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大群 | 赵通塔

 卷小耳 2020-08-18

楞严寺塔,自古声名远振。因建于赵通村的楞严寺内而得名,俗称“赵通塔”。始建于宋宣和年间,与安新边吴村古塔遥望。只是在上世纪四十年代中后期出生的人都不曾相见。如今就是乡里邻村亲眼目睹赵通塔的老者已所剩无几。而且所见到的也是残缺不全的残塔,不再是完整的赵通塔了。

民间流传,赵通塔与边吴古塔为姑嫂同时修建,且有天明前必须完工的约定,天明在即,两塔均未完成。天庭为成全姑嫂的善事,在黎明前又黑了一段时辰,边吴村的小姑以一口铁锅盖顶争取了规定的时间,赵通村的嫂子在天明前以一口铁钟盖帽完工。因此,赵通塔“明咧明咧又黑咧,铁钟盖顶”的传说流传至今。姑嫂一夜建塔的传说令人难以置信,但赵通村两米多高铁钟是人们亲眼所见。可惜毁于五八年的大炼钢铁运动。

赵通塔在楞严寺内屹立八百多年,曾经是方圆几十里的标志性建筑,自古有“哪儿不对赵通塔耶”之说。还有“赵通塔十八盘,一气说不完”,的儿歌。楞严寺多年香火繁盛,鸽雀依塔翻飞筑巢,每当旭日东升的清晨,总能看见群鸽倾巢出动围绕古塔盘旋,那景观煞是壮美。相传那时鸽粪收入就很可观。塔底为井,人们常投以砖石听水声。多年飘泊在外的贤达老者每涉乡愁对赵通塔都有不可磨灭的记忆。原塔的地宫有宝,相传已久,虚实难辨。传说地宫的彩绘壁画都随天气变化而改变颜色。难怪在二零一五年前后盗宝者曾以租房名义挖盗洞至塔基。古塔渐毁于上世纪四十年代末五十年代初,村民及邻村人捡挖塔砖至纵深。至今仍有原塔砖的存藏者。解放后至文革期间停止一切庙事活动。也曾为学校所在地。

改革开放以来,殿宇几经添加修缮,小具规模。每逢农历三月三,寺内大开庙场,香火袅袅,双手合十的信男虔女口中念念有词跪地摩拜。街巷买卖香火者熙来攘往人头攒动,挤满东西长街,寺外搭台唱戏,各种衣物杂品及游乐设施集聚村南空地,热闹非常。方圆几十里焚香上庙者数天络绎不绝。

二零一七年春,在多方人士的关心策划下动工复原赵通塔。由知情人确认方位,钩机开槽挖至两米有余,原塔基础东北角尤存,层层内收至八楞单边将近四米原墙。多少年代投掷塔井的砖石,下大上小清晰可见。历经两年的精细施工,于二零一八年主体竣工,相关的后续设施仍在进行。

复原的楞严寺塔,庄严肃穆,风光无限。给这座千年古县徒增了几分历史的厚重。塔高三十一米九九,平面八角,地面以上五层,不锈钢仰蓬莲座塔刹封顶,玲珑奇巧直插云霄。塔身比例匀称,层次分明,雄伟壮观。下设地宫。通体为框架结构,青砖灰缝砌墙,施工细腻繁复,极为讲究。各层东西南北设券门,塔底层高度高于其它层,全塔越往上塔经越小,层高越矮。弧线内收。每层的檐角上都系有风铃,微风吹来叮咚作响。内设穿越塔身的阶梯绕回廊盘旋至塔顶。拾级登塔,凭窗眺望,崛起的县城风貌,田园的纵横阡陌尽收眼底,一览无余。每层飞檐装有射灯,晚间通体透亮金碧辉煌。

赵通塔,是千年古县历史记忆的符号,见证着这方村落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历史的沧桑变化,它承载着厚重的文化积淀,是一种文化精神的载体和老百姓心中对积德行善,四季平安的期盼与愿望。古塔的重建,有利于让我们重温历史及古人的仁者情怀。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信心。同时也是现代楼宇中不可多得的艺术景观,给人们以美的享受。赵通塔,为千年古县高阳画上了厚重的一笔,它将月月年年护卫着这片崛起的家园,纵览着小城的发展与变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