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探寻遵化市马兰峪镇王爷府(东府)历史

 遵化文史 2020-08-18


一、引言

河北省遵化市马兰峪镇清王爷府始建于1724年,后倒塌废弃,另建于约1736年前后,为清东陵守护大臣建造的王爷府,目前仅存东府。在清西陵和盛京三陵守护大臣府第都已损坏无存的情况下,东府作为清代陵墓唯一幸存的陵寝守护大臣府第,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该王爷府面南座北,现存有三进院落和五栋建筑,总建筑面积约为450平方米,庭院总面积约为2380平方米,院内还保存有游廊基础一段、部分院墙、三株古松和两株古柏。清王爷府1993年被列为遵化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二、清王爷府的历史沿革

自从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清东陵始建孝陵开始,是由八旗总管管理东陵。但自雍正元年(1723年)康熙帝入葬景陵后,第二年,雍正帝为加强对陵寝的管理,从宗室内派皇十四弟郡王允禵和奉恩辅国公鲁斌和法尔珊一起任东陵守护大臣,同来者有乾清宫侍卫4员、御前近侍卫4员、侍卫40员。

  当年在马兰峪城东(今峪河东村)二里许建造王府一座,公府两座,共建房170间,并为侍卫于王府南建侍卫城。允禵曾受康熙器重并任抚远大将军,是皇位的有力竞争者,因此被雍正帝派来看守景陵,名为守护,实“欲其瞻仰景陵,痛涤前非”。允禵来时,马兰峪还没建王府和公府,他就临时住在南新城东的马庄村。

  雍正三年(1725年)王府和公府竣工,这里逐渐成了东陵的最高权力机关。看守皇陵,名为委以重任,实是带有惩罚性的闲差。所以,凡被派去看护陵寝的王公并不经常在王府、公府居住,因此府第逐渐失于修葺而废弃。约乾隆元年(1736年)左右,朝廷将这些王府公府迁至马兰峪镇内,在西关街路北兴建了一座西府;在横街南头路西兴建了一座东府。两座府第规模宏大豪华,府内殿堂轩舍上百间,鳞次栉比,并设有花园,有时祭扫陵寝的皇帝也会临时驻跸于此。

  同时在镇内设立办事机构“东陵承办事务衙门”,为守护大臣代表皇室来处理陵寝事务的最高权力机关,由东、西府及马兰关总兵官主持。布兰泰、英廉编的《昌瑞山万年统志·下函》卷之五中对王府公府的历史做了较为详细的记载,“奉世宗宪皇帝谕:朕念皇考陵寝如照定例,止令总管关防守护,朕心实属不忍。将朕诸弟内派一人,封以王爵,子侄内派二人,封以公爵,永代朕身守护,钦此。随蒙恩赐建王公府三处:王府一处,大小房计四十间‘外围房九十间’共计房一百三十间;王府后公府二处,每处大小房二十二间,二处共计房四十间。系前任镇臣范时绎、总管郎泰支领工部帑银监造,于雍正三年盖造完竣,具奏奉旨分给居住,永护山陵,以彰孝思。后因年久失修,半就倾塌,实难居住,一迁于马兰峪西关路北,南向;一迁于东关外横街,东向。二处官房分住,称为东、西府云。”

  据史料记载,康熙帝的皇三子允祉、皇十四子允禵、且十五子允禑、二十三子允祁都先后在此看守景陵。从1724年到约1736年,最高爵位的守护大臣曾经有诚亲王允祉、恂郡王允禵、愉郡王允禑,这也是最早的在马兰峪东建的一座王府和两座公府时期。可见当时的那座王府可以称为王府,因为只有亲王、郡王的府第才能称为王府。从约1736年建了东府西府以后,除了晚年加爵的诚郡王允祁外,其余守护大臣几乎没有郡王及以上的等级。因此我们最多可以把东府称为诚郡王府,也可以称为贝勒、贝子或公府,这是从府主爵位等级来判断的。另外,从建筑规制方面看,虽然清代对王府建筑有着详细的规制,但是由于清东陵离京路途遥远,府主地位、建造工匠和建筑材料的限制,其在建造上达不到相应王府的建筑规制是很正常的。初期守护大臣并没有固定的任期。

  乾隆年间(1735—1796年)以后,派来东陵的守护大臣多在王爵以下,由3名减到2名,还撤销了侍卫城。嘉庆六年(1801年),仁宗规定守护陵寝的大臣每三年挑选一次,并可随时更换,且不再往东陵派贝勒以上的王爷,自此派遣王爷守陵制度基本确定下来。从道光十三年(1833年)到公元1912年,驻守东陵居住东府的守护大臣共38名,除了7名贝子外,其余为公爵31名;居住西府的守护大臣共37名,其中贝勒4名、贝子5名、公爵28名。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部分八国联军流窜到东陵,东府守护大臣寿全和西府守护大臣光裕因害怕而投井自尽,寿全被救活,光裕身亡。民国24年(1935年)后在马兰峪镇西府曾设伪冀东兴隆县办事处,属汉奸殷汝耕的“冀东防共自治政府”管辖;还在东关路北设伪满洲国溥仪派遣的东陵地区管理处,实为日本人统领;另外,还在东府设立由东陵总管内务府变为的东陵办事处,由溥贤执事。

  新中国成立前后,东府曾是马兰峪小学,后来又改为马兰峪民族医院,主要建筑和古树都完整保存下来,是北京城以外唯一保存下来的较为完整的清代皇家“王爷府”。1993年东府被划为河北遵化市文物保护单位,名为清王爷府,但西府已经毁于20世纪50年代。


三、东府建筑布局与形制

清王爷府(东府)建筑群中轴线上建筑呈对称布置,有三进院落纵向延伸。着南北中轴线分布有院墙院门、第一进院正房及西耳房、第一进院东厢房、第一进院西厢房、第二进院大堂屋、第二进院西侧游廊基础、第三进院后堂屋。这些建筑基本完整,沿整座建筑主次分明、布局严谨、错落有致。清定鼎北京后,经多次对王府建筑规制进行修订。以光绪钦定的《大清会典》中记载了各等级王府与府的规制特点为例进行分析,可见遵化马兰峪镇清王爷府在规制上并没有完全遵从王府建筑规制。

1.院墙院门清王爷府的院墙绕场地周边一圈,高约2.5米。在南院墙中部有院门一处,宽约3米,两侧各有宽0.45米宽的砖柱。南侧院墙墙裙为虎皮石砌筑,上身为大青砖砌筑,部分区域采用碎砖,抹白灰,墙上盖仰合瓦;西侧院墙与南侧院墙一致,系原有院墙,但比较残破。南墙西墙外均已是民居。东侧院墙也是上身抹白灰,局部倒塌,墙顶挑砖。北侧院墙为使用小青砖一顺一丁新砌,直接墙顶。东墙和北墙属于后建砖墙。

2.第一进院正房及西耳房第一进院落有正房和西耳房各一座。正房建筑高5.8米,建筑面积约150平方米。面阔五间,通面阔17米,进深一间,通进深6.5米。硬山屋顶,出檐,干槎瓦屋面,做扁担脊。抬梁式砖木卷棚结构,无斗拱,带前廊。两侧山墙墀头砖雕已经遗失。耳房建筑高4米,建筑面积约17平方米。面阔一间,通面阔3.5米,进深一间,通进深4米。硬山屋顶,出檐,干槎瓦屋面,做扁担脊。抬梁式砖木卷棚结构,耳房西山墙倒塌。

3.第一进院东西厢房第一进院落内有东西厢房各一座。东厢房建筑高5米,建筑面积约59.5平方米。面阔三间,通面阔9.8米。进深一间,通进深6.8米。硬山屋顶,出檐,干槎瓦屋面,做扁担脊。抬梁式砖木结构,无斗拱,带前廊。屋顶局部塌下,南山墙木构架外露,可见其山墙构架采用废木搭拼而成。两侧山墙墀头砖雕已遗失。西厢房建筑高度5米、建筑面积约59.5平方米。面阔三间,通面阔9.8米。进深一间,通进深6.8米。硬山屋顶,出檐,干槎瓦屋面,做扁担脊。抬梁式砖木结构,无斗拱,带前廊。两侧山墙墀头已经遗失。西厢房在西立面北侧有出入门口,西厢房的北立面山墙有垒在山墙外并悬挑出来的烟囱,这是关东满族民居的典型特点之一。

4.第二进院大堂屋及西侧游廊基础遗存,第二进院落内有大堂屋一座。建筑高6.9米、建筑面积约156.8平方米。面阔五间,通面阔16.3米,进深二间,通进深8.6米。硬山屋顶,出檐,干槎瓦屋面,做扁担脊。屋面梢垄端头做盘头砖雕。抬梁式砖木结构,无斗拱,带前后廊。两侧山墙墀头做砖雕,分别雕刻有梅花和青松图案,非常精美。在第二进院落西侧偏南,有游廊基础一段,宽约2米,长约12米。存完整阶条石和基础。

5.第三进院后堂屋第三进院有后堂屋一座。建筑高5.8米,建筑面积约103平方米。面阔五间,通面阔17.2米,进深一间,通进深6.5米。硬山屋顶,出檐,干槎瓦屋面,做扁担脊。屋面梢垄端头做盘头砖雕。抬梁式砖木卷棚结构,无斗拱。两侧山墙墀头砖雕是类似狮子的动物,可惜动物的头部砖雕已遗失。


四、价值评估

1.历史文化价值:清王爷府是清代王府建筑与文化的典型载体之一,王府建筑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与皇家文化的精华与典型代表。清代北京王府由于清代“封王不赐土”的分封制度,除了我国北部建有部分蒙古王府以及清朝在沈阳城建的王府外,几乎所有的清代王府建筑都集中建于北京旧城的内城,并按照清代《大清会典》记载的王府规制,逐步形成了与封王等级基本相匹配的王府建筑体系。遵化市马兰峪镇清王爷府作为清代为管理皇帝陵墓而设置的由皇室成员亲王、郡王、贝勒、贝子或各公爷担任守护大臣的府第的遗存建筑,是清代王府建筑与文化体系中独特的代表与载体。尤其是在当前清西陵和清东陵的其他守陵王爷府都已不存的情况下,清王爷府本身所具有的典型性、代表性和历史文化价值就显得弥足珍贵。

2.科学价值:清王爷府凝结了王府建筑、满族民居与河北民居的建造技术清王爷府基本格局目前尚存中路的三进四合院,场地东西长度较大,应也是曾存在多路多进院落的王府建筑形式,保存建筑尺度较一般民居建筑宏伟高大,装饰精美,基本符合清代王府中的贝勒、贝子府或公府的建制。场地南院墙有院门,门外已经被民居占据。由于府南不远有安兰河,推测其院门南应该还有院落,最初始的院门应该和安兰河之间可能会有开阔空间关系。另外,在王爷府主轴线上第二进院落西侧还存有的游廊基遗址,也与清代王府园林的建造特点相符。同时,清王爷府第一进院的西厢房北山墙的烟囱悬挑出了山墙外,这是关东地区满族民居的典型作法,即烟囱安在山墙外。而河北地区的民居也讲究建成中轴对称式四合院,但建筑规模、高度和装饰不及清王爷府。尤其是清王爷府所存留的五座建筑,建造技术精美,建筑尺度比一般民居大很多。但王爷府的屋面却采用干槎瓦屋面,屋脊为扁担脊,这却是河北地区民居的常用作法,与北京通常的王府主轴线建筑通常采用的筒瓦、清水脊不同。因此,可以说清王爷府凝结了王府建筑、满族民居和河北民居的建造技术特点,是各地域各民族建筑融合与发展的典型代表。

3.艺术价值:清王爷府展示了自身特有的精美建筑构造和雕刻艺术清王爷府文物本体建筑形成的多进大型院落式空间布局、宏大精美的中国传统建筑抬梁式梁架结构、局部木构架因地制宜地利用废旧木料组合梁架的作、以及现存游廊与所记载园林的作法,都展示了中国传统建筑高超而精美的营造技艺。同时,在主体建筑上,精美的砖雕墀头装饰、硬山屋顶梢垄端头的盘子砖雕等都展示了其高超的砖雕艺术特色。

4.社会价值:清王爷府体现清代严密的皇家陵墓管理体系与文化从清王爷府的历史沿革可以看出,历史上曾有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公等数位不同爵位的守护大臣在此居住,而历史上祭祖谒陵的数位皇帝、慈禧太后等也都曾临时驻跸于此,因此其兼具王府建筑和临时行宫的作用,清王爷府“宫府合一”的建筑功能也展示出了一种王府建筑的新特点。同时,清东陵的管理机构分六个系统,即守护大臣、内务府、礼部、工部、兵部(八旗)和绿营(汉人军队),内务府、礼部、工部3个属于管理机构,八旗和绿营属于警卫机构。各陵墓分别设置内务府、礼部和兵部,绿营和工部则整个清东陵只设置各一个。清代东陵的最高长官是由皇室成员担任的守护大臣,他们居住在马兰峪镇王爷府,办事机构为东陵承办事务衙门。清王爷府和东陵承办事务衙门作为清东陵管理机构体系中的最高机构,管理着内务府、工部、礼部、兵部和绿营这五个部门,这展示了清代体系完整、防守严密的皇陵管理体系,为我们进一步研究陵墓建筑和管理奠定了重要的实物基础。同时,对于清王爷府所构成的清代陵墓管理机构驻防情况的研究,有利于理清遵化地区陵墓、古镇、营房、圈、关防等各级机构对当地居民居住聚落结构形成的影响和关系。

5.经济价值:清王爷府文化遗产及衍生产品具有不可估量的经济价值清王爷府作为清东陵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丰富了清东陵的文物构成,扩大了皇家陵墓文化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挖掘清王爷府独特的历史和文化,并设计出了旅游和文化的衍生产品,这将产生巨大的经济价值,有利于遵化地区的旅游产业发展和历史文化展示。


五、结语

清王爷府按照其迁址到马兰峪镇镇内重建后来看,当时居住其中的是镇国公或辅公,因此按此该府应该算公府。其建筑具有王府建筑、满族建筑和河北民居的特点集成,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值得我们不断地去研究其内在的文化和特色,并应该探讨如何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保护。

【遵化文史总第190篇】

作者:龙闲赏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