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孙永勤遵化毛山决战

 遵化文史 2020-08-18

作者:张子东

(此文,根据父亲张志礼,化名张志辉、张仁魁。根据岳父吴凤忠。两人生前讲述整理。)

照片上的他,叫孙永勤,河北省兴隆县孙杖子村人,对于我们大多数中国人来说,1935年5月24日,发生在河北遵化东北部,毛山的那场中国抗日民众,与日本法西斯强盗的血战,除了战斗发生地的人民和抗战史研究者外,能够详细叙述者少之又少。他领导的民众抗日,同杨靖宇,赵尚志等东北抗联,发生在同一时间,他在我们党的《八一宣言》中,与方志敏、吉鸿昌齐名。他!是电视剧《勇敢的心》主人翁的原型(我个人认为)。他在作家翟丽芳笔下,称頌其为:近代的"以慷慨悲歌为特征的,燕赵风骨的典型代表"。他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

背景图片的高山,就叫毛山,是头道毛山的正面照片图。当年的那场血与火的拼杀,就在这坐山上,中国的一群农民百姓,自发的组织起来,用镰刀斧头,用大刀长矛,同武装到牙齿的,具有较强军事技能,经过正规军事集训,拥有现代化武器装备的,日本法西斯对阵,他们用自己的生命,证明了中华民族的不可欺,不可战胜!证明了中国人民在外来侵略面前,勇往直前,敢于牺牲的民族精神!证明了侵略者必然滚出中国,人民必胜的伟大实践!希望我的短文,能够重温历史,警示教育我们的后人,不忘国耻,警钟长鸣!

这张图片,是毛山东北部照片,是小于沟村和秋花峪村方向,决战到最后,大部分救国军战士,是被追逼到这面山牺牲的。

这张照片,是本文的故事讲述人之一,吴凤忠,这是50年代,在玉田县委工作时的照片。中共党员,是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老党员。抗战时期是八路军区小队的队长,曾经亲眼目睹了"孙永勤毛山决战"的整个过程。孙永勤毛山决战前,有3次住在他们家中。是本文作者的岳父!

这张照片,是本文的重要讲述人,张志礼,化名(张志辉)张仁魁。是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老党员,是18岁就密秘加入共产党,跟随李运昌、包森等冀东党政领导,坚持抗战的党支部书记,是"孙永勤毛山决战"的见证人,这张照片是50年代,在遵化县文教系统工作时的照片。是本文作者的父亲!

这个老宅子,也是孙永勤毛山决战前夜,曾经住过的院子,也就在这个院里,成了当年,孙永勤抗日救国军的指挥部。照片上的亲哥仨,是本文作者的三个侄子。

这对小夫妻,都在教育系统教书育人,三侄媳妇温殿芹是遵化市,小有名气的作家,这里是她的婆家!

孙永勤毛山被围,没能及时突围,我们有很多的后人,评价他没有军事常识,其实,我分析孙永勤当时,是有他的,独到的道理的。

一:孙永勤帅军南下,有其历史背景,和当时环境的影响,当时的冀东地区,尚属国民党政府管辖,日本人和国民党签订了"何梅协定"后,冀东地区是非武装地带,是军事缓冲区,日本军队是不允许进入的,所以,孙永勤在极度困难的情况下,南下冀东是觉得,冀东地区是安全的。

二:挥师北上,是因为国民党政府反悔,不真正帮助孙永勤,孙部被骗。而重要的是,日本人,想以此为借口,向南进一步侵略,餐食我中华,此举被孙永勤及我冀东党组织看破,为了不给日本人以口实,随决定北撤。

三:孙永勤5月23日,也就是毛山决战前夜,东、北、两面已有日军围追堵截,而西南面三里店西梁至松棚营一带,尚未形成包围圈,遵化县城内和马兰峪的鬼子,正在调动集结,只有少量民团把守,只要孙永勤向西,或者向南出击,冲破民团把守,就能成功脱险,但孙永勤,一是抱着"中国人不打中国人"的信念,二是不给日本人向南入侵以口实,所以,他宁可冒险,也要同日本人决一死战,绝不殃及国人,这也是他的爱国主义,和他的民族英雄本色的,最具体的表现!所以,我在本篇文章里,特意说上几句,以为英雄正史!

这栋老房子,也是孙永勤当年住过的,虽然经过了岁月的洗礼,时代的变迁,房屋也从茅草房,变成了大瓦房,但院子和房子的模式没变,只是当年两侧老旧的厢房,只完好无损的保留了西边的厢房,现如今,西厢房的老式土炕,锅台灶火还都是老样子,东面的厢房则被拆除了一部分。

站在这个院落,望着这栋旧房,我们可以想见当年。。。。。硝烟战火下,冀东人民!抗日救国军勇士们!保家卫国。。。。。走向战场,杀向倭寇的悲壮场景!

知晓孙永勤的名字,最早是从父亲的口中,对他有了初步的了解,我是从父亲声泪俱下的讲述中,从父亲对孙永勤崇拜和敬重的表情里,受到的深深感染,孙永勤和他毛山决战的故事,从小就深深的印在了,我的记忆中。孙永勤是我们冀热辽地区的著名抗日英雄,起义时间与杨靖宇、赵尚志在东北组织抗联几乎相同,曾受到中共中央的高度评价,其名字在中共中央的《八一宣言》中,与大家熟悉的吉鸿昌、瞿秋白、方志敏并列。原八路军冀东军分区司令员李运昌将军,对孙永勤一直非常推崇,解放后曾经多次请党史和宣传部门调查、宣传他的英雄事迹。歌颂这样一位民族英雄,这对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把这种精神继承,并世世代代发扬光大,不忘国耻,警示后人,有着非常的意义。有鉴于此,今天能把他和他的五百将士,血战毛山为国捐躯的故事,写进文章里,也算对英烈们的一种悼念方式,通过文章,让我们众多的读者,了解过去,不忘历史,记住和怀念那些曾经浴血沙场,为了民族解放事业,而英勇牺牲的英烈们!

孙永勤出身于富裕农民家庭,本可以过着,三十亩地一头牛,孩子老婆热炕头的无忧生活,可日寇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让孙永勤坐不住了,他不甘于日寇对我大好河山的铁蹄践踏,不甘于过屈辱的亡国奴生活,他于1933年12月,联合16位要好的农民兄弟,夺取日伪枪支弹药,组建了抵抗日寇的农民队伍,他们转战热南敌占区,战斗在长城内外,在短短的两年时间里,作战200余次,歼灭日军数千人。他们的队伍,由最初组建的十几人,到后来发展壮大到五千余众的抗日武装。他所领导的抗日队伍,号称"天下第一军"。他们的起义,让日寇闻风丧胆,胆战心惊。

孙永勤的抗日行动,和他连续胜利的消息,在冀东大地,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冀东党组织和冀东人民,欢欣鼓舞,随即以不同的形式,支援和帮助孙永勤部队进行抗日。冀东的许多农民子弟,也纷纷加入到孙永勤的队伍,参加到抗日战争的滚滚洪流。中共冀东党组织,也多次派人与孙部取得联系,支援枪支弹药,医药和军需用品,并先后派去懂军事的党员骨干,支持和壮大孙永勤的武装斗争。

日军对孙部恨之入骨,曾多次调集兵力,围剿孙永勤部,但均为得逞。之后日伪又以封官许愿等形式,对孙永勤百般诱降,而孙永勤则把敌人的委任状,给撕的粉碎。在孙永勤的眼中,是日寇欺凌蹂躏中国人民的事实,他心里装的是一颗爱国主义的情结,再加上当时,我冀东党组织,对他思想上的引导,人力物力的帮助和支持,为了民族利益,为了中国人民不受欺负,他更加坚定了,抗击日寇的决心和信心。

1935年2月,孙永勤部队在承德南部山区,开展抗日活动,被日军多次疯狂围剿,作战极度频繁,部队枪弹奇缺,由于人员扩军,大部分民众军手中没有枪支,只有长矛、大刀、火铳,有的甚至用的镰刀和斧头,再加上粮食、衣服、药品短缺,伤病员增多,部队被日军围追堵截,得不到休整,境遇十分艰难。到在4月,遵化东北部山区闹匪患,从洪山口往下,到松棚营、小厂、毛山沟、吴家沟、三里店一带,匪患猖獗,"滚地龙"和"马拐子"两股悍匪,横行乡里,惊扰百姓,老百姓拖家带口,逃难到县城,肯请县政府为民除害,当时的国民党县长何孝怡,比较爱国,同情抗日,又忧于匪患,便差人秘密邀请孙永勤,来遵化协助剿匪,并答应给予孙永勤提供给养,枪支弹药,再加上当时我冀东党组织,派刘玉林和李子华等人,与孙永勤联系,经过接触和引导交谈,孙永勤决定接受共产党的主张和领导,把"天下第一军"的民众军称号,改为"抗日救国军",高举起了抗日救国的旗帜。当时的冀东地区,属于"非武装地带",尚不属于汉奸皇帝溥仪的伪满洲国,是国民党和日本人划定的缓冲区,孙永勤一则需要得到休整和补给,二则感觉来到遵化比较相对安全,三则他在热河作战时,腿部负伤急需治疗,多重因素叠加,随决定把部队开进冀东地区,并在沿途打下了孤山子、罗文峪、洪山口等日伪据点,活捉了日本关税总长佐藤及随从,并把他们作为人质,要日本人用武器弹药赎回佐藤。

孙永勤进关后,先是和两股土匪作战,后来又与前来围剿的日本人作战,先后转战迁西、迁安、遵化各地,即暴露了行踪,又消耗了大量的弹药,部队又没有得到休整,而国民党县长何孝怡,又在日本人和伪满人员的威逼下,弃职南逃,曾经答应的消除匪患后,供应的物资和军火成为泡影。接替何孝怡的国民党新任县长,叫关恩林,是个汉奸,在国民党政府的受意下,他暗中与日本人密谋,派民团和伪警合围孙永勤,他一方面差人,给孙永勤送去限量的小米和猪肉,意图稳住孙永勤,另一方面则协助日本人,调集兵力形成合围。而此时的救国军内部,由于给养问题,再加上疲劳作战,战士背井离乡,情绪低落,军心开始不稳,孙永勤又腿部负伤,走路需要人用椅子抬着,骑马都很困难,孙永勤本人,身体已严重透支,多重心情忧愤叠加,内忧外患凸显。此时,我冀东地区党组织,根据各方情报,判断形式于孙永勤部不利,便派人及时赶往孙部,指出孙部不宜在冀东逗留,应急早返回北部山区,坚持分散游击作战,而孙永勤自己,也已经意识到,不该离开山区,更不该对国民党政府心存幻想,在我冀东党组织的劝导下,孙永勤决定挥师北上,返回热河山区坚持斗争,并开始向毛山洪山口和罗文峪口一带靠近,意向兴隆转移。

据我父亲讲,1935年5月23日,抗日救国军从小于沟和陡岭子方向,转移至我们吴家沟村,一部分住在了三里店、小厂、毛山沟,孙永勤住在了我们村西,在我大伯张志跃家里设了军部,那年,父亲才十几岁的年纪,但早已记事,他清楚的记得,是在傍晚前后,我家来了个救国军的战士,是个大个子,他来号房子住,是迁西口音,说话带儿话韵,和我爷爷及大伯都很熟,是三屯营街里的人,挎着双枪,大伯喊他徐庆云,这个人后来毛山打散了,回了迁西那边,但当时都属于遵化管辖,爷爷和大伯那时常赶着毛驴去三屯营赶大集,也常遇到他,他后来当了八路军的大队长,跟着包森的十三团,也常来我家住,后来打仗死在了毛山西的高家峪。他在我们家号了房子住下,说张志跃我大伯家里缺人手,让我父亲去他家里帮忙,说是那里住个大官,我父亲就去了大伯家,据父亲后来回忆,当时那里的人很多,东院的老陈家也住满了人,乱糟糟的,父亲负责添柴烧水,帮大妈煮小米粥,孙永勤正有病,他住的院里、屋里都是人,人来人往的,大伯家里实际上,就成了孙永勤的指挥部。当时院里还绑着两个人,一个是日本人,另一个是翻译官。后来听说,那个被绑的翻译官,叫王善理,假装和孙永勤套近乎,假装的同情抗日,孙永勤心一软,就把他给放了,说中国人不杀中国人,但是,这个翻译官放走之后,就立即把孙永勤的情况,报告给了日本鬼子,向敌人提供了孙永勤的准确位置信息,当天,住遵化的保安队还来了人,到三里店西梁和孙永勤见的面,孙永勤是被人用椅子抬去的,保安队的人是来报信的,是谁派来的不知道,(不知是国民党还是共产党的人),总之就是告诉孙永勤,县城调来不少日本兵,要包围他们,让他们赶紧撤退。

孙永勤从三里店西梁回来,就派人着急开会,等人的时候,简单吃了饭,是喝的粥。刚黑天时,天上开始下起了雨,开会的也陆续到来,都是急匆匆一路风尘,进来一个,父亲就递上一碗白开水,听他们断断续续的说话,听了一些大概,大意是怎么撤退,有说往北,有说往西,有的说马上就走,有的说歇歇再走,意见不太统一,后来还是孙永勤决定的,他因为心疼部下,连日行军打仗太累,有的都累吐血了,所以定下来,第二天起早走。又考虑需要人打前站,就让住在小于沟的大队人马先走,回到岭后的口外去,是一个姓李的大队长,带领小于沟那队人马,连夜赶回去了兴隆。

那天夜里,因为当时下雨,救国军在村前的马山上,和村西南的山口子处,都没有设岗哨,只是在村西的庙门口,设了一个岗。父亲帮大妈收拾完碗筷,已经很晚了,就回了村东我奶奶家,我们家的老宅子,是前后三排房的院子,走的都是过门道,后排房建在了在后山上,是和后山小道通着的,可直通后梁。当时屋里和厢房,也都住满了救国军,前排的堂屋有两个战士站岗,屋外下着雨,他俩就靠着灶台睡着了。父亲悄悄绕过他们,他们都没有发现,他们实在是太累了,父亲回屋睡到半夜,就听见了枪炮声,街上很乱,父亲起来,就听见徐大个子和爷爷说话,要留饭钱,被我爷爷和奶奶给拒绝了,之后就听见他们开后门,顺着后山走了。

日本人是坐着汽车来的,都带着小钢炮,架着机关枪,他们挨家挨户的搜,在吴家沟抓住了十几个救国军,这些被抓住的战士,被日本鬼子给挖坑,活埋在了村西的河滩里,大批的日军则追着孙永勤上了毛山,枪声顺着毛山沟和北沟方向传来,枪炮声越打越急。

1935年5月24日,也是父亲终生难忘的一天,孙永勤的抗日救国军,被日本鬼子逼上了毛山,天一亮,日本人的飞机就来了,盘旋一圈后,就开始了扫射和轰炸,大炮也从遵化方向打到毛山上,毛山成了一片火海,日本人一批一批的往上增兵,东西南北四面,都被日本鬼子给围的铁桶一般,毛山四周杀声震天,保安队和民团助纣为虐,他们又在日本人的外围,进行了布防,一圈又一圈,围了好几层的敌人,救国军冲出来的,也很难活成,四周制高点的小山头,全都架着机枪,疯狂扫射,见人就打。东边迁西的马台子,遵化的小于沟、秋花峪、房家峪,南面的陡岭子、粳子峪,也都住满了日本鬼子。日本飞机还用上了汽油弹,俯冲着扫射,仗打的越来越猛,这期间,日本人的飞机,被我英勇的救国军战士,击落了一架,冒着黑烟落在了迁西撒河桥方向。

救国军几次组织突围,都没有成功,只有极少部分家住毛山附近,特别熟悉地形的,成功脱险。孙永勤、关元有、赵四川等主将,确突围未成,战斗到下午,救国军基本上弹尽粮绝,伤亡惨重。孙永勤等已退至主峰,据守一至三道毛山,战斗中,孙永勤多次劝导部下突围,他自己留下作掩护,打阻击,但救国军战士们,宁可和军长一起战死,也绝不后退。孙永勤见最后突围无望,就把日本鬼子佐藤及随从,亲手击毙,然后拿起机枪向鬼子扫射。战士们冲向敌阵,杀声震天。有个队长,腹部中弹牺牲了,牺牲时怒目圆睁,枪口还对照敌人。有个田海斌的排长,一人杀敌多人,在毛山东坡,一个战士, 枪法特准,一连击毙20多个鬼子,子弹打光之后,头撞山石英勇殉国。

据家住小于沟村的,我岳父吴凤忠讲,当时有个救国军战士,肚子炸破了,用手捂住肠子,躲在前梁的大栗子树后面,等日本鬼子靠近了,突然扑向敌人,用大刀砍死一个鬼子,自己倒在血泊中,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下午,枪炮声开始稀疏,孙永勤等主帅和主要领导人员,先后光荣捐躯,救国军还击的枪声逐渐稀落,日军在飞机的掩护下,开始搜山,幸存的救国军战士,三三俩俩躲在树丛,他们藏身悬崖下、石缝中、怪石深处,利用仅有的子弹、手榴弹、枪托、刺刀、石头,甚至于木棍,与搜山的日寇搏斗、拼杀,直至战死。光是下午搜山的过程,日本人就死伤近百人。

战斗结束后,日本人把被俘的救国军战士,用绳子串成一串押下山,当众射杀、活埋、刀砍,烈士的鲜血染红了河流,毛山一战,我救国军五百将士战死毛山。日本人则将200多具尸体,集中到毛山东的王家沟,在李永发院外,垛上干柴火化,当时,臭气熏天。

毛山决战,我上千勇士,拼杀倭寇,战死五百,他们为保卫中华,为民族的解放事业,献出了他们宝贵而年轻的生命,战后,当地群众自发上山,掩埋烈士们的遗体,孙永勤将军和他的参谋长,被日寇割去了头颅(传说:他俩的首级,被拿去承德示众,至今下落不明,人们含泪将他们俩的遗体,埋在了毛山的苍松下)。如今,孙永勤和他的五百将士,仍然长眠于毛山的苍松翠柏之中,他们中,虽然有许多人,没有留下他们的名字,但他们的事迹,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将流传千古!抗日英雄永垂不朽!

毛山决战,唤醒了中国人民,抗日的火种烧遍冀东,传遍全国。他们报效祖国,英勇无畏的精神,也深深感染了父亲幼小的心灵!从此,我父亲毅然决然的走上了革命道路,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阶段,光荣入党,并开始党的秘密工作,化名张志辉、张仁魁。18岁就成为党的支部书记。我岳父吴凤忠,也受孙永勤的影响,秘密入党,参加八路军区小队,加入到抗击日寇的战斗中。我们家在抗日战争的岁月里,成了抗日堡垒户,冀东军区司令员李运昌、十三团团长包森、苏林燕等冀东军区的党政领导,都住过我们家,我奶奶还因此落了个"八奶奶"的美称!领导们来时,都客气的称呼奶奶为"八奶奶"。

毛山决战中打散的许多人,后来大都参加了八路军,向廖金柱、刘存祥、徐庆云、张福义、年唤兴等,他们共同在李运昌将军领导

下,在冀东地区党组织的领导下,同包森将军领导的,八路军冀东军区十三团,陈群将军领导的十二团一起,团结抗战,同仇敌忾、浴血奋战!直至牺牲和抗日战争胜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