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研途|我是如何一战取得同济初试快题第一、总分第三的?

 Duni设计学院 2020-08-18

KJ学长

2020同济初试快题第一名(135分)

2020同济初试专硕总分第三名(364分)

本科: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PART 0

写在前面

2018年的冬天,随着大四寒假的到来,我的考研计划正式开始。第一件事情,就是看最近三年的经验贴。如今,经过一年多的雨打风吹,自己终也站在了屏幕那一头,以过来人的身份把最深刻的体会说给你们。回首这段澎湃的时光,有刚开始备考时的振奋、取得进步的喜悦,也有遇到瓶颈时的沮丧和压力带来的心态变化。以文字的形式记录这一年的点点滴滴,希望对后来人能有点帮助。

读经验贴要有目的,盲目浏览只会造成信息堆积,思绪混乱。最近看到的一篇文章讲解了读经验贴要注意的点,在此摘录一些分享给大家,也是本篇开始前的一个交代。

  • 1. 不要被光环迷惑,每个人的成功都是独一无二的,切记一味将学长学姐的话奉为金句,沉醉在经验贴的胜利中;

  • 2. 不要推荐什么就买什么,当你把一本书吃透的时候,你都有信心自己编一本了;

  • 3. 带有目的去看经验贴。考研经验贴一方面提供备考常识,另一方面则讲方法论,按需阅读,我想分享给大家的,侧重于后者。

  • 4. 读进度,总结提炼出自己的进度表。

接下来的内容中,我会以分享快题的学习心得为主,把一些心里话告诉大家。

PART 1

个人背景

选择考研,或者说study further,对我来说似乎是非常自然的事。

本科学校的资源条件和学习环境虽无法与名校相比,但有一个最大的优势就是身处上海。五年里,无数次利用周末时间去同济大学拜访,关注着每一次本科课题,作业展览,参加了很多大师讲座,学术论坛,老早就与同济结缘。游走在上海的宽街窄巷,历史与现代交相辉映,折服于这个城市的开放和包容,她的一举一动也影响和改变着我的视野和观念

我本科的学习虽不算顶尖,但也都认真对待。踏实学习的态度,独立思考的习惯和相对稳定的基本功是我在这五年里所习得的,也为后来的备考奠定了基础。

2018年暑期的实习经历教会了我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了清晰高效的工作习惯,这也让我在面对考研这样一件讲究方法和计划性的事时,能够从容应对而不至于手忙脚乱。

以上这些并非向大家展示我所取得的成绩,每个人的经历都有所不同,自然会站在不一样的起点,考研的成功也是建立在我个人的经历之上,希望大家结合自身情况,理性对待。

2018年车库讲堂
(谁能知道当年台上坐的大佬如今成为了我的导师哈哈哈)

 和小伙伴一起参加的竞赛作品在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展出

实习第一天boss给写的开机密码

至今仍非常感激那段时间的付出和同事们的照顾

平时的构造积累,对建构的热爱从未停止

PART 2

总体规划(时间轴+计划表)

从2018年冬天到现在,考研的路一共走了一年多。

大四的寒假来到几凡,以快题作为备考的开端。这与我方向的选择相互关联,历史技术和设计,应该说每一个方向都是我喜欢的,尤其是对建构和材料的热爱曾在正式备考前多次动摇了我考设计的决心。

但我们应当清楚自己的优点,扬长避短,方案创作的成就感更能带给我动力和满足感。最终考快题和专硕成为我一直未变的决定,历史和技术并非放弃,而是以互补的方式来丰满我的设计,形成理论的支撑。

寒假到年前我先上完了CD班,C班的学习几乎涵盖了所有能从案例中读到的经典设计手法,D班的训练会包括大多数题目类型。就这样在高强度的训练下,建立了对快题的基本认识。

3-6月

有了CD班的基础,开学后我便针对性的定下了学习计划。和很多人一样,大综合的复习和英语的准备也在这时候开始。其中大综合主要以阅读书本教材为主,尽可能的先在大脑意识里培养起专业学习的语境,中建和外建的录音也按计划开始听了。英语方面我最早接触了恋词系列,之后单词就以这本书为主,按照时间节点反推每天的任务量,按时完成听课和背诵的内容。

与此同时,另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参加了几凡的0元案例课。起初选择课程是想在没有很好的备考环境的阶段,通过这样的形式督促自己,同时也积累案例。幸运的是,结合自己实习时做的一个类型学研究,我发现了积累和归纳案例的方法,在之后的案例课中屡试不爽。那一段时间总结了很多手法,同时延伸和关联到其他学科的学习,形成了我自己的核心学习方法——横向对比,分类总结

7-8月

时间很快来到暑假,由于寒假已经上过了CD班,所以我给自己暑假定的任务主要集中在大综合和小快题的课程上。小快题的训练要抓住暑假课程的机会,系统地把各种类型训练一遍,最重要的是建立起生成的设计思路,不要在方向上出现错误。大综合课上,学长学姐会以精炼的语言把所有书本过一遍,这时候要做的是跟上节奏,明确要学习的重点,不求立刻记住,同时根据当年情况更新一些知识点。

7月底上完了大综合和小快题,暑假剩下的一个月时间我选择在家里度过。英语阅读的训练从这里开始,政治的学习也一同起步。和大多数人一样,我先买了黄皮书作为英语的材料,但黄皮书的超细致型讲解挑战了我的耐性,习惯了听恋词时的声画刺激感,我开始寻找相关的阅读视频课程,从此阅读就以听唐迟老师为主展开了一遍又一遍的刷题。政治也从听徐涛老师的强化班开始稳步进行。截止到开学前,利用一个月的时间刷完了一遍英语阅读和政治强化班。

9-12月

大五开学以后,时间愈发显得紧张。除了英语和政治按计划顺序进行之外,大综合笔记的整理也要提上日程。我大概又花了一个月时间,以几凡的七书为主,结合暑假上课的ppt,补充整理好一份完整的背诵材料,也算是过了第一遍。在十一月之前把英语阅读又刷了一遍。政治几乎全程跟了徐涛老师的进度,强化班结束后就开始刷题。然后和大多数人一样,在考前的一个月内背诵政治大题和英语作文。

在这个阶段里,快题的训练量仍然保持着一周一套完整快题,有时候会多画一些,有时候则会补充训练方案构思

有两件事情是一直坚持到了考前,那就是背单词和积累案例,这两件事情已经成为了日常学习的习惯。

PART 3

快题专题——普通快题的养成

1. 建立正确的快题观


快题又叫快速草图设计,最大的特征就是快快快,要求我们在相当短的时间内抓住一个题目的灵魂和关键题眼,并以明确的策略应对。在满足基本使用功能的基础上,策略的准确性创造性成为高分的评判点。

在我看来,一份优秀的快题一定是简洁易行地解决了问题,功能分区明确、流线简洁明晰,这既是在为空间设计建立稳固的基础,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保证考试通过的底线。实际训练中,很多同学缺少了对人如何在建筑空间中活动的考虑,想当然的设计了所谓的炫酷、奇特的空间效果,实则得不偿失。好的功能关系本身就可以是富有诗意的,结合题目中的景观要素和环境关系,常常能够营造出很好的空间氛围。

另外,尺度的把控也至关重要。一方面在平面和剖面上体现出基本功的扎实与否,另一方面则直接反映在轴测图各部分比例是否得当,关系是否正确。

2. 近年来的考察趋势


就初试快题而言,从2017年初试的中学音体楼设计开始,题目对城市设计的关注逐渐显露出来。如音体楼需要结合人流考虑校园公共平台的衔接,19年小型文化艺术中心需要考虑天桥的人流如何在建筑内部分流,从而实现建筑与城市空间的过渡与交融。另外,功能的混合和灵活性加强了对大家基本功的考察,往往一个不到1000平的小建筑都可以是五脏俱全的,很多细节会切实反映到考生对实际建成空间的使用是否有清晰准确的认识。

2020年的初试考题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在城市性的层面上,建筑坐落在社区与城市道路之间,是沟通内外的阀门,屋顶花园的设计成为整个方案中公共交流的核心,其对社区与城市两面的可达性正是这个题目的灵魂。功能层面上,在建筑面积仅有650㎡的情况下,囊括了学习、商业、活动、服务、特殊空间几大类型,有动有静,有内有外

而每部分面积又没有给定,这就需要我们对各种类型的功能足够敏感,充分利用题目的限制条件满足建筑的合理使用。例如商业空间需考虑沿街界面的延续,学习空间为保证安静应放在二层,西北侧现有建筑的存在需要我们做出退让等等。另外,随着我们对建筑品质追求的提高,无障碍设计也已经成为刚需,在平时的训练中要有意识的把无障碍做到位,养成好的习惯。

3. 如何学习案例


学习和积累案例是学习建筑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不光是考研,平时有意识的积累会在未来的某一时刻发挥巨大作用。就我个人而言,积累案例分为两种方式。第一种为归纳式,第二种叫片段式。

a. 归纳式

这种学习方式得益于我在实习期间做的一套类型学研究,从那时起分类总结就成为了我的核心学习方法。而快题设计中存在着很多原型,或空间或平面或剖面或形体关系,这些原型成为一个方案的骨架,每一种原型会对应不同情况的题目环境。而归纳式的学习方法,就是要在众多相似的案例中提取出共性,以最简洁的图示语言表达空间关系,成为之后方案设计的起点

以条形螺旋和折叠为例。我会以表格的形式对一种手法进行具体的剖析。横向是同一手法在不同案例之间的比较,可以看到同一手法的适用范围;纵向则是在论证案例在各个层面是如何实现这一手法的,或者说平面需要哪些条件、剖面会产生什么样的空间效果。最终以非常凝练的语言做一个小结,当所有的分析结束以后,结论就是那个原型。

想了解本期案例的同学可详戳

0元经典案例抄绘第三季 -02

当我们讨论条形折叠与螺旋时——中粮集团天津展示厅

下面附上该系列其它案例抄绘图纸↓

归纳式的总结也可以发生在一个具体的案例中,因为有些案例本身就是在研究不同类型的空间元素,例如张斌老师的作品“十院书屋”。

在这个方案中,院落成为空间设计的核心,体现出丰富的类型,这就为我们去研究院子的做法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对待这样的案例,首先要站在宏观的角度,发掘空间的结构骨架,就像本案采取九宫格作为空间划分的基础,形成围绕中心庭院按私密层级不断展开的格局,紧贴中心庭院的是开放办公,而偏在四角的是私人办公和附属用房。

有了这样的空间骨架,再用黑白图底的方式研究每一个模块实体与虚体、建筑与庭院的关系,最终归纳为几个原型。在将来的设计中就会清楚,每一个原型对应的院落的层级和属性,主次入口该怎么组织等更加具体的问题。

b. 片段式

片段式是大家最为熟悉的方式,这样的积累发生在我们日常浏览专业网站和各大媒体平台时发现的优秀做法。这些案例都会有比较明显的特点,可能是理性的平面分区,可能是出彩的剖面空间,可能是和谐的形体关系,也可能是处理立面矛盾的造型细节。

抄绘这样的案例要抓住最精彩的那个点快速记录下来,脑子里建立一个资源库,未来的某一次设计中可能会成为方案的亮点。但要注意,细节不应当成为方案的出发点,这些积累只是为我们解决矛盾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4. 如何高效的上快题课


备考的这一段时间内,大多数人会选择参与一些快题课程,上课也是讲究方法的,并非跟着训练即可。

首先要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每次都要训练自己解题的能力,在老师或者学长学姐解题以前先自己试着做一个方案,带着问题听解析会更快更准确的知道自己的薄弱点,也会发现自己的优势。解题过程中要特别重视面积的敏感度,精准的数学计算能够对方案的大致走向有基本的判断,心里会很踏实。

另外,课后改图是个好习惯。有些题目非常经典,也许第一遍不能画得很好,在老师点评讲解后,需要我们自己再去修改和完善,一遍不够就两遍,直到把所有问题搞清楚为止。如果不确定自己是否已经掌握,最好的办法就是再完整的画一套出来,如果还有问题一定会在重画的过程中暴露出来。

同一道题目不同时期的训练 向左滑动查看←

最后,每一次训练都会有很多优秀同学的方案,抓住这个机会剖析他们的共同点,你会发现对于这个题目或这一类题目存在着通用的解法,就像积累案例一样,去总结出原型,下次碰到就会做了,而且速度很快。

复试班某次优秀快题的总结分析

5. 自己练习时要注意什么


在课程之余,我们一定有自己练习快题的计划。

建议大家按照专题,有目的的练习快题。可以是像红书那样,按照题目类型练习,每次练习也可以参照书本上的讲解对自己的图有大致的评判。也可以是按照建筑类型练习、按考点类型练习,例如房间型建筑、空间型建筑、考察空间序列的营造、考察建筑对城市空间的贡献等等。总之,集中地解决一类问题会让我们看到出题者的思考点和共通的考察方向,下次碰到类似的题目,直接可以预判考点。

竖向空间专题的训练

6. 相互交流时要注意什么


平时我们可能会跟小伙伴一起讨论快题,互相看图学习,此时注意方式方法会让这种交流变得更加有意义。

学习是相互的,一对一交流时,我会认真对待他人的图纸,仔细阅读并尽量给出我的看法和建议,并以图文的方式作为阅读之后的反馈,这样对方也会愿意花同样的精力给自己提出意见,这样的交流是有效的。

如果有评图群,可以和几个人一起约定画图的时间,但每个人的复习节奏不同,不要为了赶上集体评图而打乱了自己的计划。几个人一起看图时,要提前把大家的图过一遍,否则闲聊和夸夸的时间可能会占据一个宝贵的晚上。看的时候心里大概记下每一个人方案的特点,和自己的作对比,互相借鉴才是提高。

总的来说,快速设计是一种技能,是短时间内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非炫技的秀场,展示超凡脱俗的概念。站在考试的层面上,尽可能简洁易行地解决问题,不要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这就是我分享给大家的方法,即——“一般”快题的养成

(Ps:平时画得累了,做一点夸张的方案来取悦自己也不是不可以)

PART 4

其他科目

由于我的其他科目实在算不上优秀,各方面不敢轻易给大家明确的建议,只能把体会最深的几点写一写。

英语:不要小看重复的力量,听说读写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政治:预留充分的时间给模拟答题,尤其是简答题的完整书写(需要大量书写时,我的字体就会草到认不出,不求漂亮但一定要工整清晰);

大综合:抓住暑期小快题的课程,系统地训练生成思维,方向错了事倍功半。

PART 5

写在最后

初试的第一天下午,英语考试如期进行,考场的环境和身体的不适不断挑战着我的心态,以最差的状态写完作文后几乎陷入崩溃。经过不知道几轮心理斗争以后硬着头皮克服麻木的大脑继续答题,选择题几乎靠平时做题的经验来判断出题者的意图,踉踉跄跄地完成了所有的题目。

为了不影响第二天的考试,晚上洗过澡之后又强制自己把注意力集中在复习资料上,坚持到最后一秒。成绩出来后我怎么也想不到英语还能取得70的分数,回想考场上的自我博弈,顿时释然。

成功和失败可能只在一念之间,我想坚持就是考研带给我的最宝贵的财富。

考同济建筑是一件高难度的事,难在要协调各方面关系,难在要始终理性地规划时间,难在每一次挫败和崩溃时与自己较劲,重拾斗志,难在心态的调整、贵在不懈的坚持。经历了这场修行,你会发现,收获的不仅仅是继续学习的机会和更高学历的认可,更多的是学习能力的提高以及一群优秀的朋友。

最后的最后,要感谢一直以来无条件支持自己的父母和亲人、体量和包容我的老师和朋友,感谢曾经并肩作战的研友(室友cj、同桌冰叔、园园、晨曦、可爱的源泉、滔哥、坤哥、昊屹...),感谢一直没有放弃的自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