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遵化惊现古城北门明代石质碑匾,为历史深厚底蕴的重要见证!

 遵化文史 2020-08-18

      

       

       

导读:遵化,自古便以“风水宝地”而被世人所称道。“万里河山有燕塞,千年风气自荆轲”,充分展示了这里诱人的风貌。境内的三山两川,辉映着勃勃生机的洞天福地,昭示着这里的物阜民丰,繁荣昌盛。遵化,素有“畿东第一城”之称,被联合国评为千年古县,风景秀丽,文物古迹众多,遍布遵化各村、各山......

遵化被联合国评为千年古县

1、遵化惊现遵化古城北门石质匾额

遵化古城北门——拱极门的石质匾额

拱极门石质匾额上面有遵化字样

拱极门石质匾额上面有戚继光字样

在遵化古城里面,近日发现一个石质匾额,中间“拱极门”三个大字苍劲有力,各个官职的官员名字分别写在“拱极门”三个大字的两旁,经过仔细查看,小字中有:“顺天府...右都御史...地方兵备...太子少保工部尚书...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恒阳...龙...蓟州永平山海等处...地方总兵...太子太保..都督..戚继光...事务副总兵官指挥佥事”等字样。

拱极,也就是拱辰。意思是拱卫北极星。语本《论语·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后因以喻拱卫君王或四裔归附。唐元稹 《两省供奉官谏驾幸温汤状》:“陛下若骑从轻驰,则道途无拱辰之备。”《宋史·外国传三·高丽》:“载推柔远之恩,式奖拱辰之志。”

2、遵化古城历史

1932年遵化古城北门照片

远在唐朝的公元742年,朝廷就在遵化设立买马监,屯兵驻守,筑有0.3平方公里的土城,这就是遵化县城的雏形。

后唐(923—936年)时,在平州买马监的基础上正式建起遵化县,后唐时遵化就已有城池,时为土筑。

明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朝廷命官周宝把城西、北两面向外拓展了近一倍,将土城砌成砖城,城池的坚固在当时远近有名。

1971年遵化古城卫星图,提供:王建达

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巡抚孟春重修遵化城,各城角上增建角楼,城门外设四关,使遵化城更加坚固。各栅楼上嵌以石额:东曰“镇海门”;南曰“时薰门”;西曰“戴京门”;北曰“清漠门”(后改为“拱极门”)。四关城门第一次有了称谓。

明万历九年(公元1581年),蓟镇总兵戚继光用加固长城的官兵来加修遵化城池,使城墙基扩为3丈、墙高3.6丈,全长1351丈,全部使用上好的青砖,并在城墙上边的外面增建垛口,内筑女儿墙。同时,四门建起标准的城楼,一般上下两层,北面为三层,各城楼内外刊悬匾额:东门外曰“春来阳谷”,内曰“东海雄图”;南门外曰“启运文明”,内曰“黎水潆清”;西门外曰“蓟辽重镇”,内曰“祥拱神皋”;北门二楼外曰“紫塞行岚”,内曰“燕山叠翠”,北门三楼外曰“关山一览”,内曰“畿东第一楼”,畿东第一城即由此而来。

2018年遵化城卫星图,选自谷歌

遵化古城雄壮坚固,俗有“畿东第一城”之誉。在那弓箭刀矛为武器的时代,县城固若金汤,坚不可摧。有“铜遵化、铁永平、箭杆插的玉田城”之说,可见遵化古城之坚固。

3、遵化发现的遵化古城北门石质匾额说明了什么

经过探求遵化古城历史,这个“拱极门”石质匾额是明万历九年(公元1581年),蓟镇总兵戚继光等加修遵化城池时所嵌在遵化古城北城门的外侧。遵化古城北楼区别于其他门,此为最高,为三层,城楼内外刊悬匾额,北门二楼外曰“紫塞行岚”,内曰“燕山叠翠”,北门三楼外曰“关山一览”,内曰“畿东第一楼”,遵化古城之“畿东第一城”即由此而来。此石质匾额距离现在已经超过430年了,为戚继光修遵化古城时所嵌。石质匾额的发现印证了遵化的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底蕴。

遵化古城北楼二层的“燕山叠翠”清晰可见,三层应为“畿东第一楼”

遵化畿东第一城

后记:遵化惊现古城北门明代石质碑匾,畿东第一城历史物证重见天日,为遵化历史深厚底蕴的重要见证,望有关部门将此石质匾额更好地保护起来,并继续进行深入研究。

清代遵化营城图

作者:王亭贯

感谢:网友提供相关图片

遵化文史,探寻历史遗迹,挖掘过去的辉煌,一个有文化底蕴的公众号!

遵化文史,预约挖掘历史与传说、人物故事、企业和个人,宣传正能量!

商务合作请加微信:xingkongkuohai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