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案例精析与比较 02 | 建筑设计的历史参照——从OMA的退台到快题的退台(层叠体块的艺术)

 Duni设计学院 2020-08-18

Attention

       亲爱的童鞋们,几凡教育小课堂又开课了,这次将给大家带来“建筑设计的历史参照——案例精析与比较”系列,将通过对案例的比较分析,位童鞋们解析正确分析案例的方法,深入每一个建筑背后的设计思想。

       没错,新的系列开始了,今日给大家带来系列第二篇,也请继续关注后续文章。

       相关阅读:

       案例精析与比较-01 | 建筑设计的历史参照——从新德扬博物馆看宁波博物馆

 我是正文

 从OMA的退台到快题的退台(层叠体块的艺术)

    前言    

OMA事务所为加拿大魁北克国家美术馆(MNBAQ)设计的大型扩建工程。新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以三个相互交叠的盒子结构组成,位于魁北克市中心与战场公园的结合点,扩建建筑将在地下与现有的三座建筑连接,其目标是将建筑与周围公园和新的道路整合在一起。

本文将从场地分析、设计策略、功能与形体的结合、建筑空间与平面、方案比较、快题案例等六个方面解析OMA的魁北克国家美术馆新馆设计。

   第一部分 场地分析   

1. 基地外部环境分析 

基地位于allée大街上(城市的一个主要林荫道)。基地的东南面为国家战场公园,更远处为星湖。

2. 基地内部环境分析 

基地原为一座老教堂及其附属建筑(已拆除),教堂作为场地中最重要最直接的限制条件。如何处理新美术馆与老教堂之间的关系,如何应对公园景观是该美术馆设计中最为关键的问题。

   第二部分 设计策略   

1.  城市层面 

OMA的设计将三个展览馆体量顺应公园的地形进行逐级退台式堆叠。城市的活动在其下面延伸,产生了城市和公园的新的接口空间。

2.  建筑层面 

新美术馆利用退台的形式,回应老教堂和公园景观。露台作为室外活动场地,同时也作为室外展场使用。对应老教堂的退台不仅仅只是为了观看老教堂,同时也是对老教堂的尊重,在新美术馆与老教堂之间留出一定的空间,新建筑不该压迫老建筑,考虑一种和谐的过渡关系。值得注意的是,退台的形式并不是那么好用,用的不好容易显得丑呆,那怎样的退台才能算是不丑不呆呢?首先要注意退台的方向性,不是单一方向的退台,这样体块叠加的感觉更强烈。其次,还要有架空的手法,架空会让建筑变得轻盈,就不会显得笨重,同时也增加了空间的丰富性。

沿街界面的处理上,新美术馆选择采用对比的手法,突出老教堂立面的艺术效果。新美术馆简洁的大玻璃面与老教堂带有细致装饰的墙面,形成强烈的虚实对比。让人能够一眼看出新老建筑之间的界线。大玻璃面同时也是建筑内部空间反映,透过玻璃可以很好的展示城市大厅内的公共活动。

OMA为什么没有采取与老教堂风格保持协调的策略呢?

原因有以下两点:

1.新美术馆位于城市转角处,如果设计为封闭的实体,必然没有通透的虚体带给人以友好感觉,换言之,可以吸引大量的城市人流。

2.老教堂的立面尺度较小,装饰细致,不太符合大型美术馆的性质。

但这并不是说OMA在设计时没有考虑过与老教堂的协调关系,可以看出新美术馆一层的层高与老教堂的檐口高度保持一致,新美术馆立面是三层的釉面,使用了三层不同的玻璃板,第一层是印花玻璃,第三层是熔融玻璃,中间一层是常规玻璃,形成了这种深度和层次感。这也形成了一种虚无缥缈的效果。这种印花玻璃能够捕捉不同的光线,从玻璃像冰和金属的清脆的状态到和教堂的铜皮屋顶呼应相得益彰的典型的绿色玻璃形象。

   第三部分 功能与形体   

OMA的设计从来不会只为了追求酷炫的造型而舍弃掉功能的合理性。形体和功能是同步推进的,考虑形体的时候已经结合了功能(包括人流流线,功能面积大小等)。

先把功能分块,然后进行合理的组合,很高效的解决了功能分区的问题,不同大小的体块来自于不同的功能块面积。体现出设计的逻辑性。

一层布置城市大厅和临时性展览,城市大厅作为城市的公共活动空间,也是公共活动的展示空间,吸引人流。临时性展览与地下一层的展品库房联系紧密,便于展品的更换。二层为永久性展览,三层为设计画廊和因纽特艺术画廊。通过一个弧形空间楼梯和一个悬挑楼梯联系各个展览空间。

   第四部分 建筑空间与平面   

新美术馆除了丰富的室外空间,还有更加丰富的室内空间。入口处的二层通高空间,完美的展示了老教堂的山墙面以及新老之间的交接关系。三层通高的空间中置入一部弧形楼梯,既作为主要交通的展示,又增加了参观者之间的视线交流,形成有趣的互动空间。主要通过三部空间楼梯进行流线组织,形成环形的展览流线。

▲二层平面

▲三层平面

▲屋顶平面

   第五部分 方案比较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与BIG方案的方案进行比较。

虽然也是简洁有力的形体,但是在老教堂旁边显得过于张扬,造型有点突兀。


概念也很直接,功能分区确定两个体块,朝向公园湖面的一侧压低,沿城市道路的一侧抬升,自然的形成入口的灰空间和视线朝向的引导性,这些是对城市的回应。

在对老教堂的回应上,BIG希望通过新美术馆增加对老教堂的观赏角度,形成一种趣味性的视角效果。

相较之下还是OMA的方案更胜一筹。

   第六部分 快题案例   

1. 退台(层叠的体块)形成丰富的室外空间及灵活造型

首先朝向湖面确定基本的退台形式,然后运用减法,形成左右错叠的退台,并通过室外楼梯连接,形成连贯而富有变化的外部空间。与OMA一样,各层退台的体块对应各自的功能。讲到这里,大家有没有发现,当退台作为一种主要造型手段时,其实是一层层体块的组合。退台的方向性更为明确,可以让阅卷老师一眼看到你对考点做出的回应。

首先将功能整合为3个部分分别对应3个体块,顺应地形形成退台。然后2层体块往外滑动,形成错动的退台形式。

首先将功能整合成3个体块,朝向河面形成退台,体块之间的左右滑动,与圆筒之间形成多变的穿插关系,达到塑造丰富空间及灵活造型的目的。

通过以上案例可以看到:把功能整合成一个个体块,再进行形体的操作,是形体生成的一种逻辑。

2. 对老建筑风貌的回应

新建筑不一定非要采取与老建筑风貌协调一致的处理手法,也可以通过对比的手法形成古今对话,这种手法在快题中同样可以取得高分。比如殷悦学姐2014年的复试(90),立面虚实的对比,大尺度坡顶与小尺度坡顶的对比以及坡屋顶与平屋顶的对比等,使得新老建筑形成丰富多变的整体。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