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同济建筑导师: 宋德萱教授——中国绿色节能建筑的先锋倡导者

 Duni设计学院 2020-08-18

宋德萱教授

2015年同济大学倪天增教育奖

2015年同济大学教育成果奖三等奖(15088)

2014年同济大学教育成果奖二等奖(12066)

学科方向:建筑学/建筑技术

团队:A10-环境控制技术

中国著名建筑节能专家,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A10—建筑环境控制与绿色节能学术团队A岗责任教授、学术带头人,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一流团队《绿色住区生态修复与更新》团队PI。

1984年同济大学建筑学专业本科毕业,1987年获同济大学建筑设计及其理论硕士学位,1993年获同济大学工学博士学位。长期从事绿色与节能建筑设计、建筑环境控制技术、绿色建造与技术体系、绿建评估的科研与教学工作,曾多次赴新加坡国立大学建筑学院、香港大学建筑学系作访问交流,多次在美国、加拿大、日本及欧洲国家考察讲学,并在多项国内外学术会议上作主题报告,主持三项国家“十一五”、“十二五”重大科研课题;主持三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项省市级项目研究,先后出版专著两部,学术论文三十余篇,在绿色与节能建筑设计、绿色建造与技术体系、绿色评估咨询与策划、节能技术创新有丰富的科研积累与实践经验。

任同济大学建筑学学科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建筑技术工委副主任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课题、面上与青年基金立项评审专家,天津市、河南省、广东省、广西省等地方自然科学基金立项评审专家,同济大学高密度区域智能城镇化协同创新中心特聘教授,教育部学位中心博士生毕业论文盲审评阅专家,中国建筑学会零能耗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建筑学专业指导委员会建筑技术学科工委副主任委员,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物理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绿色建筑与节能委员会委员,上海市绿色与节能建筑专家。



PART A

招生情况

  • 每届研究生招生2-4名,通常为3名,择优录取,需要积极和导师沟通,争取见面机会。导师待人随和,见面交谈氛围轻松,但建议认真准备,充分了解导师的研究方向是否和自己的兴趣一致。导师不主动要求带作品集,但建议带上作品集及其他的相关研究成果

  • 导师专心于学术,较少接项目,因此研究生阶段较为自由,有较多课余时间可以自由安排。导师会建议发表一些小论文,并帮助修改。

  • 学术交流方面,可以申请学院各类寒暑校、半年交流项目,但不支持双学位项目。

PART B

研究板块

1、绿色与节能建筑  

节能建筑是指遵循气候设计和节能的基本方法,对建筑规划分区、群体和单体、建筑朝向、间距、太阳辐射、风向以及外部空间环境进行研究后,设计出的低能耗建筑,其主要指标有:建筑规划和平面布局要有利于自然通风,绿化率不低于35%;建筑间距应保证每户至少有一个居住空间在大寒日能获得满窗日照2小时等。

绿色建筑是指在全寿命周期内,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高效的使用空间,最大限度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质量建筑。

该板块主要研究和绿色与节能建筑相关的概念、技术设计方法等内容

2、建筑环境控制

建筑环境学是一门反映人-建筑-自然环境三者之间关系的科学,是了解人和生产过程需要何种室内外环境,掌握室内外环境形成的特征和影响因素,通晓改变或控制特别是室内环境的基本原理与方法,为创造人工环境提供理论基础。     

建筑环境学主要研究建筑内外的空间环境,其主要内容有:建筑外环境、室内空气环境、建筑热湿环境、建筑声环境、建筑光环境、建筑环境的综合控制与评价。

建筑环境学从现有建筑的环境出发,掌握现有建筑环境的特点、基本理论与变化规律,以寻求现有建筑环境的不足,为通过工程设计达到改善建筑环境,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对现有建筑环境的研究方法根据参数不同可归纳为两大类,一类是针对环境宏观参数进行研究另一类是针对环境的场参数进行研究。随着计算机技术、测试仪器和测定技术的发展,实验方法研究建筑环境的范围不断的得到扩大,建筑环境研究方法的内涵不断地得到加深,必将趋于多样和复合化。

3、绿色建造与技术体系

01 绿色建造技术概念

工程项目建设是大量耗费各种资源,同时又对环境、生态影响很大的建造过程,因此更渴望绿色技术。绿色建造技术是指在工程项目的规划、设计、建造、使用、拆除的全寿命周期过程中,能在提高生产效率或优化产品效果的同时,又能减少资源和能源消耗率,减轻污染负荷,改善环境质量,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技术。

02 绿色建造技术领域

绿色建造技术是一个综合考虑资源、能源消耗的现代建造模式,其目标是使得工程建设从规划决策、设计、建设施工、使用到报废处理的全生命周期中,对环境负面影响最小,资源和能源消耗最省,使企业效益和社会环境效益协调化。工程建设中的绿色建造技术领域模式,如图所示。

03 绿色建造技术体系研究

绿色建造技术涉及产品整个生命周期,甚至多生命周期,主要考虑原材料、能源消耗和环境生态保护问题,同时兼顾技术、经济、社会问题、使得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环境社会效益协调,改善人与自然关系。参照建设部、科技部颁布的《绿色建筑技术导则》、美国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对绿色建造技术体系结构框架进行了研究。

4、生态修复

该板块来自近两年来宋老师的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气候响应的高密度住区环境生态修复设计策略研究 ”,部分研究生的论文选题也与该研究相关。该研究指出真正意义的生态环境,是动物也能自然生存,能够找到食物,空气清新,和谐共生,这才是生态的幸福家园。针对城镇住区生态修复的问题,宋老师的团队做了相关的实验研究,主要分为环境提升、环境控制、能源优化、资源再生这几大板块的技术策略,以此应对城镇住区所面对的生态挑战。

5、绿建评估策划


PART C
学术活动

宋老师参加的学术活动很多,这里列出其中两次活动及宋老师发表的观点供大家参考:

1、“设计要满足本土化需求”
——第一届SDC绿色发展国际论坛

作为绿色建筑,建筑是载体,美是第一位的,艺术性是绿色建筑的首要追求的主要目标。另外,建造绿色建筑需要满足本土化需求。”在2018年8月3日举办的在第一届SDC绿色发展国际论坛分论坛——绿色建筑主题演讲中,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宋德萱教授指出。

宋德萱教授说,绿色建筑是未来建筑行业发展的新方向,绿色建筑理念和追求应适应当地环境,建筑设计时应紧紧围绕环境展开。设计创新是永远的主题,要根据当地气候条件、生活特点等设计不同的解决方案。同时,要将产品及使用途径进行本土化改造,让建筑更加贴合实际,进一步降低建设成本。

“协作是发展的必由之路,需要不同专业、不同行业密切配合合作。”宋德萱教授认为,竞赛活动要取得实效,需要多学科共同努力,“主动+被动”相结合,让建筑物拥有更多的先进理念和节能方式。同时,要遵循绿色节能设计理念,重视技术方法,提升建筑物性能。设计者要强调绿色建筑的人本主义,从“物”走向“人”是绿色建筑必然的发展,建设时要充分考虑人的行为模式、人对舒适性及差异性的追求,适应不同的发展需求。总之,绿色建筑首先要关注“环境”,充分适应当地气候等环境;第二重视“人文”,尊重地方的生活及风俗习惯;第三是重视“技术”,挖掘现代科技产品,提升建筑物的科技含量。

宋德萱教授表示,绿色建筑还应与绿色土木高度结合,将绿色构作、绿色形态等融为一体。通过绿色建筑的打造,让大家树立起节能环保、绿色低碳生活的态度

2、“绿色多视野人本精神”

——第七届城市生态与节能论坛

2018年11月30日,第七届城市生态与节能论坛以“以人为本的绿色建筑”为主题,于论坛中,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宋德萱先生发表了题为《绿色多视野人本精神》的主题演讲。

宋教授在演讲中提出“多视野人本精神”的观点,所谓多视野是指以立体的眼光,全面的思维来看待人与物的关系。通过哲学基本和最新的理论,思考人本与物本之间的关系,以此指导我们的研究工作。他的报告主要分为五大部分

01人本释义

“人”在哲学上,是相对于神和物而言的。在现代社会,“人本”思想主要是相对于物本思想而提出来的。“人本”受到生态环境和建设环境的共同影响,其核心实际上是对自然、人工环境的正确评价。

02 生态环境

在绿色的引导下面,如何和“人本”合作呢?

那就是可持续发展,关注人的精神,立足于人与自然和谐、兼容、共存,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其中,生态修复被引起广泛关注:首先要重建生态秩序,修复受损的环境,恢复生态的元素,重构我们的生态环境,这是城市、住区建立生态机制的关键任务,尤其是在人本背景下做生态修复具有更大的挑战与创新价值。

03 生态修复策略

人本在生态修复背景下,“共生”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即:生态环境中各个相关要素之间合作共生的和谐关系。真正意义的生态环境,是动物也能自然生存,能够找到食物,空气清新,和谐共生,这才是生态的幸福家园。

针对城镇住区生态修复的问题,宋教授团队做了相关的实验研究,主要分为环境提升、环境控制、能源优化、资源再生这几大板块的技术策略,以此应对城镇住区所面对的生态挑战。

04 建成环境研究

在人本角度的情况下,健康是至关重要的,满足舒适、节能的要求才能实现绿色共享的生态宜居城区的目标。建成环境研究越来越关注人的舒适性、人的感受,比如热舒适,它属于物理学与心理学研究范畴,是研究人与物的和谐关系中,一个重要的指标

05 软技术节能

软技术节能潜力分为两部分:

一是响应式建筑:它反映建筑设计的灵活性,在应对绿色建筑技术中,让建筑变得“灵活适配”。

二是行为节能潜力:就是挖掘使用者的主动性、适应性,通过宣传教育、节能减排、蚂蚁森林等行为来实现软技术节能。


3、绿色建筑美学之道
——建筑与环境之美

2018年4月9日-11日,三棵树以“新文化、新战略、新征程”为主题,在三棵树总部中国莆田开启为期三日的“三棵树2018年度合作伙伴峰会”。
来自中国建筑设计领域历史悠久的高等学府——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教授、绿色建筑与环境控制团队学术带头人宋德萱先生,在会上围绕“建筑之美”作了精彩而专业的主题分享。

宋德萱先生围绕”建筑之美“进行主题演讲  

宋德萱教授以通俗易懂的方式,阐述了绿色建筑的定义与内涵。同时,宋教授指出,绿色建筑内涵的很大部分,是“健康建筑”,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高效”的使用空间是绿色建筑的根本要求。而这与三棵树工程绿色建筑美学之道的理念,高度契合。

他认为,重视产学研合作有助于促进企业创新发展,而三棵树企业在这一方面也一直都投入了巨大的精力。


PART D
代表性论著

1、代表著作 

节能建筑设计与技术,同济大学出版社,主编

2019年新版
建筑环境控制学,东南大学出版社,主编


2、代表性论文:


宋德萱,刘益,周伊利.天津新式里弄住宅节能改造策略研究[J].住宅科技,2019,39(12):50-55.

宋德萱,韩珊珊.上海高校室内共享空间冬季热舒适实测分析[C].2019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论文集,2019:489-494.

宋德萱,李琪.城市居住行为与住区生态修复的重构[C].2019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论文集,2019:533-540.

宋德萱,杨秋雁.湘西民居围合界面生态修复策略探析[J].生态城市与绿色建筑,2018(03):65-69.

宋德萱,韩抒言.2018年2期,《南方建筑》,夏热冬冷地区近零能耗建筑技术途径探索,P51-P54;

宋德萱,韩抒言.2018年3月,攀缘植物的墙体环境影响研究,《2018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论文集》中国城市出版社;

Alabsi Akram Ahmed Noman  宋德萱.2018年04期,《住宅科技》,干热地区城市住宅建造技术与气候适应性探讨,P36-P43;

朱丹,宋德萱,史洁.2018年3月,居住区密度参数对太阳能潜力的影响,《2018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论文集》中国城市出版社;

赵秀玲,宋德萱.2018年3月,高密度城市住区宅间室外热舒适性研究,《2018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论文集》中国城市出版社;

周伊利,宋德萱,张璐璐.2018年05期,《住宅科技》,基于环境调控的高层住宅立面开口形态,P01-P04;

宋德萱,周伊利.2017年12期,《住宅科技》,干热气候中的建筑致凉模式研究,P27-P33;

宋德萱.2017年11月,绿色建筑教学创新体系整合思考,《2017全国建筑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P410-P413;

宋德萱,韩珊珊.2017年10月,交互技术在绿色建筑中的应用及探索,《2017全国建筑热工与节能学术会议论文集》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P486-P489;

宋德萱,张璐璐.2017年10月,回顾与展望:建筑智能化与绿色-智能建筑,《2017全国建筑热工与节能学术会议论文集》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P512-P515;

杨丽,钱峰,宋德萱.2017年08期《建筑科学》,建筑室内空间环境舒适性的数值模拟研究,P129-P134;

史洁,朱丹,宋德萱.2017年02期《住宅科技》,高密度城市建筑立面开口设计探究,P01-P07;

SONG Dexuan , HAN Shanshan,The Analysis of Reactive Factors between Architectural Envelop Condition and Urban Microclimate,Research on Urban Heat-island Effect, Four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untermeasure to Urban Heat Island (4th IC2UHI), 2016. (Ei);

ZHU Dan.Study on Facade Openings Design Method Responding to Urban Ventilation Issue in High Density Cities,Research on Urban Heat-island Effect, Four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untermeasure to Urban Heat Island (4th IC2UHI), 2016. (Ei);

WEI Ruihana, SONG Dexuana, WONG Nyuk Hienb, MARTIN Miguelb .Impact of Urban Morphology Parameters on Microclimate,Research on Urban Heat-island Effect, Four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untermeasure to Urban Heat Island (4th IC2UHI), 2016. (Ei);

宋德萱,周伊利.绿色—建筑设计的一种新维度,世界建筑2016/06期;

宋德萱,王莹珺.步高里街区空间风环境优化设计,住宅科技2016/06期;

宋德萱,韩珊珊.上海地区应对热岛效应的建筑形态分析,2016年第十二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会议论文集;

宋德萱. 关于绿色建筑性能提升的多元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初探.2016年全国建筑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宋德萱,韩珊珊.基于舒适性能提升的既有建筑绿色改造技术初探.生态城市与绿色建筑2016/增刊;

宋德萱,朱丹,史洁,裴晓梅. 2015.11.高密度城区建筑光伏遮阳设计应用研究.《新建筑》No.158. 01/2015. P.100-103.;

宋德萱. 2015.11.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为导向的绿色建筑课程群建设途径.《2015建筑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昆明;

刘海萍,宋德萱.2015.11.上海高密度住区内绿化体系对热环境影响的实测与评估.《住宅科技》.2015.11期.P.19-24.;



PART E
科研项目

2019 上海市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建筑物理虚拟仿真实验

2018/01—至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气候响应的高密度住区环境生态修复设计策略研究》(项目批准号51778424),课题经费61万,项目负责人;

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项目子课题:《城镇群高密度空间效能化关键技术研究》(2012BAJ15B03),子课题经费28万,子课题负责人;

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子课题:《不同地域特色住宅建筑节能设计技术研究》2008BAJ08B04-5,子课题经费71万,子课题负责人;

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子课题:《历史建筑可持续再生的环境控制技术研究》2006BAJ03A07-03,子课题经费21万,子课题负责人;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上海生态型高层住宅太阳能利用建筑设计一体化应用研究》(项目批准号50478101),课题经费25万,为项目负责人;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沪港聚居区建筑生态一一环境控制策略与方法比较研究》(项目批准号59978031),课题经费35万,为项目负责人;

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节能建筑被动控制原理及可协调性研究》(项目批准号01ZF14068),课题经费18万,为项目负责人;

上海市建委重点项目:《上海高层建筑节能技术研究》课题经费40万,建筑分项负责人;

2014-2016同济大学人居环境生态与节能联合研究中心重点项目《环境响应的超高层建筑绿色节能技术MCDM及性能优化评估方法研究》,课题经费80万,课题负责人;

2015同济大学教学改革研究与建设项目《以翻转课堂模式为导向的绿色建筑课程群更新与提高》,课题负责人。

PART F

教学情况

1、主讲课程:

  • “环境控制学”(本科)

  • “建筑物理(声光热)”

  • “节能建筑原理”(研究生)

  • “建筑技术科学基础”(研究生)

2、参讲课程:

“建筑学学科前沿”(研究生)

部分文字和图片来源: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系网页: http://archi-caup.

腾讯新闻:https://wxn.qq.com/cmsid/20190107A0V6FU00

德州新闻:http://www./p/1410507.html



写在最后:
复试临近,最近也有越来越多的同学们想要更加深入的了解自己的心仪导师,所以几凡教研组推出“同济建筑导师”系列文章,帮助大家更深入全面的了解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各位优秀导师们,下一期你想了解哪位导师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