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打扰它,是我们的温柔|场地中树木保护的建筑设计策略

 Duni设计学院 2020-08-18


「几凡设计教育」

设计丨手绘丨游学丨考研丨留学丨出版

  

相关阅读:

入了个口 | 难道画个门就好了?

楼了个梯 正确的楼梯你画对过几次?楼梯的样式你又用过几个?

坡了个道 | 除了无障碍坡道,你还知道坡道是个设计手法吗

庭了个院 | 不来点院子,建筑还有味道吗?

又到了干货讲解时间啦

这次讲是的你在设计中遇到的那些树

总会有那些先占领地盘的树

要跟你过不去哒

那么

大师们是如何对待这些树的呢?

接下来瞅瞅

设计大师们在设计这些房屋时,

一定是听到了树木霸道的叫嚣:

“是我先占领这块地盘的!”

于是,

他们没有使用粗暴的伐木工具,

转而寻求与树木共存的奇思与美感


前言
与树共舞

建筑地块中原有的树,可以是建筑设计实现的障碍,也可以是设计想法发源的契机。不仅因为树的生态效用和其在视觉上引发的预约感受,同时树有三维体积,与建筑的对话可以是对等的、多样的,将树保留,根据树生成建筑形式,可以激发建筑创作的新境界,可以突出周边的环境特征,更可以体现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共融。

建筑与树的关系

密林环境中的三种处理手法:穿插、散落和镶嵌

1
穿插

面对树木繁多的地段、破碎的地块环境,有的建筑师仍然愿意保持建筑自身的连贯,选择让建筑整体灵活自由,避开树干,游走于其中的间隙,用随机的空间形态组织有逻辑的建筑功能。

案例1:甘地亚儿童大学(Paredes Pedrosa Arquitectos)

甘地亚儿童大学是由甘地亚政府的一个试验性提议。期望把这个位于自然中,游泳专门教室和讲习班的幼儿园打造成为一个非传统的,能够更多激发儿童创造力及给儿童带来快乐的儿童大学。儿童大学的布局充分尊重了场地中的6颗白桑。围绕他们安排教室并形成一个分叶状的中央庭院。中央庭院是儿童大学的核心,联系了外廊和室内的房间。建筑的外立面附有一层鲜明持续的栅栏状瓷砖表皮,避免了在额外设置围栏。

案例2:杭州西湖云山阁艺术馆(零壹城市建筑事务所)

项目位于杭州世界文化遗产西湖太子湾公园内,基地遍布着茂盛的云杉,场地内现有一层的钢筋混凝土建筑结构。设计保留了大部分原有的结构,并从结构和树木的限制中创造出三个相互嵌套的庭院来组织空间:西南角的庭院最为开敞并带有室外露台,能够毫无遮挡的看到西面的云杉林和南面的远山;东北角在相对局促的现有环境中创造了相对围合的内院,遮蔽了周围嘈杂的环境,提供了看树和看天的环境。中间的庭院既作为交通,也连结了开敞和围合的两个庭院,使视线在这三个庭院都能通透。建筑屋顶是在中国传统的坡屋顶基础上进行变异和进化:建筑的四个顶角微微上扬,往中部递减形成坡屋顶,又在建筑最中心部分升高。这种坡屋顶的变异,与周围的坡屋顶相建筑协调又有所变化,展现出一种别具一格的轻盈感。

快题:

2
散落

地段中的树过于密集时,建筑的形体就需要拆成分散体量,分布在空间相对宽松的地方。建筑形体的分散体现了树木密集的特征,甚至能够组织树,使之成组。另一方面,形体的分散与功能的分散密切相关。形体分散使得功能逻辑更加清晰。如果这些分散的形体间需要联系,那么这些连接空间也会因为树的存在而变得生动有趣。

案例1:Residence of Daisen(Keisuke Kawaguchi + K2 Design建筑事务所)

虽然在树林里建房子,大多数建筑商都会选择先将树林移出一片平地,将地形调整到理想状态,但是由于负责的Keisuke Kawaguchi + K2 Design建筑事务所不忍心对森林里的“合法居民”实行逼迁,因此决定尊重这片山林的原始地形绕着树木来建,将利用集装箱改造而成的一间间小屋放置在林中树木相对稀疏的空地之上,然后以走廊连接相通,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除此之外,为了防止冬天积雪和促进空气流通,减少地面温度对房屋的影响,建筑师特意用柱子进行加高,冬暖夏凉,光照充足,四还被茂密的樱桃树和松树“拥抱”,俨然是梦想中的净土。

虽然外观看起来像是往森林里放了几个白色的货柜,感觉有点突兀,周围的活动空间也不够开阔,但是在这个为了自然环境,甚至是历史遗迹都总在为建筑开发让路的年代,能够如此尊重并且尽可能避让森林里一草一木的做法实在是难能可贵。

快题:

3
镶嵌

在树木丛生的地段中,如果有较为开阔的空间,那将会是集中布置建筑的理想场所。虽然开阔,但空间形状往往不规则,建筑因应周边树的凹进突出,高低起伏,形态也因此与众不同,空间越是紧张,建筑越要见缝插针,与树更加贴近,以至于如镶嵌在树丛之间。建筑在树的包裹里拥有了四面的自然精致和清幽的气氛,显得超凡脱俗。

案例1:上海华鑫中心(山水秀建筑事务所)

设计师希望通过这座建筑,启发我们思考人与自然、社会之间的关联。华鑫办公集群位于桂林路西,其入口南侧是一块绿地。这块绿地面向城市干道的开放属性,以及其中的六棵大香樟,成为了设计的出发点,并由此确立了展示中心的两个基本策略:一、建筑主体抬高至二层,最大化开放地面的绿化空间。二、保留六株大树的同时,在建筑与树之间建立亲密的互动关系。

案例2:林舞鸟鸣(中村拓志)

Dancing trees,Singing birds(林舞鸟鸣)是由日本新生代建筑师中村拓志(Hiroshi Nakamura)设计的住宅项目,这套住宅并非像它名字的潜在含义那样位于郊外,而就在东京市惠比寿,只不过这个建筑对融入了“景”以及“境”的设计,它的周围不只是植上盆栽那样的刻意,而是真正种植上了树木。房子一面拉升而出的窗台与树木错落有致的相呼应,而房子也裹上一层树木的外表,内部装潢则是简洁的现代设计。同时这个设计也获得日本Good Design Award 2008 BEST15奖项。

“林舞鸟鸣”建地面积约750平方公尺,为深L型,且后方有斜坡,因此当地的最大居住总量受到法律的限制。中村拓志则提出以“保护性建设”的方案,拒绝移除现有树木以增加楼板面积的作法,在竞标中获得了最终青睐。

基于保留现地原生树木的前提下,必须竭尽所能地利用可供建筑的面积。在建筑之前设计师精确丈量了树木的形状和间距,采用特别研发的计算机程序,进行3D分析,在树木专家的帮助下研究出最不伤害树根的方法,给树枝留出了足够的摆动空间,然后用简洁紧凑的地基加以梁柱从建筑后部支撑的方式,来保护地下错综复杂的树木根络。若有需要,地基可能必须像蛇形般弯曲,以保护树根。该程序亦可仿真树木的生长模式,以及台风来临时,树木的变化。由于建筑物的设计取决于自然的变化,该设计亦造就一种平静且温和的感受。

快题:

树当做一个个鲜明的个体,当作赋有形式感和体积感的元素。

三种手法是:围合、开洞和共舞。

建筑选择将生长多年、姿态完整美好的树纳入其中,就如同是建筑对树的拥抱,两者融为一体,密切关系不言而喻。建筑的围合强调了树,将树突出为建筑中的自然元素,二树也给建筑带来了生气和工人欣赏的区位。这样的建筑处理,动人之处在于庭院的气氛和趣味,以及建筑与树共同形成的整体形式感,同样的语汇在意义上的表达还有双重:围合和开洞。

4
围合

是将建筑分散成不同的体量,围绕树构成建筑的庭院或天井,庭院由于有了树而有了景观的核心,庭院的布置和空间划分有了根据和起点。这种手法下的建筑,形体是流动为自由的,功能是分散的,而庭院则成为了建筑的中心所在。

案例1:某中标方案(几凡教育·李彬)

案例2:微杂院(标准营造·张轲)

“微杂院”项目所处的茶儿胡同8号院子位于北京前门大栅栏区域,距离紫禁城直线距离1公里。院子是一个曾经居住着12户人家的典型大杂院。在过去的五、六十年间,每户人家都在院子中加建了小厨房——这些所谓的“未授权”加建形成了非常有趣的社交网络和空间属性。在以往的城市更新项目中,这些自发的加建结构都被当做城市发展残余而一概抹去。与一般的旧城改建思路不同,“微杂院”以当下的场所特质为出发点,将原有的建筑结构都予以保留,以居民自发加建的体量为参考,在尊重大杂院空间特质的前提下,对这些胡同中非正式的加建结构进行重新设计、修复和再利用。“微杂院”在让胡同的日常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的同时,也以自身作为一个鲜活的例子,希望让北京市民和政府看到对复杂旧城区域进行改造的新的可能性。这样,北京老城区中的那些大杂院才可能会逐渐被当作北京城市更新的基本单元,被视为有价值的城市形态,而不是应该被完全推平的城市发展残余。

案例3:环大树幼儿园(Tezuka Architectes建筑事务所)

环大树(ring around a tree)幼儿园由日本Tezuka Architects建筑事务所设计完成,该项目为附加建筑,是为建于2007年的日本立川富士幼儿园所设计的。新建建筑与原有幼儿园相邻,不仅作为英语教室使用,同时还是该幼儿园的校车车站。

快题:

5
开洞

维持建筑的整体性,只在生长树的位置留出洞口,容纳树的通过或生长。室内空间是完整连续的。为树留出的洞口好像是建筑的空隙,是建筑的内部得以呼吸阳光和空气。同时,建筑与树也具有了强烈的穿插感与一体感,仿佛树从建筑的形体中破土而出,另外,不同形状和大小的洞口和树冠点缀丰富了建筑的第五立面,开洞的建筑还应该巧妙的安排建筑的功能以避开主体上的洞口。

案例1:五维茶室(袁烽)

茶室是对基地上原有的一栋屋顶已经塌掉的仓库房的再建。基地本身极为局促,三向面墙,只有一个方向朝向一个有水池的后院,同时整个建筑对空间的索取也因为现有的一颗大树而受到很大限制,而设计的结果也表现为一种综合了封闭与开敞、占有与妥协、趣味空间与逻辑建造等多种复杂关系之后的一种和谐。整个建筑贴合基地空间,平面布局呈现为一个逻辑关系模糊的四边形,却也因此获得了对空间的最大索取。

案例2:十三届威尼斯双年展·北欧馆(Sverre Fehn)

设计意图运用预制钢筋混凝土的简单构件,在树木林立的环境中构建起既是临时构筑物,又具建筑空间感的展馆。在此,为了保护根系, 减少基础而采用了最少的柱子,从而引发了梁的变体。场馆北边与西边为与山体相接的混凝土挡土墙, 东南角设置了唯一的混凝土柱而形成19X26米的结构跨度。为了消解粗壮的构件尺度,混凝土单柱分裂为四根细柱,一对 2.1米高的 双梁横跨南侧 26米,并以四十五度双梁在端头各自分叉悬挑5米;在加强了角部的悬挑的同时,对场地上一棵树木进行了回应。通常框架结构中的混凝土板在此被双向混凝土肋梁取代:它们架设在北侧墙体与南侧主梁之上,由双层密肋梁垂直叠加而成,6厘米宽而1米高的梁以56厘米间距排列,使其具备克服南北向19米跨度的结构强度。上层梁正交搁置在下层梁上,并在上层梁之间张拉U型玻璃纤板,形成半透明屋盖。

这样的屋顶结构是源于威尼斯夏日强烈的日光。光经过混凝土梁,玻璃纤维板以及树叶的多次折射和反射后进入室内,温和均匀地弥漫在整个展厅中,在满足展览要求的同时,形象的模拟了北欧特有的飘忽不定的光线。同时,由于基地中有一排高大乔木需要保留,因而需要在屋顶“挖”些洞口让树木穿过,而网格状的屋顶又使这一要求成为可能,只是在洞口的边缘局部形成了一些悬挑结构。

案例3:玉华村村委会(浙大·贺勇 十二楼建筑工作室)

玉华村委会原本就在这个场地之上,20多年前建的房子过于狭小、破败,所以需要拆了重建。一栋一层的条形长屋,是原来的活动室,质量尚可,于是保留了下来。除此之外,一个篮球场、一座亭子、四棵大树,便是场地上的全部。

村里经济条件有限,房子不能随意地拆,更不能任性地建,所以建筑的主体基本是原拆原建,但毕竟面积增加了不少,所以如何处理与几棵大树的关系,成为了考验建筑师的关键所在。我们坚信,在自然面前,房子唯有谦逊,别无选择,因为在与岁月的较量中,扎根于土地的大树终将胜过砖石土木。顺着大树的位置,建筑经过一番平面上的进退凹凸,形体上的虚实变化,终于与大树和谐共处。

快题:


6
共舞

建筑与树的对话,风姿绰约或地位独特的树往往成为建筑的舞伴。应该塑造与树木视线交流的内外空间。建筑形式是姿态,建筑的材质、色彩是舞衣,它们是建筑与树取得呼应和对话的纽带,建筑与树的共舞就是在二者与树的统一或对比中展开,建筑的笔挺和树的婀娜多姿注定使他们成为最契合、最赋感染力的舞者。

案例1:朱家角人文艺术中心(山水秀建筑事务所)

建筑场地位于古镇入口处,门前有两棵有着470年树龄的古银杏树。这座1800平方米的艺术馆将展出与朱家角历史有关的绘画作品以及其他艺术作品。在空间组织方面,位于建筑中央的中庭成为交通流线的核心。在一层,中庭通过精心设计的洞口将自然光引入周围的展厅。在二层,中庭外围的走廊将几个分散的“小房子”展厅与庭院连在一起,在庭院内能欣赏到周围的风景,庭院还能为小型展览和活动提供多样化的空间。这种建筑—庭院式布局明确参考了古镇的背景环境,使参观者可以徜徉在艺术作品与真实风景之间,体验实物与思想之间的亲密互动。设在二层东面庭院里的反射池将古银杏树的倒影带入艺术馆,成为最后一件藏品。

快题:

在快题考试中,设计策略可能不仅仅使用一种。

1.建立建筑形体与树木的呼应关系

以一颗需要保留的树木作为核心限制元素出现在基地中的题目,可以运用围合、退台、庭院、露台等策略突出树木作为建筑核心元素的地位,同时围合的界面可以设置平台、台阶、步道等要素进一步呼应树木景观。

2.塑造与树木视线交流的内外空间。

当场地中出现多棵树木时,综合分析树木对建筑的影响程度,若多棵树木集中分布于基地中心或一隅,处理手法与单棵树木类似;若多棵树木分散于场地中,则需要在总图设计中着重考虑建筑布局与树木的交融关系,并把树木作为场地中的景观要素加以巧妙利用,如设置门厅对景、观景平台、绿化庭院等,创造建筑室内外空间与树木的视线联系。

3.关注建筑形体与基地环境的融合。

当基地处于树林之中,且不可对原有树木进行破坏时,建筑宜以谦逊的态度回应树群,可通过分散布局、降低层数、底层架空、使用坡屋顶等手段,减少建筑对环境的压迫感;同时也可设计情景化的漫游路径,将使用者的动线与树木充分融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