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诞生于遵化,创刊于1940年1月1日的《救国报》是冀东地区第一张党报,也是今天的河北省唐山市委机关报——《唐山劳动日报》的前身。从《救国报》诞生的那天起,它就高举起抗日的伟大旗帜,宣传党的政策和纲领方针。 创刊于遵化的《救国报》 1、《救国报》在遵化芦各寨创刊 1940年1月1日,《救国报》在遵化南部山区芦各寨一个林场秘密诞生了。以教员身分出现的崔林(后来化名李杉),任救国报社第一任社长。崔林在芦各寨村担任小学校长,河北省玉田县人,长期从事党的地下工作。 《救国报》在遵化南部山区芦各寨一个林场秘密诞生 参加创办《救国报》的共5人。除崔林外,还有刘海山,崔林的交通员,公开身分是芦各寨小学校工;尹铭钰(化名齐树德,又名范捷民)是刻写员,公开身分是芦各寨小学教员;冯国玺是收报员,公开身分是芦各寨南山福益农场养蜂工人;严德成(又名刘敏,孔三华)负责印刷、采购兼发行。 2、《救国报》搬至鲁家峪村 1941年春,根据区党分委的指示和报社同志的计划,《救国报》社由芦各寨村迁到了遵化南部的另一山村鲁家峪村。 鲁家峪村北峪《救国报》社旧址保护碑 鲁家峪村北峪《救国报》社旧址 鲁家峪村北峪《救国报》社旧址 鲁家峪村北峪《救国报》社旧址 3、《救国报》在鲁家峪大发展 鲁家峪是冀东最早建立的一块抗日根据地。《救国报》迁到鲁家峪后,不再秘密印刷、发行,成为公开的党的宣传机关。报纸工作和整个报社在鲁家峪都得到了大发展。报纸印数由创刊时的两三千份,增加到五千多份,刊期也由七日刊恢复为三日刊,但报纸仍不能满足广大读者和基层干部的要求。为此,《救国报》于1941年秋,又出版了一份通俗小报,名叫《老百姓》报。 鲁家峪村北峪《救国报》社旧址遗物 鲁家峪村北峪《救国报》社旧址遗物 鲁家峪村北峪《救国报》社旧址遗物 《救国报》迁到鲁家峪后,报社多方面的力量都得到加强。到是年冬,工作人员已从创办时的5人,发展到41人。不仅编采人员、工作人员增多,,而且组织机构也有了一定规模。社部之下,设立了个编辑组、一个总务科、一个电台、两个印刷所。第一印刷所翻印出版学习读物,第二印刷所专印报纸。 鲁家峪村北峪《救国报》社旧址遗物 鲁家峪村北峪《救国报》社旧址遗物 鲁家峪村北峪《救国报》社旧址遗物 4、《救国报》经受住日本鬼子的扫荡 1942年4月,侵华日军在冀东搞第四次“强化治安”运动。敌人纠集重兵,包围了鲁家峪,开始对根据地进行空前规模的大“扫荡”。住在东峪的救国报社社部、编辑组和第一印刷所的同志们被敌人包围在山峪里。大家隐藏在一个火石洞内,敌人用瓦斯熏、炮弹炸,终未得逞,始终无一人出来。第四天,利用敌人暂时撤退之机,当地老乡救出了藏在山洞内的同志,因几天滴水未饮,颗粒未食,有的已奄奄一息。同志们刚脱险不到一天,敌人又回到了鲁家峪,重新包围了这个山村。直到天黑,在社长崔林同志指挥下,大家突围来到鲁家峪东面的耍儿峪。五天后,住在北峪的第二印刷所的同志们,也转移到耍儿峪来继续办报。 《救国报》的同志反“强化治安”战斗中 《救国报》的同志反“强化治安”战斗中 5、《救国报》印刷厂 鲁家峪《救国报》社印刷厂旧址位于遵化市地北头镇鲁家峪北峪村北大岭上的天花庵上庙,现在叫做圣伽比庙,周围树木成林。遗址的原始房屋经过翻修,东西长10米,南北宽5米,院中面积200平方米,已开放参观,2004年被唐山市命名为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鲁家峪北峪天花庵上庙——圣伽比庙 鲁家峪北峪天花庵上庙——圣伽比庙 《救国报》印刷厂油印机 鲁家峪火石洞内八路军使用的电台 庙内东侧房山底部挖有一地洞,遇有敌情,工人和印刷机纸张及印好的报刊全部放入洞内。因为隐藏的好,从未被敌人发现,直至解放战争,大部分时间,这里都是《救国报》社的印刷基地。 鲁家峪火石洞内八路军使用的电台 鲁家峪火石洞内八路军使用的电台 鲁家峪火石洞内八路军使用的枪支 后记: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救国报》完成了它的历史任务后,于1946年5月《救国报》更名为《冀东日报》,1949年2月初,离开遵化农村向唐山市转移,1949年8月1日,更名为《唐山劳动日报》,两个月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从此,《唐山劳动日报》与共和国一起成长,见证了祖国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和国家繁荣富强的伟大事业。 鲁家峪八路军使用的马提灯 鲁家峪老百姓给八路军送饭用的马提灯 参考文献: 1、《唐山革命遗址通览》,中共唐山市委党史研究室编,2011年,P36-39 2、《冀东党报的摇篮回忆《唐山劳动日报》 》, 肖铃著,P37 作者:王亭贯 摄影:王亭贯 转发请注明【遵化历史与传说】,注明作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