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遵化鹫峰山行记

 遵化文史 2020-08-18

也许是机缘地巧合,这次登的一座高山竟和小时候听到长辈讲的一个传说故事联系在一起了,甚或它就是故事的起源之山。

这个故事在一定地域的民间流传是久远的。故事的大概是寺里的师父和大徒弟出山化斋,需要一段时间,小徒弟守寺。师父临走之前,小徒弟问:

“你们走了之后我吃什么?”

本来寺里已经没有吃的了,师父没好气地回答说:

“煮石头烧大腿!”

师父、师兄走了以后,小徒弟真的按着师父的交待,饿了捡几块山石放在锅里,填上水,找一把柴火和大腿一起放在灶膛里烧起来。神秘的是,大腿没有被火伤害,却做了火源,石头煮熟了有了馒头味,我们的土话说吃起来很“面弹”。小和尚以此种方式维持了一段时间的生活。师父回来之后,看到小和尚安然无恙,很是奇怪,知道了原由后,就让小和尚以烧大腿的模式再复制一遍,结果是小和尚吃起来如故,师父、师兄却被石头咯嘣掉了牙齿。

故事的结局是,最后小和尚从一个陡立高耸的石崖跳下,被飘来的莲座托住,飘然而去,成佛成仙成了正果。

“煮石头烧大腿”本是师父临出门时对徒弟说的一句随意无奈地气话,却成就了一个修行的佳话。

心诚则灵,出家人虔心向佛,诚心为善,恪守戒律,才会超脱出大境界,心机太深,俗事萦怀,六根不净,岂能出家。

了解的朋友会知道,这个山叫鹫峰山,小和尚跳的崖叫舍身台,”舍身台”作为山的一部分,它的名气——对我,甚至超过了这座山,舍身台下有古寺名棲云寺。传说的神奇给这座山增加了神秘感。

一周前,亭贯和我说,鹫峰山有六个契丹文字刻在石壁上,他想去看看,我也好奇,就确定了出行时间,准备周六去实地看一下。

那一天,队伍扩大到了十多人,有本地的乡贤,还有摄影协会、省市作协的几位美女加才女,增加了行色,升级了气氛,一次蛮高兴的成行。

有鹫的山峰要么高峻、要么险陡,鹫峰山把这两样全部占全了。它的海拔有800多米,是本地的高山,山势嵯峨,危崖嶙峋,横躺竖卧的巨石随处可见,造化的偏爱,给有些大石头赋予了像形,马鞍石、猴石、龟石、兔石等等散布在谷底、山坡、路旁,让深沉地大山有了情趣。

舍身台是山之半巅突兀崛起的整体石崖,高可几十米,其切面如鬼斧劈下,崖直壁光,台顶有自然形成的石平台,台面有石刻,莲花、棋盘和“舍身台”三个大字。舍身台因其独特的山势和神奇的传说,史上很早就被僧人所用。台北不远的山脊有明长城蜿蜒而过,明代蓟鎮边将巡视边务多有到此,著名的蓟鎮总兵戚继光在隆庆四年曾登临舍身台,写下了他最擅长的七律诗二首。

台的东北角石峰下面有立面微凹浅石窝,舍身台至石窝有窄阶可通,下临悬空石壁,毫无遮拦,望去十分惊险,人传契丹文字刻在此处平石上。畏怯之际,李女士携相机爬过窄阶,屈身临崖拍照,真让人大为惊叹。

细看字迹,字的形体大约有五、六个,不篆不楷,笔画纤细,如古老岩画线条如此鸟纹是契丹文字吗?我实在看不出来。

舍身台下面山怀平阔处,有名的棲云寺坐落在这里。

棲云寺,一个很有诗意的名字,云想在这里住留而无心出岫,是言山之高,地之幽,云山雾罩是为仙境,天下名山僧占多,云深偏知处,仙境好修行,于是延续了古寺千年的历史。不看其它,只专注于寺院的三株古柏,怕是千多年了吧!然而久远的,哪会只有一个历史存证,棲云寺中还存有多块古碑,这固化的历史,刻在石头上的文字,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久远的信息。

我看到了十块碑,其中有三块是信士们捐地捐钱的功德碑,没有纪年。按照年代的顺序,最早的是辽代碑《大辽景州鹫峰山院长明灯之记》,从看到的一个半个模糊地字迹判断,这是辽道宗咸雍九年的碑,公元1073年。唐朝消亡后,一直到大明一统汉民族政权的建立,五百余年,鹫峰山一带几乎就是古代少数民族领土属地。其次是明朝弘治四年(公元1491年),清朝顺治十六年春(1659年),康熙五年孟夏(1666年),康熙四十五年五月(1706年),道光四年己巳月(1824年),光绪十七年七月(1891年),碑的名称大都写“重建”二字,或在遗址重建,或在殿堂亭阁破损的基础上重建。

两通碑的内容都提到棲云寺最早重建于唐天宝年间,公元742——756年之间,这是在当时重建时从遗存的残碑上发现的。顺治碑载,“至建寺于山之半巅,不知创自何代,考之遗碣,重建于唐唐天宝间,则知前乎此者洵有经始于远古者焉。”又载,“而至辽则废,明弘治中又修之,至崇祯己巳又广废,而至于倾圮无存,竟化为荆棘之墟,狐兔之穴也。”光绪碑也载,“寺建最古唐天宝间,已是重建。”

从碑文内容推测,唐朝天宝年间重修棲云寺以后,由于不同朝代领土属地的变更,棲云寺已经几次兴废,废弃时间最长的是金代、元代、到明朝的成化时期。明朝弘治碑记载,“鹫峰棲云寺去遵化县治三十五里,密迩长城下,为麋鹿之场,而人绝不到,成化乙酉(1465年)有僧田镇……筑庵以居。”由于长期的战乱,明朝建立后,为了劝化百姓,稳定社会,朝廷推崇佛教,这样在以前废弃的寺庙遗址上开始重建寺院,在如此的社会背景下,成化一年,一个叫田镇的僧人开始筹划重建棲云寺。需要强调的是,由于棲云寺位置处在明朝的边境地区,在成化、弘治年间的重建得到了当地驻军的大力支持。这在其他地方也有例证,比如成化五年,现迁西县上禅林寺建成开光典礼上,蓟鎮总兵东宁伯焦寿作为主宾出席典礼并捐款,而景忠山庙宇干脆就是明代蓟鎮总兵府驻军开发修建的。

清朝顺治丁酉年(公元1657年),又一次开始重新修建棲云寺,有清一代,寺院兴旺,并不断地扩大建筑规模。光绪十七年七月碑载,“寺南有晾经台,峰亦平正,州刺史陈序东观察,议建亭其上,更足为名山声色矣。”现在我们看到在棲云寺南偏西位置一个独峰顶新建了亭阁,这就是碑文所记位置。

以后,社会的变迁,经过一段短暂的废弃后,现在又有高僧、善士重建棲云寺,楼阁参差,错落有致,飞檐斗拱,勾心斗角,雕梁画栋,辉映其间,一个在建的寺庙建筑群逐渐倚山而起。世事沧桑,沧海桑田,正如清顺治十六年碑记说:“尝观古今天下事,有兴必有废,有废则必有兴,一皆存乎其人。”兴废在于人事。

崇山、古树、奇石、绝壁,构成鹫峰山的自然景观,绽蕾的花木,开放的野花,妆点了初春的季节,山坡上橡树居多,橡树的枝头刚刚萌出一点新绿,是粗野汉子的一点妩媚吧。

但是一座山光有自然景观是不够的,这样的山也许有多处,它是外表的美丽。鹫峰山的优势还在于它的人文历史景观。古寺、古树、传说、古碑、题诗、长城、摩崖,有形的无形的丰富了山的内涵,这是山的灵魂,让靓丽的更加丰满起来。名山是怎么炼成的?它是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景观完美结合的统一,两者是不能分割的。鹫峰山,一个以鹫和峰结合的险山,无愧于名山

同游者,女士六人,男士五人,时在四月十三日,农历三月初九。

作者:吴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