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探花到状元:我行让我上的考霸郑子聃

 昵称535749 2020-08-18

28分钟前



  和现今高考学子相似,在古代科举中一举及第者有之,连考不第者更多,而参加两次廷试(殿试)皆名列前三的,则殊为罕见。他便是郑子聃。

  今年的高考因疫情推迟了一个月,高考也因此牵动着更多人的心。以分数为录取依据的高考,许多考生考上自己梦寐以求的大学。也有的考生,成绩不够理想,选择复读也是选项之一。如有为圆大学梦先后二十余次参加高考的四川人梁实,也有连夺2013和2014年辽宁省高考文科状元的刘丁宁。

  和现今高考学子相似,在古代科举中一举及第者有之,连考不第者更多,而参加两次廷试(殿试)皆名列前三的,则殊为罕见。

  但这样的大牛人,两考两中的“怪咖”,还是确有其人。他便是金朝第四位皇帝完颜亮(因为死后追被废为海陵炀王,史称海陵王)正隆二年(1157年) 的词赋状元郑子聃。

500

  年少有名的凤麟才

500

  郑子聃,字景纯,金太宗天会四年(1126年)出生于大定府(今内蒙古昭乌达盟喀喇沁旗)。《金史·郑子聃传》(卷一百二十五·列传第六十三)形容他“英俊有直气”,有一张英俊的正气脸,堪称偶像面孔。其父郑宏是辽金源令,金源为水名,有说法称女真族兴起于金水,以金作国号,“金源”成为金朝之代称。郑子聃与兄郑子京聪敏异常,曾拜访名儒杨丘行,向他求教,故有师生之谊。

  皇统四年(1144年),完颜亮任中京留守时,杨先生是他的幕僚,深受敬重。杨丘行对郑氏兄弟青眼有加,时常口播:“老郑家的两位公子才华横溢,都是凤毛麟角之才。弟弟尤为通达突出,今后一定扬名于世。”郑子聃刚满二十岁,能诗善赋的名声犹如长了翅膀,不胫而走。

500

  完颜亮像

  郑子聃没有辜负老天赐予的资质,没有辜负老师寄予的厚望,更未落入“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方仲永式困境,他刻苦学习,把天赋锤炼为收放自如的能力,等待着乘风而起的良机。

  科举制创始于隋,确立于唐,完备于宋,而延续至元、明、清,前后经历了1300多年。科举的应考条件较为宽松,大致能归纳为“五身”:身行端正,身份清白,身无丧服,身体健康,身有学历。凡符合资格的士人均可自由报考,它是完成阶层跃升的重要通道,也是各个朝代选拔、招揽有才之士重要途径。

  金朝“建国之初,诸事草创”“未逞礼乐之事”,无暇顾及科举取士。随着疆域不断扩大,人才匮乏的现象进一步凸显,为了巩固女真族的统治,抚慰民众尤其是读书人,天会元年(1123年)十一月,金太宗颁布开科取士诏,不过困于战事频发,科举属于“两无”考试:无定数、无定期。次年,二月和八月各开一科,有时数年不设。为适应本民族文化水平较低、南北地区文化差异较大的情况,天会五年(1127年),金太宗将统治地区划分为南北两大区域,分别考录,原辽地人试词赋,原北宋地人试经义,并规定了录取率:北选词赋进士擢第一百五十人,经义五十人,南选一百五十人,计三百五十人。大体上,金朝科举制抄袭了宋朝的作业,甚至连“过于注重辞藻经学,轻视经世致用”的缺陷亦未放过。

  海陵王天德三年(1151年),郑子聃参加了廷试,赋题是《天赐智勇以正万邦》。第二天,海陵王将他的程文(即试卷),拿给时任太子左卫率府率的杨丘行过目。可见海陵王清楚两人之间的关系,杨举贤不避弟子,认为他“可入甲乙”,知生莫若师,待拆开卷头,郑子聃果然名列一甲第三名,高中探花。当年的另外两名状元郎分别是词赋状元杨建中,经义状元王彦潜。释褐后,郑子聃先调翼城(今山西翼城)任县丞,再升任赞皇(今河北赞皇)县令,又召回京城任正八品的书画直长,隶属秘书监,掌御用书画纸札。官职虽不大,但经常在皇帝眼前晃悠,是很多人梦寐以求之位。

500

  作赋甚易的状元才

500

  在普通人眼中,高位及第,仕途顺遂,足以光耀门楣。然而“以才望自负”的郑子聃不这样想,心有不甘,金史说他“常慊不得为第一甲第一人”。“慊”是多音字,且含义恰好相反:读qiè时表示满意,读qiàn时意为不满。郑子聃的心思显然是后者。

  冥冥之中自有天意,他当真等到了一雪前“耻”、独占鳌头的机会。

  正隆二年(1157年),会试结束后,海陵王将第一名的试卷给郑子聃看,并问水平如何。估计原意是希望他夸赞作者之睿才、颂扬帝王之英明。岂料恃才傲物的郑子聃不按套路出牌,多半并非会错了领导之意,他对会元的作品评价不高,挑刺儿贬低。海陵王又问:作赋比起作其它文章怎么样?此问正中年少便“有能赋声”的郑子聃的下怀,他神色自得自傲地回答:简单得跟个写一似的(甚易)。又摆出鹤立鸡群的架势,放言无人能比得上自己。不管他是目中无人还是真有才学,反正领导不高兴。好在后果不算很严重。感觉被冒犯的海陵王说:你行你上啊,别是驴头伸进马奶桶——出张白嘴。于是命他与翰林修撰綦戩、杨伯仁,宣徽判官张汝霖,应奉翰林文字李希颜一起同场竞技。郑子聃求之不得,心想还有这种神操作,其余的人无辜被牵扯进去,但也只能硬着头皮上。

  当年七月,完颜亮驾临宝昌门督考,以“不贵异物民乃足”为赋题,“忠臣犹孝子”为诗题,“忧国如饥渴”为论题。他对读卷官翟永固自诩:朕出的题目,理论与实践并重,用以诫勉臣子。皇帝可谓用心良苦。数日后,皇帝亲览试卷,遴选中第者73人,郑子聃摘得桂冠,成为内蒙古第一位状元,终于实现夙愿,兑现当初夸下的海口。有实力更有魅力,海陵王啧啧称奇。鸿运也随之而来,郑子聃连升三级,担任翰林修撰,很快改任侍御史,可谓春风得意。

  有一回,京畿大旱,海陵王诏令郑子聃审理在狱囚犯。他秉公而断,依法处置,高效率地处理完狱案。赶巧遇上及时雨,缓解了旱情,人们因此把他比作公正无私的颜真卿。为何?

  这里面有个典故,《新唐书卷一百五十三·列传第七十八》载:颜真卿担任监察御史(掌管刑狱)时,前往五原(今属内蒙古)巡查,当地冤狱累积,天又干旱,真卿辨狱而雨,百姓称之为“御史雨”。有了过硬的政绩,郑子聃官运亨通。后来,他因病出任沂州(今山东临沂)防御使,皇太子完颜允恭馈赠财物,以马车送他赴任。今存有一首小词(原为十爱词,调寄《南歌子》),疑为其作:“我爱沂阳好,民淳讼自稀。谁言珥笔混莱夷。行见离离秋草,鞠园扉。”沂州民风淳朴,争议诉讼自然稀少,为官者亦轻松不少。

500

  编撰实录的修史才

500

  不久,郑子聃奉诏回京,升任左谏议大夫兼翰林直学士,后改任吏部侍郎兼同修国史郑子聃的文才是经过金世宗亲自认证的。《金史·杨伯仁传》(即与主人公杂试进士的那位)说,郑子聃去世后,宰相举荐杨伯仁接替他的职务。杨久在翰林,文词典丽,金世宗感叹:“自韩昉、张钧后,则有翟永固,近日则张景仁、郑子聃,今则伯仁而已,其次未见能文者。”主要褒扬传主,顺便给其他人发“好人卡”,提及者中,韩昉是辽天祚帝天庆二年(1112年)的状元,翟、张两人于贞元二年(1154年)同登进士第。

500

  元至正刻明递修本

  为了对前任盖棺定论,同时增强自身继统的合法性,金世宗全程监控《海陵实录》(即完颜亮)的纂修。他用一句话抹杀了海陵起居注的价值:“海陵以近习掌记注,记注不明……不任直臣,故所书多不实。”因为不明、不实,所以不用,要求另起炉灶,“众人共知之者求访书之”“访求得实,详而录之”。要详细记录的“实”,指的是完颜亮的罪证。

  张景仁曾负责该项工作,为啥选他?翟永固、张景仁因忤旨被海陵杖责二十,事见《金史·翟永固传》(卷八十九·列传第二十七),同年之上再添同杖之伤。领导觉得他会公报私仇,而且盼着他这么干,落笔更狠,完颜亮无从辩驳。可惜金世宗失望了,他指责张对“海陵弑熙宗,血溅于面,沾及衣袖”的恶行隐而不书(《元遗山文集》卷27《尚书右丞耶律公神道碑》),杀伤力超强的重磅抹黑素材居然不采用!

  不按领导的旨意办,金世宗于是换人,又命郑子聃任主笔(原因是海陵王戏弄过探花兼状元),并当众表扬他:“修撰《海陵实录》,若论知悉情况之详尽、掌握资料之丰富,谁也比不上郑子聃。”或许是年龄渐长、锐气渐失的缘故,少年时意气风发敢跟皇帝唱反调的郑子聃,这次则“忠实”地贯彻了上司的意图,完成了丑化海陵王的艰巨任务。让豪吟“提兵百万西湖上,立马吴山第一峰”的完颜亮,沦为遗臭万年的“无道主”。

  大定二年(1162年),完颜亮被降封为海陵郡王,其实录的官方正式称谓为《海陵实录》。大定二十年(1180年),他被彻底废为庶人,实录改称《海陵庶人实录》。

  同一年,55岁的郑子聃病故。平生所著诗文两千余篇,文如其人,“英俊有直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