路可逃时,持木工用的木马陷入泮田,结果无法跳出而被抓获,清军就地将他进行“五马分尸”。

如图:皇帝古道旁位于古木洞口子外的西边古道上的古石桥。

如图:皇帝古道旁位于古木洞口子外的西边古道上的钉子路。

如图:皇帝古道旁位于古木洞口子外右边的西美大岩,属于喀斯特地貌。

如图:皇帝古道旁位于古木洞口子外的西美大岩内有儒释道信徒立的庵堂。

如图:皇帝古道旁位于古木洞口子外的西美大岩庵堂内供奉着诸神。

如图:皇帝古道旁位于古木洞口子外左边的穿岩。青瑶峒内曾住过十二姓千家瑶人,千家峒故事传说曾说到这个穿岩。

如图:皇帝古道旁位于古木洞口子外左边的穿岩洞口有怪石突兀的美丽景状。

如图:皇帝古道旁位于古木洞口子外左边的穿岩洞口有块平整巨石,好像是已风化的字碑。

如图:皇帝古道的古木洞口。

古木洞口原名古桃洞口,地名因古木洞口有桃花寨而名。古木洞口因地理位置险要,历代官府都在这个战略隘口屯兵设防。北宋的军事著作《武经总要·前集卷二十一·兵家》曾写到这个古桃洞口及其附近的紫溪源口、横溪源口等,“皆夷獠出入路,尽以诸寨兵游徼,遣土丁弓弩手防扼之。”

探秘桂北系头条号签约作者

蒋咸喜原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