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追月:一个不眠之夜

 儒墨轩 2020-08-18

从前我对月亮情有独钟,是因为文学的情素在起作用;而现在却因为新闻的缘由,便经历了对月亮的追求。

1997中秋之夜,我通宵未眠,先是赶到八达岭长城去采访一批海外华人在长城赏月的新闻,同摄像记者张海鹏一起制作了《华灯明月映长城》的新闻节目,并抢在当晚24点新闻时段播出,保证了时效性。紧接着,我们又接受了采制月全食新闻的任务。在玉渊潭公园的一座小桥上,我们架起了摄像机,开始了将近4小时的“追月”过程。

北京的秋夜已是凉得没一点热气,再加上水面上不时吹来的风,我真有点招架不住了。于是我只好喝一点酒增加抵抗能力,并不停地走动。军人出身的摄像师张海鹏有野外训练的经历,他比我强壮得多,因此他总是提醒我不要睡着以免生病。天上的月亮成了我们全神贯注追逐的目标。从凌晨1点零8分开始,月亮的左上边渐渐缺损,就这样眼睁睁地看着它减少光辉,直到247分月全食,我们的周围已是夜色深深。失去了月亮的光明,我心里居然也产生了一种失落感,真正感到人的脆弱与无助。奇妙的大自然使我由衷地敬畏,我只能被动地等待天体运行完成它们的宇宙规则。当318分月亮重新生光之际,我兴奋极了,明白了什么叫“希望之光”。425分,月亮复圆,那么安静地挂在西天,仿佛什么也没有发生。而我却切实地领悟到“失而复得”的欢欣,对美丽的事物更多了一份珍爱。

虽然这一夜没有上床睡觉,困倦已极,但我与月亮同在,与大自然同在,也可以说是同宇宙共度良宵。多么有意义的夜晚啊!也许,我会终身难忘。

更重要的是,我对新闻术语“现场”一词理解更深了,它需要记者付出心血和精力,让自己充当观众的眼睛。当电视屏幕上出现月全食的那几个镜头时,记者的敬业精神就全在其中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