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遵化境内发现古墓葬,展现辉煌的历史文化

 遵化文史 2020-08-18

遵化境内已发现古墓葬23处。埋葬年代从汉代至清代。所葬人物有王侯、将相、太监、翰林院高官以及一般贵族官僚和平民。

一、 十八里古墓群

位于堡子店镇十八里村西北约800米处。2003年11月,该村村民在墓地东侧取土时发现。墓址现有一大型土墩,村民相传为峰火台,又称烟墩。经考证,确认此处为座汉墓,距今约2000年。大型土墩实为汉墓坟丘。封土(即土墩)东西19米,南北12米,高4米左右,是一个近似椭圆的形体。汉墓坐西朝东,为砖室墓,有头道券门、二道券门、前室、南耳室、北耳室、中室和后室,棺床在中室。该墓已被盗掘,未发现尸骸、棺木以及墓志等文字资料。墓壁有大量黑色痕迹,疑曾被盗贼纵火焚烧。从散落墓室的少许随葬物(陶狗、陶楼、陶罐等)分析,为典型的汉代墓室。

二、教厂古墓群

位于遵化镇教厂村北偏西200米处。墓址东西140米,南北300米,面积42000平方米。四周皆为农田。因1958年后几次平填坟丘,加之上世纪80年代本村所建砖厂取土,造成大部古墓被毁。现场采集多具完整的人体骨架和尸骸。1979 年平整土地时,出土了汉代五铢、货泉、半两和明清各代的古铜币63枚。1986年至1987年4月,又陆续出土了墓砖、铜镜(3块)和散碎的金银首饰。根据暴露遗物分析,此地属汉至清各代的古墓群。

三、鞑靼坟

位于苏家洼镇瓦子庄村西南一座小山顶上。俗称“鞑子坟”。据传,宋代蒙古族南侵,与宋军大战于此,结果蒙族一王爷战死葬于此。因古代称北方游牧民族为鞑靼,故称此坟为鞑靼坟。墓地占地900平方米,封土高约5米。《遵化州志》将此记载为辽太子墓。

四、冯各庄古墓

位于新店子镇冯各庄村东南100米处。原墓地呈长方形,东西长150米,南北宽100米,面积15000平方米。该古墓1970年发现。当时对遵化震动颇大,各种传言四起。1986年3月18日,县文物管理所同志与冯各庄大队党支部书记张保贺调查得知: 1970年上级号召平填坟茔,此地有坟墓7座,社员很容易地挖了周围6座,出土了几具尸骨、衣物、金银首饰23件。当挖中间主墓时,破土后暴露了一个1米厚、2米宽、3米长南北方向用石灰、石渣筑成的石盒。用镐刨无济于事,便用炸药炸开。清理后见里面有柏木棺。开棺后见一尸体用黑药水浸泡着,气味难闻。将尸体取出后发现是一女性, 身着铠甲,完好如初。淘干药水棺内铺有唐、宋、元、明四个朝代铜币,后毁尸埋掉。根据古币推断墓主系清朝以前所葬无疑。今墓地已毁殆尽,变为农田。据传墓主人是明代一女将军,董姓,家居崔家庄乡东双城子村。

五、阎家沟古墓

位于苏家洼镇阎家沟村。1991年3月13日上午,该村村民李福在自家房基内挖井时,距地表3.8米处见有方砖,启开发现古墓一座。李福之父李广仁当即报告村委会,村委会上报县、镇两府。有关人员赶赴现场。次日文管所对该墓进行勘察。发现墓室为砖券拱室,南北方向,通长7.86米,宽3.36米,高2.46米。有两道券门,前门有一对高1.87米,宽90厘米,厚14厘米的石门,门用一块长方形条石顶死;二门有券无门,门前摆着一个长1.6米,通高93厘米,宽87厘米的石雕供桌,桌上放着两个汉白玉透雕石花,雕工细腻,线条清晰,图案精美,堪称艺术精品。墓室中间摆放一个木棺,该墓已被盗掘,木棺被破坏,物件摆放紊乱。棺左右及后面墙壁内均有小龛,龛内均放有一个陶罐,并有陶瓦,上刻墓主人姓名,生前职业,建墓时间、方位及开销。字为楷书,清楚工整。从陶瓦上文字得知,墓主人姓王名法兴,系明代正统年间一太监。此墓距今有540余年。

六、北峪明陵

位于西三里乡北峪村北偏东100米处山丘上。陵墓埋葬明代户部尚书张守直和其子昭勇将军张德裕以及张守直的其他直系亲属。陵寝呈方形,南北长270米,东西宽150米,总面积40500平方米。陵南1000米处有一自然村杨树马沟,那里建有神道。原神道两旁有石狮子、石人、石马、石猴、石羊等,陵寝建筑气势恢宏、雄伟壮观。该陵在“文化大革命”中被彻底挖毁,仅存墓址,其文物散落殆尽。1985年冬村民浇栗树时在一米多深处发现一尊较大石像生,系明代文官塑像。在塑像北50米处,1978年发现砖砌墓穴-一座,面积十多平方米,内有木棺和尸骨。1986年8月,又在村民家发现石狮子一个,村里还发现扇大石门。

七、北峪清代古墓

俗称王爷陵,位于西三里乡北峪村西北375米处。陵址呈长方形,南北长180米,东西宽60米,总面积10800平方米,为清康熙皇帝第十五子允禑之陵墓。该陵东189米处,还有一小陵,埋葬着允禑的后代。允禑,称多罗愉恪郡王,为雍正帝弟,时为守护清东陵的王爷。其陵于雍正八年二月二十四日始建。原陵寝建筑宏伟,占地30多亩,有高大的围墙,陵外还建有碑楼、石桥、山门、香殿、配房、宝顶,西南坐北有朱红大门两扇,并设有守陵人员。1949年冬,因一牧羊人在陵内烧火取暖,不慎失火,致该陵焚毁。所剩砖石被当地群众挖取建房,现遗迹无存,变为耕地,只存残碑一块。

八、西梁子河清代古墓

位于东新庄镇西梁子河村西偏北120米处,为清代光绪年间本村秦翰林之墓。秦翰林,名叫秦澍春,号雨亭,生于清道光二十四年(公元1844年)三月十四日。幼年丧父,承母亲张氏教诲,刻苦读书。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15岁时,科试为秀才之冠。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18岁时,考拔贡痒生选。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21岁时,中进士,会试保和殿,殿试二甲,钦点翰林院庶吉士。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33岁时,授翰林院编修。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36岁时,出任广西学政。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39岁时,被授子输林院侍读学士。光绪十年(公元1885年)42岁时,任甘肃学政(编修)。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45岁时,被授予翰林院侍讲学士。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年)48岁时,出任山东学政(右庶子)。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五月初六日,50岁的秦澍春病逝于山东兖州府,归葬故里西梁子河村。其墓因数次变故,已无坟丘。1987年8月该村村民挖土时挖出棺木,始被发现。该墓呈120米的正方形,四周皆为平地,种植水稻,古墓已无封土。墓中出土了一些教碎首饰,一块残碑和墓志铭。其后代秦贺藻向文物部门捐献了两道圣旨,其内容为皇帝赐予的诰命,现存遵化市文物管理所。

九、清东陵(设专编,从略)

遵化历史悠久,素有畿东第一城之称,具有丰厚的文化资源,被联合国地名专家组命名为“千年古县”,这些古墓葬展现了遵化辉煌的历史文化。

来源:遵化市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