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再上塞罕坝 遇见最美林海 河北经济日报·数字报

 弘净 2020-08-18

塞罕坝是什么颜色?航拍镜头里,百万亩林海镶嵌成为华北地区的一颗绿宝石;展览馆里,三代人牢记使命、艰苦奋斗绘就出红色底蕴……8月12日,时隔三年,记者再次来到塞罕坝采访,感受塞罕坝蒸蒸日上的变化。

绿色塞罕坝

“硬骨头”上有了樟子松

当日,在一处石质阳坡樟子松容器苗造林点,塞罕坝机械林场林业科副科长范冬冬指着45度左右山坡上的幼林自豪地说,“这都是我们造林攻坚的成果。”

放眼望去,一排排小樟子松苍劲齐整。

为了实现增林扩绿目标,自2011年,林场把土壤贫瘠和岩石裸露的石质阳坡作为绿化重点,启动实施了攻坚造林工程。

范冬冬介绍,这些地块全部是山高坡陡、立地条件极差的“硬骨头”地块,有的土壤厚度只有几公分,有的坡度甚至达到46度。为了提高成活率,需要把石块挖出,再人工客土回填,造林时,需要人工背着几十斤重的土和樟子松良种容器苗上山。

“石质阳坡造林已经完成,现在你能看见的地方都是树、都是绿色。”范冬冬说,今年他们又进行了几百亩的沙地攻坚造林。

小苗茁壮成长,大树枝繁叶茂。从荒漠到百万亩林海,截至目前,塞罕坝的森林面积112万亩,森林覆盖率80%。每年可固定二氧化碳81.41万吨,释放氧气57.06万吨。据中国林科院核算评估,塞罕坝机械林场森林资产总价值达206亿元,每年产出物质产品和生态服务总价值145.83亿元。

红色塞罕坝

从听故事到讲故事

“小时候姥爷经常给我讲塞罕坝的故事。”塞罕坝展览馆讲解员吴雪银说。吴雪银的姥爷在1958年冬天,从围场半截塔村走了三天三夜到达林场成为了一名植树工人。

吴雪银说:“现在我到林场工作后有了更深的感受,我就想把这些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听从党的召唤,1962年,127名大中专毕业生,与周边地区的工人组成了369人的创业队伍,拉开了再造塞上高原、秀美山川的序幕。”

“先治坡、后治窝,先生产、后生活,吃黑莜面、喝冰雪水、住马架子、睡地窨子,顶风冒雪,垦荒植树。”

“女高中生陈彦娴和男同志一样,参加育苗、整地、造林等生产一线工作。”

“瞭望员陈锐军、初景梅夫妇,在望火楼上一待就是12年。儿子小陈曦由于长时间与人缺少交流,加之营养匮乏,两岁多了还没出牙,七岁送回老家上学时还说不成几句完整的话。”

……

这是吴雪银每天都讲的故事,她经常眼眶红润,参观的人也会悄悄抹眼泪。十年间这个林三代已经讲了上千场。

尚海林静静矗立,百万亩林海跨越沧桑。自2017年起,林场共接待全国各单位600余批次,近10万多人参观展览馆。除此之外,塞罕坝精神宣讲团先后在人民大会堂和十余个省市做了宣讲报告,“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也影响着越来越多的人。

多彩塞罕坝

二次创业进行时

“我觉得这儿很有意思,很漂亮。”在塞罕坝七星湖生态公园,来自北京的小学生吴兆彬说。爸爸在说了一句绿水青山之后,他脱口而出,“就是金山银山”。每年,来塞罕坝旅游的年均人数达50余万人次,年均增长率保持在30%以上,客源地遍布全国和世界十余个国家。

8月12日下午,塞罕坝出现降雨天气。在森林防火办公室,大屏清楚地显示雷电发生信息。这个雷击火监测系统是全国首家。目前,林场形成了探火雷达、空中预警、高山瞭望、地面巡护有机结合的严密监测网络。

近年来,林场重点加强了绿化苗木基地建设,利用资源优势和专业技术优势,先后承担了唐山公路绿化工程、内蒙古多伦城区绿化工程等十余项绿化工程,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