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古代诗人的民族主义精神概要

 儒墨轩 2020-08-18

【按语】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但是在历史上少数民族尤其是北方少数民族与汉民族的战争非常激烈。古代诗人投笔从戎、壮怀激烈的大有人在。这篇写于20世纪90年代初的概要,只是勾勒了粗线条而已,今天可以作为阅读原诗的向导。


一、文学与民族的关系

文学是民族的表征,诗歌、小说、音乐、绘画、雕刻都能左右一个民族的思想,激发民族精神,也能使民族精神消沉。

“一个民族在危险困难的时候,如果失了民族自信力,失了为民族求生存的勇气和努力,这个民族就失了生存的能力,一定得到悲惨不幸的结果。反之,一个民族处在重大压迫危殆的环境中,如果仍能为民族生存而奋斗,来充实自己,来纠正自己,来勉励自己,大家很坚强刻苦地努力,在伟大的牺牲与代价之下,一定可以得到很光荣的成功。”(引自邵元冲《如何建设中国文化》)

文学不仅可以反映出一个民族的精神风貌,而且渗透着民族的情感,尤其是当一个民族遭受外族势力的侵略和压迫时,文学的战斗作用就更加明显了。我们可以称之为文学的民族主义特征。古今中外的文学史表明,文学的民族主义精神常常是一种爱国主义精神,因为爱民族与爱国家是一致的。

民族之间的战争历来没有停止。反侵略的战争是一种正义战争,而正义战争是极能使一个民族增强团结的,能够达到同仇敌忾的地步。反映正义战争的文学,于是闪耀着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光辉。


二、中国历史上的民族斗争

“中国”的形成始于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带,至周朝已渐发展为一个农业国家。那时,“率土之滨莫非王土,普天之下莫非王臣”的概念,表明周朝已有了“中央”的气度,于是称四边为“西戎”、“北狄”、“南蛮”、“东夷”,凡是不服统治或骚扰周朝地盘的部族,都会被讨伐。但最使周朝头疼的是西方和北方的游牧民族(主要是羌、匈奴等族)经常来犯,直接威胁周人的安全。西周末年,周幽王时,犬戎便打进周都,周地沦陷大半。因此,中原人奋起反击,民族之间的战争常年不断。

秦始皇统一天下以后,建立了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为以后汉民族的形成创造了条件。因此“中国”的概念远远大于周朝的政权。秦始皇修筑长城,抵御匈奴,但民族矛盾并未解决。

汉武帝时国力强盛,对匈奴进行了出击,追出漠北数千里,消除了历年的骚扰。

然而,汉魏之际,社会动荡,国内军阀混战,外族势力又不断骚扰北中国。后来西晋王朝内部争权互攻,更加引起外族入侵,使北中国成为游牧部族的贵族、酋长们混战的场所,造成历史上空前的民族灾难。鲜卑拓跋氏征服北中国,造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直到隋文帝杨坚,中国才重新归于统一。

唐朝的主要敌人是匈奴,西北、东北都有战事。对外战争是当时人民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宋徽宗时,东北的女真族建立的金国,趁宋朝的腐败之际发动了侵扰战争。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金兵渡过黄河,围困开封,半年后再攻开封,将宋朝皇帝虏去。赵构在商丘建南宋,向金称臣。但当时的广大人民群众和有民族气节的士大夫都表现了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

蒙古族成吉思汗率领其部族经过近三十年的战争,后来消灭了中国北部的金朝政权,再经过四十年的长期战争,忽必烈又覆灭了汉族在南方的宋朝政权,元朝控制了整个中国的土地。

明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由汉族地主阶级掌握政权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

明末又与蒙古族、满族、倭寇之间不断发生战争。

李自成农民大起义推翻了明朝,进入北京后不久,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民族矛盾再次成为主要矛盾。

总之,中国历史上的民族斗争非常激烈,汉族为了生存,对入侵的少数民族进行了殊死的战斗。以汉文化为主体的文学就必然反映出这种斗争。


三、中国诗歌的民族意识

主要表现为慷慨从军的战斗精神和强烈的爱国感情。

《诗经.秦风.无衣》即表达了同仇敌忾的豪情。

曹植《白马篇》歌颂游侠少年的英勇行为,抒发自己为国效力的壮志情怀:

“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唐代诗人

初唐诗人怀有吞并四海、投笔从戎、建立功勋的壮志;中唐诗人慷慨激烈、拔剑起舞。

魏征《述怀》:“中原初逐鹿,投笔事戎轩。纵横计不就,慷慨志犹存。杖策谒天子,驱马出关门。请缨系南粤,凭轼下东藩。……”

陈子昂《送魏大将军》:“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感遇》其三十四:“每愤胡兵入,常为汉国羞。”

杨炯《从军行》:“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王翰《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刘希夷《从军行》:“丈夫清万里,谁能扫一室。”

祖咏《望蓟门》:“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匈奴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王维《从军行》:“日暮沙漠垂,战声烟尘里。”《出塞》:“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陇西行》:“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关山正飞雪,烽戎断无烟。”

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李白《从军行》:“从军玉门道,逐虏金微山。笛奏梅花曲,刀开明月环。鼓声鸣海上,兵气拥云间。愿斩单于头,长驱静铁关!”

杜甫《出塞》:“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苟能制侵凌,岂在多杀伤。”

卢纶《塞下曲》:“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戴叔伦《塞上曲》:“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愿得此生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宋代诗人

陆游的诗,激昂、悲怆。

陆游《书愤》:“早岁哪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诉衷情》:“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夜泊水村》:“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辛弃疾的诗与词,悲愤中带豪情。

《送剑与傅岩叟》:“莫邪三尺照人寒,试与挑灯仔细看。且挂空斋作琴伴,未须携去斩楼兰。”

《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鹧鸪天》:“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鬚。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木兰花慢》:“追往事,今不见,但山川满目泪沾衣,落日胡尘未断,西风塞马空肥。”

抗元英雄文天祥的著名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则唱出了一曲让人荡气回肠的正气歌。

明末少年英雄夏完淳,9岁善诗文,14岁抗清,16岁就义于南京。他的诗作《鱼服》云:“一身湖海茫茫恨,缟素秦庭矢报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