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希望救救广西全州古村上畔塘这座濒临倒塌的老宅!

 探秘桂北 2020-08-18

作者:蒋建刚

  “这座老房子快要倒啦!”,电话那头堂伯蒋锦全焦虑而遗憾地告诉我。“旧社会那时候,每次官员来拜访蒋焕熙、蒋伯衡、蒋伯寓父子三人时,官员的随从和下人就在这座老房子里吃饭、休息。”八十九岁堂伯蒋锦全停顿了一会儿继续说到,“长工和家丁也在这座老房子里住过,也是陆军军官蒋伯衡、蒋伯寓的娱乐室,大家经常在里头打牌、下棋、煮茶喝的,其乐融融f地,家族都很和睦。”

        笔者堂伯所说的这座老宅正是清末担任归顺直隶州教谕钦加五品奉政大夫的蒋焕熙旧宅。宅第占地面积约150平米,为硬山顶歇山样式,左右两边各开两门,各有主副门之分。两个主门都有门匾,门匾上写有“爱庐”等字样,周围加以彩绘丰富之;两个副门同样绘有彩塑、绘画,造型考究。四个大门皆有青石门槛,在外墙上则施以蓝灰工艺。老宅内部有四间厢房,中有天井,天井为青石铺成,墙上绘有福字,非常讲究。

        当年村中古井周边排列着六座官绅宅第,美称为“六合园”。六合园的主人便是村中首屈一指的大户人家蒋焕熙及其子蒋伯寓、蒋伯衡,其时家境富裕,田产庄屋众多,每次政府官员来村里办事、拜访,都由蒋焕熙及其子蒋伯寓、蒋伯衡一家接待和款待。这座快要完全倒塌的“随从宅”、“娱乐室”便是六座宅第中的其中一座。当然解放初期土改后这座宅第便就分配给了外迁而来的外姓人家居住。

          2019年五六月份,北京建工古建研究院专家还来村里考察过蒋家大院一次,专家发现,当时做的资料遗漏了这一座单独建造的偏房。于是当时他们就做起了资料,几个人在登记填表详细记录该座古建筑的各种信息。

  蒋焕熙(1867- 1936),官名荣丁,更名辑光,字炯文、敬一,桂林府全州建乡上畔塘人,附贡生。获授六等文虎章。

        年十八便以府试第一和兄长蒋焕然同中生员(秀才)。不久遇缺即补训导(从八品),敕授文林郎。光绪丁酉年(1897年)以办团练武装有功,朝廷钦加五品衔诰授奉政大夫。其后乡试屡次不中,乃知天命。1907年接受朝廷授予教职,署理归顺直隶州教谕(正八品)。后因鄙视州牧贪污和溜须拍马逢迎上级之行为,遂挂印辞官回乡,士林惜之。于是厌弃人爵增修天爵,回乡后“笃孝友以树家型、课农桑以崇实业、创团防以遏寇盗、立学校以牖(you,第三声,窗之意)青年”,名望很高。

        先生因亲身经历清末社会众多黑暗腐败之事,再加上朝廷割地赔款,备受列强欺辱,遂对朝廷失去信心,故赞成革命党人推翻清廷统治。辛亥革命爆发后,先生联合本地开明武官蒋连杰等人士趁机发动起义,并攻下了灌阳等地,先生曾亲自担任灌阳知县数日。

        民国二十三年初冬,红一军团途经上畔塘,虽然天气已有些许寒凉,但将士们仍然穿着草鞋,衣裳单薄,又急缺粮食。可是红军纪律严明,秋毫无犯,说话和善,还在村中宣传抗日和民主思想。

        先生早前就已了解到红军是为了突破国民党封锁而北上抗日的队伍,亲身看到红军纪律极为严格,无半点扰民现象发生,作为开明乡绅的他立即打消了疑虑和担忧。当红军首长拜访先生并说明了来意和困难之后,他没有迟疑便命家丁挑了家中现存的大米和红薯给红军煮饭吃,又命人拿来了干稻草和草席等物品给红军在子昌公祠堂打地铺,还资助了数百银元给红军作军饷用。因家中去谷壳的大米不足,他便吩咐雇佣的长工短工连夜为红军磨米,上演了非常感人的一幕。工人们经过一夜辛劳,终于在第二天早上磨出了大量粮食,为红军部队及时补充了军粮。红军在上畔塘子昌公祠住宿一夜,第二天他们辞别乡亲们后赶往大坪渡口抢渡湘江。

        另有落单的小红军唐高走到上畔塘村后,因身体虚弱不堪,实在无法行走,就由村民郑十二和其妻蒋氏(蒋氏为蒋焕熙族妹)救助收留。恰巧郑十二夫妇无儿无女,为了方便照顾唐高,也为了弥补族妹蒋氏无子女的遗憾,焕熙公让唐高拜认郑十二为养父,拜认其堂妹蒋氏为养母。他们一家三口就住在村中庵堂里,蒋焕熙和村中乡贤商量同意将庵堂周围的祭田也送给他们种菜种粮食吃,他们只负责初一十五供奉庵堂里的观音菩萨即可。唐高后来还在仁甲村学会了裁缝手艺,就靠在周边村落走街串巷帮乡亲们缝补衣裳鞋子为生。唐高在上畔塘生活了十多年,一直到解放初养父母相继去世后,唐高才回到江西老家,离开了养育他十多年的第二故乡上畔塘。


         蒋伯寓(1893-1946),派名玉珩,学名玉衡。蒋焕熙长子。毕业于广西陆军小学、江南讲武学堂、黄埔军校桂林分校。曾任广西陆军第六纵队上尉、少校,后升为上校军衔,在桂林市长陈恩元(字子惠,号炳南,全州文桥人)身边担任专职秘书和副官。

        原来蒋伯寓和陈恩元是军校同窗好友,求学时代,陈恩元家里比较贫苦,他经常得到蒋伯寓的资助,所以对蒋伯寓很是感激。陈恩元做师长后,便多次请求蒋伯寓去做他的副官,但蒋伯寓无意为官,便婉拒了陈恩元。后来陈恩元亲自骑马来村里恳求蒋伯寓到桂林协助老同学处理政事,他才碍于同窗情面答应出山。

        1944年日寇侵入上畔塘,发现了蒋伯寓之子蒋锦鋆并未躲避,他们凶残地用枪托将蒋锦鋆打成重伤,不久其因伤去世,年仅二十七岁。蒋伯寓听闻后悲愤不已,但因病痛缠身无法亲自抗日,便拿出钱财资助弟蒋伯衡购买枪弹军火抗日,弟抗日非常得力,蒋伯寓甚为欣慰。抗战胜利后的第二年即1946年蒋伯寓不幸病故于家中。

        当年日寇抓了不少中国人当挑夫,有一个“挑夫”腿上有伤,行走不便,途经本村附近时被日寇扔下,被蒋伯寓发现后救回家中用草药医治,成功将其腿伤治愈。另外,当年蒋伯寓堂叔蒋焕焎救助了逃难而来的外家兄嫂一家五六口人,但是藏在蒋焕焎家里还不太安全,因为经常有唐家人来村里找人,蒋伯寓心善,也敬重堂叔蒋焕焎,就把堂叔的外家兄嫂一家人安顿在几里路以外的下畔塘庄屋里居住,以确保他们一家人平安无事,其善行多类此。

  蒋伯衡(1896-1949),学名政,派名玉璿。蒋焕熙次子。广西高等陆军小学毕业,先后任广西陆军上尉、少校军官,获授六等文虎章。

        1944年, 日寇侵入全州,全县形势危急。此时担任中共全灌特支委书记的邓崇济联系上了蒋伯衡,请他出面组建一支抗日自卫队抗击外辱,保家卫国。蒋伯衡深明大义,完全赞成这个倡议。为了保家御敌,蒋伯衡就同兄长蒋伯寓(蒋玉珩)共商抗日大计,积极组建自卫队。兄蒋伯寓因身体病痛在身无法领导自卫队抗日,便资助钱财给弟蒋伯衡购买枪弹军火和粮食。蒋伯衡积极鼓励乡亲们抗日,亲自到各家各户上门动员抗日。由于他没有官架,做事稳重踏实讲公干,所以深得民心。大家抗日的热情很高,在他的动员下本村有十多人志愿加入了他领导的抗日自卫队,比如蒋玉轩、蒋锦侠、蒋锦伋、蒋焕点等族亲,很快队伍就达到了三百人的规模,成为建乡地区最大的一支民间抗日武装力量,驻地在今全州安和镇文塘村。他率队同日寇激战数十次,给予敌人重大杀伤,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为保卫家乡做出了贡献。

        曾经在全州建乡(今凤凰、安和、蕉江地区)一次夜袭中率队用杀猪刀砍杀了正在熟睡的二三十名日军,并缴获了一部分武器弹药,士气大振。

        在今凤凰镇“洋堰洞”一带遭遇到了一小股日军部队,新队员好几次开枪都没打中日军,日军见状非常嚣张,马上压了上来。此时蒋伯衡沉着冷静,一枪撂倒一个,打死打伤三四名日军,日军见状纷纷后撤。

        当时日军在“洋堰洞”一带还驻扎着一个班的兵力守卫军粮,蒋伯衡获悉后率队偷袭,击毙日军五名,其余溃逃。当时缺少交通运输工具,转运军粮已时间来不及,为了防止日军抢夺军粮,蒋伯衡命人将军粮烧毁后撤离。

        据老人回忆,当时塘底村也有不少日军驻守,蒋伯衡率队赶到塘底村同日寇展开激战,自卫队队员牺牲两三人,日军伤亡则详数不明。

        一次,蒋伯衡从塘底村率几名队员一路追击4名日本兵。开始时日军跑得挺快,但是快到上畔塘一带时日军已经跑不动了,蒋伯衡率队一下将其全部击毙。但第二天去检查时,只发现三具日军尸体,有一具失踪。所幸后来有村民在上畔塘村新塘发现一具日军尸体,身上有枪伤,推测就是那名当时没被打死的日本兵。

       另有一次,蒋伯衡率队在凤凰镇造化塘村围困住了一小股日军,日军躲在一座老宅中负隅顽抗,哇哇乱叫,猛烈放枪。由于敌人火力较猛,为避免伤亡,蒋伯衡下令围而不破,与日军僵持,双方开枪对峙。到第二天清晨日军已经没有了动静,蒋伯衡预判到日军可能已经没有了子弹,于是命令部下冲进老宅中活捉了这股日军。经过清点,一共是九名俘虏,随后他将日军俘虏上交。

        还有非常惨烈的一次战斗发生在洗马塘的庵堂山村,当时日军驻扎在庵堂山村后山顶部,蒋伯衡获悉后便率队前往。眼见大战一触即发,可是自卫队到达山下的水田处无法有效隐蔽,日军居高临下掌握了自卫队的一举一动,他们疯狂射击,自卫队战士凭着满腔热血冒死抵抗,进攻屡次受挫。蒋伯衡为了保护队员最后被迫率队撤离战场。而日军为了报复抗日自卫队的袭击,则丧心病狂地放火烧房。

        就在蒋伯衡率队在外抗击日寇之时,一伙日本兵突然闯进上畔塘,由于来得太突然,有少数村民来不及逃走避难,蒋伯衡的侄儿蒋锦鋆就是其一。他被日军发现后,便被凶残变态的日军用枪托暴打,其被打成重伤,身上瘀血甚重,不久离世,年仅二十七岁。

        另有一次,日寇突袭本村,蒋伯衡侧室唐夫人和村民们逃到了本村陡峭的白面山、平石山一带避难。此时蒋伯衡正在安和、凤凰等地抗日无法回村。日军很快就得到了村民逃难路线的情报,立即搜索到了山中。当时唐夫人刚生下一个女婴不久,只有几个月大,抱在怀里。就在日军步步进逼之时,女儿却突然开始哭啼起来。就在这紧急关头,唐夫人以大局为重,以全体村民性命为重,用手死死捂住了女儿的口鼻,以防止女儿哭啼引起日军注意。日军没有听到小孩哭声,判断此地没有什么老百姓隐藏,搜索无果后便到其他地方搜寻了,等唐夫人松开手以后,才发现女儿已经没有了呼吸……倘若没有她的义举,后果将不堪设想!唐夫人以瘦弱之躯挽救了全体村民的性命,谱写了一篇全州人民的悲壮血泪史。

后墙倒塌殆尽。其实倒塌的不仅是墙,更是文化,亦是人心。蒋锦华/摄影

        蒋伯衡和学生抗日宣慰大队指导员兼副队长杨庆祝也有着深厚革命友谊,他们并肩作战,相互支援,给予敌人有力打击。当时杨庆祝尊称蒋伯衡为“伯衡大哥”,还试图做蒋伯衡的思想工作,拉其参加游击队领导游击队抗日,但蒋伯衡当时可能考虑到其曾为国军军官的身份,担心党国政府迫害其和家人便婉拒了杨副队长。抗战胜利后,全州县政府还补偿了一部分粮食给蒋伯衡,后来他便回到了村里归隐田园。

损毁严重。 蒋锦华/摄影

        1949年11月,蒋伯衡因为历史政治原因自杀身亡,令人痛心。蒋伯衡背负家国情怀,拿出钱财毅然决然抗击日寇,早已置生死于度外。在全州凤凰、安和一带令日寇忌惮,其戎马一生实至名归。

       英雄已逝不复返,但愿魂仍在。壮士精神激励人,至今不忘怀。

希望文物部门能早日拨款抢救这座有故事的老宅,不让历史文化消失。

广西全州县凤凰镇古村上畔塘蒋良高许宜人子孙功名实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