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白振东:突破框框,励精图治,成绩斐然的遵化一中名校长

 遵化文史 2020-08-18

作者:王亭贯

书画名家张振华欣然为《遵化名师》题字

《遵化名师》计划编入100位左右遵化名优教师的事迹,以使这些名师的教育经验、教学方法等不至于湮没而为他人所借鉴。本书的编写,填补了遵化历史上没有专门介绍教师事迹的书籍的空白,得到了众多学校和教师的支持。欢迎社会各界继续关注本书的编辑工作,欢迎有识之士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有意入编或者担任副主编、编委者,请联系微信或电话:15802225916

【65】拟将收录:白振东,突破框框,励精图治,成绩斐然的遵化一中名校长

白振东(1946.11-),男,汉族,河北遵化岳各庄乡岳各庄村人(今新店子镇岳各庄村),1984年唐山教育学院毕业,大专学历。中共党员,遵化市市委委员、遵化市人大代表,唐山市人大代表。中学高级教师。曾在岳各庄小学、沙石峪中学、遵化县教师进修学校、新店子中学和遵化一中工作。任语文教师、副校长、校长,二线及退休后,先后在民办遵化天元学校和玉田银河学校任校长。曾兼河北省文联杂文协会理事等。白振东自1968年从教以来,凭着对教育事业执着信念,把每项工作都干得有声有色,敬业爱岗屡获嘉奖。他主动向现实挑战,不断进取、突破框框,用智慧、勤奋和责任心构筑起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成绩突出的教学和校长生涯。

采访白振东校长,采访者:王亭贯,时间2019年7月

1、白振东经历

白振东从教40年来的经历如下:

1946年11月出生于河北遵化岳各庄乡岳各庄村;

1954-1958年在岳各庄小学读书;

1958-1960年在尖山屯完小读书;

1960-1963年在遵化二中读初中;

1963-1966年在遵化一中读高中;

1966-1968年在遵化一中参加文革运动;

1968-1975年在岳各庄小学任教小学语文;

1975-1981年在沙石峪中学任教初中语文;

1981-1984年在遵化县教师进修学校;

1984-1990年在新店子中学任语文老师、副校长、校长,其中在1983年9月入党,1984年唐山教育学院毕业;

1990-1993在遵化一中任副校长,主抓政教处和师生思想政治工作;

1993-2002任遵化一中校长、副书记。学校体制是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2002-2008年在遵化天元学校任校长;

2008-2012年在玉田银河学校任校长。

在遵化一中参加东方红公社时的白振东,三排左一,1968年2月

2、在沙石峪中学任教以严格著称

白振东在沙石峪中学任教语文,以教学严谨著称。当时正处在文化大革命及其结束初期,相当多的人还不重视学生的教育,在那个环境下,他就给他班上的所有学生教授学习知识的重要性,讲名人事迹激励学生上进努力学习。班中的学生有顽皮的,就在放学还留下来教育,直到认识上学的重要性为止。据当时沙石峪中学的一位老师讲,白振东有一天晚上都10:00了还在教育学生,为了让学生认清学习重要性,严格要求。他还利用晚上或周日时间挨家逐户地做群众工作,讲掌握文化知识对孩子日后发展的好处。在他苦口婆心的说服下,更多的群众把孩子送到学校了,学生知道努力的也逐渐多起来了。

在教语文课的同时,白老师还主动兼任沙石峪少年武术队的教练。他自己有较好的武术基础,每次武术队有训练活动,他都能作出极为标准的示范动作,这也使他赢得了全体队员的敬重。严格要求武术队,将少年武术队带的虎虎生威。1976年4月,时任国家体委主任的庄则栋来遵化,视察了沙石峪的少年武术队,看到遵化的体育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庄则栋非常高兴。后来根据他的提议,国家体委拨款兴建了遵化体育场。

沙石峪少年武术队,后排左一白振东,左二张贵顺,左三则栋,左四王国藩,引自:遵化老故事

白振东(左一在沙石峪

3、在教学上方法新颖成绩优秀

白振东的语文课追求教学方法的新颖灵活,喜欢和学生互动,他讲课文,也不是按部就班。在新店子中学任教时,有一次给初三班上开学的第一课。上课铃声一响,学生们看到一位头梳的特整齐,衣服穿得特立整,腋下夹着一课本,小皮鞋擦的锃亮,精神饱满的,40岁左右的老师走了过来。只见白老师环视了一下教室,并不说话,先朗诵了一首毛主席诗词《沁园春雪》。原来乱哄哄的教室里立即被这声音洪亮、抑扬顿挫、饱含情感的诗词所掩盖,使所有学生都惊呆了,原来还在走动、唠嗑、睡觉的学生都不约而同地,大瞪着双眼看着进来的老师。随着朗诵诗词的进行,所有学生都好像亲临深入了那种意境......。随着这首诗词,他把教室里所有的学生都拉进了新学期的语文课教学之中。白老师打破了原来老师按部就班的教课,用他的诗词、深情、投入,不知不觉就融入了这个班级。睿智的讲课,魅力的课堂,互动的教学都吸引着班上所有的学生,再后来就是,班上语文课学生兴趣浓厚的越来越多,喜欢上语文课的越来越多,班级成绩遥遥领先......。白老师还喜欢和班上学生经常谈心,激励先进学生,鼓励后进学生,还去许多同学家里家访,扫除学生的一切不稳定因素。就这样,白老师和班级学生有了深深的感情,中间有一段时间他外出进修培训,学生们都依依不舍,眼泪汪汪的,后培训回来,这个班级的语文课堂上又想起了白老师的声音,直到把这届教到毕业,出了很多优秀毕业生。

在沙石峪中学、新店子中学的优异教学成绩,白振东在新店子中学被提为副校长、校长。1990年又被提拔为遵化一中副校长,1993年为遵化一中校长。

4、提出严格的治学目标和治校思想

在学校管理方面,自1993年4月任遵化一中校长后,励精图治,廉洁自律,公正严明,严谨治学,敬业爱岗、勤奋务实。上任后提出并实施“从严从实治校,建一流校风,创一流成绩”的治学目标和“向科学管理要质量”的治校思想,构建了一整套科学的学校管理体系,积极推进体制改革,率先引人竞争机制和奖励机制,运用“不问年大小,不管学历高低,成绩面前人人平等,以成绩论英雄”、“多劳多酬,高效多酬”的机制并付诸实施400分竞赛,极大地调动了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积极性,创造了一中一流的校风和学风,大面积提高了教学质量,数创一中历史之辉煌,开创了一中独具特色的办学之路,提供了一个办好新时期普通高中的成功典范。

5、注重德育教育和素质教育

白振东品德非常高尚,非常有孝心。据遵化一中老教师田志宝讲,在沙石峪中学教学时,他家里有爷爷、奶奶、妈妈需要照料,还有个单身叔叔也需要照料,再加上是三个孩子,连夫妻二人加在一起,一家九口人。都要靠白振东一个人上班,妻子在家种地、收秋、做饭、洗衣等,但是夫妻二人不怨天尤人,把家里四个老人照料的细细致致,周周到到的。直到前几年才送走家里那位叔叔,在这之前,一直一家住一起,这份孝心,知道的人都啧啧称赞。

白振东不光身体力行,还在教育教学上注重品德,在学校管理上,他同样重视德育培养。为了营造一方理想的育人环境,为了全面落实教育方针,他始终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学校,一般都在大学才有党校,中学生党校没有先例。他改革了传统的说教式的政治工作,创办了当时全国仅有两所的“中学生业余党校”,在进行“三观”、“三爱”教育的同时,建立了工厂、农村、军队等6个“校外德育基地”,得到了健康的发展,“党校”的经验在全省推广,并于1997年在中组部和国家教委联合召开的“中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作了典型发言。此外,始终坚持劳动教育,每个学生每年劳动一周,并正规设置文体课,既注意了全面发展,又发展学生个性,在素质教育方面收到了实效。

6、培养了大批有能力的教师队伍

白振东在遵化一中,特别注重教师队伍的培养。在教师培养上注重以老带新,将老教师的教学经验和知识水平充分地发挥出来。在他当校长时候,就拥有着或是培养了马德衡、胡庚有、赵志成、齐晓军、王维民、钟志兴、张茂森、于秉义等一大批河北省特级教师。这些教师都发挥了他们的特长,教出了大批的优秀毕业生。同时,白振东非常重视年轻教师的培养力度,让包括那些特级教师在内的大批优秀老教师带青年教师,而且非常信任青年教师,给他们足够的信任,让他们轻装上阵,以所教的学生成绩论英雄,给年轻教师压担子,挑重担。1993-1996年,一大批的青年教师随即脱颖而出,如:李金兰、梁库、赵金波、晁振华、王玉明、王宝军、陈立明、王秀华、闫素丽等等,他们在各个学科都取得了突破的成绩。这些教师传承了化学、语文等遵化一中的传统优势学科成绩,还弥补了和提高了数学、物理等原来弱科成绩。这些教师都成了遵化一中辉煌业绩的奋斗者和见证人。

7、始终坚持以教学为中心

在千头万绪的学校工作中,白校长始终坚持“一个中心”,即以教学为中心,强化教学常规管理,加大教法和学法的改革力度。他提出了“从严从实治校,建一流校风,创一流成绩”的治学目标。在学生生活管理方面,经过了以管为主,管建并重、以建为主、自我管理式的辐射教育,扎扎实实引导学生向着为党、国家和人民而努力学习的学校管理思路。其高考成绩屡居唐山市第一:从1993年上任完成一个教学周期后,即至1996年,首开记录,高考成绩在唐山地区一举多关注,之后几年不败。1996年,在唐山地区一举夺冠,1997年破400大关,1998年破500大关,3年三大步,一路领先,保持不败。1999年,又以高考录取616名的成绩高居第一,首破600大关,刷新了唐山市高考的历史记录,居河北同级同类学校前茅,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品学兼优的高素质人才。独具特色的德育工作和优异的教学成绩,为遵化一中赢得了广泛的声誉,积极实施素质教育,以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为己任,遵化一中连续16年8次荣获河北省“文明单位”称号。省、市电视台录制、播放了电视专题片。白振东1996-2000年连续获遵化市“劳动模范”、遵化市“优秀教育干部”称号。1997、1999年均被唐山市人民政府记二等功,1999年获唐山市“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等20多种称号和荣誉。所撰《如何办好基础高中》一文获河北省普通高中教育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年会优秀论文三等奖。

8、把遵化一中的学风和校风创造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该校由于管理工作已深入到学校工作的各个领域,效果显著,多次得到上级的肯定和嘉奖,不仅在唐山市,还在河北省内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不断接待市内外、省内外教育局和兄弟学校前来参观访间。据一个学期不完全统计,来访者就有50多个单位。由于管理工作对教学起到了强大的规范和推动作用,营造了一个具备一流校风和学风的大环境、大气候。学校教学楼秩序井然,宿舍楼整洁优美,老师学生勤奋治学,文明礼貌,使得教育教学成绩长盛不衰、享誉四方。不仅吸引了大批慕名而来的参观取经者,而且还有北京、天津、唐山、承徳、兴隆,甚至广州的学生来该校就读。当时衡水中学也多次到遵化一中考察和学习,为遵化一中的学风和校风惊叹不已。

白振东在2002年卸任遵化一中校长,为了发挥余热,又分别在遵化市天元学校和玉田县银河学校,两所私立学校进行管理工作,均取得优异的成绩。2001年他被遵化市委组织部聘为“遵化市专家智囊团成员”;2017年获得遵化市第一中学教育发展促进会授予的“特殊贡献奖”。

白振东,他团结遵化一中师生,两袖清风,不断进取;他主动向现实挑战,用智慧和勤奋,取得了遵化一中历史上最大的辉煌。他真不愧是突破框框,励精图治,成绩斐然的遵化一中名校长。





附:遵化市第一中学

遵化市第一中学是河北省重点中学,建立在有丰厚文化底蕴的沃土之上。“遵化”一词的含义是:遵循孔孟之道,教化黎民百姓。作为学堂一部分的“燕山书院”,可以追溯到1000多年前五代时期享有盛誉的窦氏义塾。义塾系五代时窦禹钧所建,《三字经》中对义塾主人窦禹钧教子有方,有详细记载。


遵化老一中校门口

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遵化城内仿窦氏义塾建有义塾一所。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进士出身的遵化知州李萌春,深悉国朝人才的重大意义,在遵化城内东街旧察院内(即今东街供销社商场址)建讲堂正厅、仪门、厢房等,始创燕山书院,这个燕山书院是为培养本州的科举人才而设。“四面山光含秀气,十郎家教有遗风。”这是道光年间当时的知州为遵化燕山书院题写的一幅对联。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废科举,兴学堂,将遵化试院及燕山书院改建为遵化州官立中学堂,是我国清末首批公立学堂之一。民国六年(1917年)改为省立第五中学。

1935年以后,日伪统治时期,该校改为县中。1945年底,县城解放后,冀东行署在原省中校址建冀东区第七中学,1946年9月,因国民党政府军进占县城,冀东区第七中学撤出城外,辗转于芦各赛、刘备寨等地,坚持游击教学。1948年,冀东七中与冀东第一中学合并为冀东区第一中学。1949年,冀东一中迁回城内,改为河北省立遵化中学。1953年,改为河北省遵化初级中学,1956年春改为河北省遵化县第一初级中学。当年9月份开始招收高中班后,改为河北省遵化县第一中学。

遵化老一中毓秀亭

“文化大革命”,于1969年一中改为县“五七”学校。1975年又将“五七学校提格为遵化县“五七”大学,原中学班改为“五七”大学附属中学。1977年撤销“五七”大学,恢复化县第一中学1992年随着遵化撤县建市,名称随即为化市第一中学至今

附:参考文献

1、任奎宇主编,当代中国人才库,2000年;

2、江涛等主编,中国专家大辞典,2001年;

3、缪力,王琦主编,中国当代改革者,第3部,第2集,2000年;

4、中共河北省遵化市委组织部编,中国共产党河北省遵化市组织史资料,第4卷,1998.3-2003.4,2004年;

5、《共和国改革开放大纪实》编委会编,共和国改革开放大纪实:教育卷,2000年;

6、《遵化文史》公众号中《遵化发现窦燕山故居之佐证》。

感谢:新店子中学刁艳生老师、北京市潞河中学李金兰老师等提供的帮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