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碗小米粥和一个素什锦包子

 遵化文史 2020-08-18

导读:读了粟良平的《一碗清汤荞麦面》,一碗清汤荞麦面寄托了北海亭老板的帮助同情和尊重,文中母子三人团结一心共吃一碗面互爱互助的生动画面,久久不能忘记。细心体会生活,作者发现遵化也有类似的小饭店......

像往常一样,伴着清晨的微凉,我收拾整洁,出门上班。因为连续吃了两天某毛买的塑料粥,实在想改善下伙食。


6:40分许,我走进了城南二中对面某个“卖面的粥屋”。进门之后,我开始排队买饭,首先映入眼帘的,不是满柜台的美食,而是一个略带佝偻的背影牵着一双十分稚嫩的小手。老人排在我前面,要了一碗小米粥。哦不!确切的说,是半碗粥。接着,老人开始问都有什么馅的包子,问了许久。“这个多少钱,那个多少钱,哪个一块?”最后,在一番“墨迹”之后,老人要了一个素什锦的包子。

我饶有兴趣的看着她在那里“墨迹”。随后,我也要了一个“素什锦”的包子。因为本来今天想吃碗面。于是我跟随她们径直奔向了柜台。然而老人又开始了“墨迹”。原来,这位老人只拿着两张褶皱的一元钱。她并不知道“半碗粥”在这里一样需要2元。她看看旁边的“孙子”,想把包子送回去。我清楚的看见她微颤的双手。“勇敢”的我,当然要及时的出现。我拿出手机,递给了前台的服务员,“差那一块钱,我给吧”老人看了看我。………这里的一番过程用省略号带过。之后收银的大姐问我,“今天不划卡吗?”我慌忙的说“不划”。随后,我坐在了老人和孩子的斜后方位置,开始等待我的“小面”。

面还没好,不知从哪出来的,“一个高大的身影”端着满满的一碗小米粥,和一个“大包子”直奔老人而去。原来是老板,其实我也不知道他是老板还是管事的经理,只是经常在这家卖面的粥屋见到他。年轻的老板走到老人面前说了一句话:“今儿我们这剩的,没动呢。刚别人点完没吃,你吃了,别白搭了”。

就在那一瞬间。我堵了两天的鼻孔,突然舒畅了。我凭借优秀的记忆力一直找寻是谁“点了没吃”。久久没有答案。忽然,我明白了,是“他”!这时,我的面到了。热气腾腾的。看着这碗面,我想起了粟良平的《一碗清汤荞麦面》。我哽咽的咬了一大口“素什锦包子”。

后记:吃着素什锦包子和一碗小面,作者体会到了,今天值得纪念的美好,改善的伙食真的美味!

作者:窦长胜,男,31岁,遵化市新店子小学语文教师,爱好国学,爱好近代文学和书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