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遵化鹫峰山舍身台和戚继光的诗

 遵化文史 2020-08-18

戚帅是不是在此晾晒过马鞍已经无可考,明长城从鹫峰山脊经过确是实实在在的事情。有明一朝二百七十余年,蓟鎮总兵近百人,一定有许多的总兵边将到此巡视过防务,现存的棲云寺石碑就记载:“钦差镇守总戎都督李公,偕中贵王公巡边驻马其处。”时间是“峕弘治四年岁次辛亥四月上澣吉旦重立”。这位镇守总戎应该是当时的蓟鎮总兵李铭,此公镇守蓟鎮十三年,只比戚继光少三年,当时的边声非常好,只是随着历史的远去而寂寂无闻了。

佼佼者是戚继光,治军有方,丰功勋业,青史流芳,被后世赞誉为民族英雄、军事家。所以“戎马遗鞍”的传说首先想到的就是戚继光了。这是后世的人对古代正能量人物在思想感情上的倾向性造成的偏爱。戚继光巡视边备,登上舍身台,并赋七律诗二首是历史事实,而不是传说。

曾经发生在鹫峰山景区的历史真实,增加了景区的厚重和内涵,这不是临时突击能做出来的,这是景区值得荣耀和自豪的。虽然我们今天不能知道究竟哪一天戚帅登临的舍身台,然后写下了两首诗,但是大致的时间还是能够推测出来的。

《戚少保年谱耆编》记载,隆庆四年的四月,指的是农历,公元1570年5月,戚继光出关到口外二十多里,观察山形地势,感叹春光烂漫,赋诗二首,出关回来以后不久,就登的鹫峰山舍身台。

此时的戚继光正在大规模的整饬边备,维修边墙,创设空心敌台,补建城堡;也在努力地革除蓟鎮多年来形成的边务积弊,非常忙碌和辛苦,或许也不被人理解。毕竟他已经43岁了,古代四十多岁的年龄不比当今,而是逐渐进入老态。

登舍身台诗的第一首诗反映了一些戚继光当时的心境。

诗前有小序,小序有两种版本,稍有不同,但非常关键,影响到对诗的理解。

其一“台在边墙绝顶,鱼贯而进。日昃馁甚入山,买胡饼啖之,感而赋云。”这是戚帅的儿子戚祚国编书的版本。

其二“台在边墙绝顶,贯绳而进,日昃馁甚,咸买胡饼啖之,赋此。”这是志书的一种版本

“台在边墙绝顶”这是泛指,实地登临发现,边墙在舍身台北六十余米更高处。

我倾向于其二序,“鱼贯”很费解,“贯绳”对诗的内容理解有点睛之功。

“舍身台在靠近边墙的最高处,我们有时拽着绳索才登了上去,太阳偏西,肚子饿了,大家吃起了在山下买的胡饼,此情此景,感慨系之,赋诗二首。”

诗一:向来曾作舍身歌,今日登临(台)意若何?指点封疆余独感,萧疏鬓发为谁皤?剑分胡饼从人后,手掬流泉己自多。回首朱门歌舞地,尊前列鼎问调和。

这首诗第二句有不同版本,“今日登临意若何”又作“今日登台意若何”,个人倾向于“登台”更好。这首诗在书中,网络上分析的很多,虽然缺乏详细的解释,也有不同的见解,为了节省篇幅,不在分析。

诗二:断崖垂绠几凭虚,却笑山猿技不如。古戍春残初见雁,故园愁绝冷看鱼。百年俯仰谁巾帼,五尺涓埃畏(自)简书。沙碛传飧(餐)君莫叹,边臣应得戒衣袽。

诗二是《年谱耆编》版本,括号里的字是志书的版本,稍有不同,本人倾向于耆编版本。

第二首因为我在网络和书籍没有看到解释,试译于后,并非有学问,在于学习戚帅攻坚克难的精神,欢迎拍砖。

去鹫峰山舍身台遇到了几处断崖,我们几次拽着绳索凌空攀爬,当我们来到台上,回想惊险的场面,感觉敏捷的猿猴比我们的技巧都要差。

时令已过春天,边塞却刚刚看到北飞得大雁,思乡心切的将士们,盼望着鸿雁有家书寄达;故乡的亲人们冷眼看鱼,幻想着鱼腹里有征人的尺素寄回老家。

人生百年,只是俯仰之间,堂堂男儿怎能守在家中,虚度大好年华,当我还未成年,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娃娃,就已投身军旅离开老家,心里怕家中来信,让我生起牵挂。

在荒凉的边地露宿风餐,环境艰苦,请大家不要抱怨,守卫边境的将士们应该懂得,战事频繁,我们要时刻提高警惕,随时准备出发。

戚诗有的用典多,引用多,让后人读了费解。这首诗里就潜含着“鸿雁传书”“鱼寄尺素”的传说。巾帼这里指妇女,古时候妇女没有地位,不能外出做事,戚继光不是看不起妇女,他的意思是男子汉要建功立业,不能像妇女那样守在家里,为了避免女士们的误解,在解释中避开了本意。“五尺涓埃”指诗人自己当时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大孩子,很早参军是个小人物。“戒衣袽”引用了周易的第六十三卦阴爻六四,“濡有衣袽,终日戒。”意思是船漏要准备好破棉絮破衣服,随时准备堵塞漏洞。引用到诗里告诫将士们要时刻警戒,不能放松,随时准备反击敌人的入侵。

诗的前两句写以乐观的态度攀登险山;三、四句写北方春天来得晚,环境艰苦,将士们和家乡亲人互相思念,表达了诗人对戍边将士的理解同情;五、六句联系到作者自身,回顾了经历和从小立下的志向;七、八句回到现实,虽然戍边的条件差,也要时刻提高警惕,鼓舞士气,坚定保家卫国的信心。

戚继光的诗都有一种昂扬向上的气势,在困难面前不消极,不颓废,充溢着满满的正能量。他渴望建功立业,所以有极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他通人事,既注重和朝廷、上级搞好关系,又关心理解下属;晓畅军事,精于兵法;有文才,诗、文、书法都可称颂,多种因素成就了我们的戚大帅。

当戚继光登上舍身台的时候,早已立下的舍身许国志向和“舍身台”的地名相遇在一起,他一定会心潮激荡,生出不可名状的感慨。“一年三百六十日,都是橫戈马上行。”杀伐征战中,此时他已经四十三岁了,鬓边已经有了白发,萧疏鬓发为谁皤?感慨之余,吟咏下了这两首有名的七律诗。

天名鹫峰其山,而山因人的光临则更名,戚继光和舍身台,珍贵而独特的人文历史资源,鹫峰山景区,真的为你感到自豪。

特别感谢:鹫峰山张军经理,般若湖区域发展促进会冯山会长,东桃园村慈玉发书记,丰润比古岫李国军书记,迁西吴庆国老师,吕晓明夫妻,王亭贯,李树芳,陈淑香,莲红,海光,白果儿。

作者:吴  歌

编辑:王亭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