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艺术心理杂谈:艺术家的敏感和心理体验

 儒墨轩 2020-08-18

艺术家的心理素质有异于常人,就在于他们对外界事物的感受、观察和体验,既敏感又深入细致,往往能发现和捕捉到一般人容易忽略的东西。

感受是一个自然积累和潜移默化的过程,对创作能够产生无形而深刻的影响。俄国诗人莱蒙托夫童年时代曾到过高加索山区,那里的自然美景对他的心灵世界予以陶冶,有助于他浪漫气质的发展,也影响了他此后的创作。当然,感受必须基于一定的敏感性,如果感觉迟钝的人置身于大千世界之中,对一切都无动于衷,那就谈不上艺术的感受了。

与感受紧密相连的就是观察。如果说感受是在有意无意之间,那么观察则是目的性很强的艺术感知。只有用心去观察自然和社会生活的每一个细小的特征,创作的素材才会丰富,艺术家的感受才会更深刻。凡是杰出的艺术家,没有一个人不是善于观察的。高尔基和他同时期的俄国另外两个作家——安德烈耶夫、蒲宁,曾在意大利那不勒斯一家饭馆里做过一次观察力比赛:见一个人走进来,限定对此人只观察三分钟,然后说出各自的看法。高尔基观察后说,这是个脸色苍白的人,穿的是灰色西服,长着一双细长的发红的手。安德烈耶夫则漫不经心地胡扯,根本不得要领。蒲宁观察得最细致,从这个人的服装说到他结的是一条带小点的领带,以及小指的指甲有些不正常,甚至连此人身上的一个小瘊子也给详细地描绘出来。他还断言,这是个国际骗子。他们当即找到饭馆的招待询问,果然此人是个经常在街头游逛的无赖。显然,蒲宁并没有特异功能,他只不过有着非凡的观察力罢了。

美国作家马克.吐温也有着入木三分的观察能力。有一次,某百万富翁的左眼坏了,他不惜重金装上了一只假眼球,但很难看出有什么异样。可是碰到马克.吐温的时候,他的把戏就立刻被看破了。富翁很惊讶,就问他是怎么看出来的。马克.吐温回答说:“因为你这只眼睛里还多少有一点点慈悲。”这个笑话说明了作家对资本家本性的深刻了解和不寻常的观察力。

艺术家除了要有客观、冷静的观察力,还必须具有“体验”的功夫。这“体验”既包括了对自身心理活动的体验,也包括了设身处地的“参与性”的体验。前一种体验可以说是自我品味,例如对饥饿感和恐惧感的体验;后一种体验则是一种“推想”,例如对守财奴和妓女的想象。巴尔扎克写到高老头死的时候,似乎自己也经历了死的痛苦,害了一场病。福楼拜写到包法利夫人自杀的时候,自己口里也好象有了毒药的气味。

体验存在着一个“适度”的问题,即不可不投入,也不可太投入。不投入,则谈不上是体验,太投入了就会忘记了艺术创作的本来目的。演员演到伤心处,固然可以哭,但哭得没完没了,那就适得其反了。

因此,艺术家的感受、观察和体验,要把握“入乎其中”与“出乎其外”的分寸。既要进得去,又要出得来。一方面,要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中去,达到主客体的同一;另一方面,又要保持一定的距离,使创作的对象客观化,从而达到浓淡相宜的程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