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吴歌,迁西文史学者,对迁西、遵化等地文史有较深研究 遵化铁厂涌泉寺无终洞位置示意图 无终洞在遵化市铁厂村附近山上,它是有着悠久人文历史的自然天成山洞。传说春秋时无终国最后一位国君避难在此修炼,而成其洞誉,以后历经各个朝代,一直流传到今,仍为有一定名气的道教之地。戚继光于万历三年春天游历此洞时,建议在此管理冶铁事务的工部虞衡司郎中唐文灿(字若素,号鉴江)将洞名改为无终洞,这以前据说叫湧泉洞。唐文灿在这一年的秋天刻石立《重修铁厂无终洞记》之碑,碑文中有比较详尽的记述。 戚继光镇蓟时多次到过无终洞,并非是游景揽胜为主,盖因当时遵化铁厂有明朝廷设置的冶炼铁的基地,这些铁大部分供应军队的军器生产,对蓟鎮戍防有不可忽略的作用,揽胜是为其次。 戚继光写无终洞诗有二首,收录于《止止堂集·横槊稿上》,诗的排序在《横槊稿·上》的最后部分。《赠无终洞道士》一首虽然排在怀友人唐鑑江诗之后,粗略推测应当写于该诗之前。如果说万历三年春天,是戚继光第一次游览无终洞,那么《赠无终洞道士》诗则写在这之后。 赠无终洞道士 七日山中已烂柯,岂期再为道士过。 年来鹤驭经多少?纵有无终奈尔何! “七日烂柯”是个神话传说故事,晋人王质进山打柴,在山洞中观看仙人对弈,专注入心而忘时,仙中七日,俗世百年,砍柴的斧柄都烂掉了。王质回村后,感于人间的变化,遂入山出家,终于得道成仙。 这首诗里,作者把无终洞道士假借为得道的晋人王质,通篇四句都是作者的询问和自答,隐去了道士的话语,但我们从诗意中却能体会到道人的隐约回答。 铁厂无终洞及古石碑 你去山中打柴,观看仙人下棋七天,人世间已经过了百年,砍柴的斧把都已朽烂。我却怎么也没想到,你也入山出家,在洞中修行修炼!近年来,道士们来来往往驾鹤仙山,纵使有个无终洞,也关不住你自由自在的尽兴游览! 简简单单的几句问答,我们可以想到诗人对道人无拘无束、仙人般生活的偶生羡慕之意。 我们知道,戚继光是一个以身许国,担负着国家边防大任的将军,戎马倥偬,难得闲暇。当他看到无终洞闲云野鹤一般的道士,偶生望峰息心之念是可以理解的,这正是人性的体现。人性是多元的,他的体现方式有两重性甚至多重性。当一个人整日的忙忙碌碌,难免生出歇息一下的心情;当一个人镇日空闲,也难免生出想有充实生活的想法。唐文灿在《重修铁厂无终洞记》中写道:戚公“偶一来游,不竟日踰宿辄去,视兹洞仅如云烟之涉目,盖其忧边思职,怀靡监而警起居者,诚难徇乎洞仙之迹。”以戚公的精神境界,就是偶有羡慕道仙的生活,也只是一闪的念头,他的职责所在,心里装着边防守卫,哪能循着道士的轨迹去生活呢,只是想想而已。 明代唐文灿《重修无终洞记》古石碑 在议论无终子舍弃君位隐居无终洞时,唐文灿说的更加实在,“今吾曹得摄文武之柄 ,徜循迹而仿之,奈失官以诖吏议何?”我们这些负有职责,掌管着一定文武权力的人,如果也放弃自己的职责,就会失去官职,还要受到处分,哪有隐居避世的机会呢。 唐文灿的两段话证明了,戚公的诗句只是写出了他暂时的一种心境。 记得一首无名诗写道:“将军铁马夜渡关,朝臣待漏五更寒,山寺日高僧未起,”诗句举出了三种生活状态,最后得出一个结论,“算来名利不如闲”。所以,积极入世的人和消极避世的人是两个天地。我们赞赏积极地生活态度,但世界的多样性是不能强求划一的,一个英雄的偶然息心之念也并非就是消极之态。 那么,赠给无终洞的道士们什么呢,一首绝句吗?不如说是赠给他们一种态度,一种生活多样性的态度。既是对道士这种生活态度的默认,也反衬自己职业生活的忙忙碌碌,恬淡闲适和繁庶奔忙,一种对比,又是特定场合下的一种和谐。 铁厂无终洞洞口 试想一下,山中古洞,红墙道观,威名赫赫的武将,散淡无为的道士,道院中平和的对话谈天,这不是一幅“道院谈天”图吗!高明的画手挥起你的大方之笔吧。 这无终洞有了戚继光的“赠道士诗”,倒是更增加了历史的含蕴呢。 编辑:王亭贯 丰润民间书法家徐振唐老师,欣然给本公众号题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