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生要读懂“三本书”

 儒墨轩 2020-08-18

20世纪八十年代我在武汉大学读研究生期间,导师吴林伯先生曾经说,人生要读懂三本书:自然的书、社会的书、文字的书。

当时,我才20岁出头,对这一教导虽然有所领悟,但毕竟涉世不深,还不能透彻地把握其意义。如今,我已经年过半百,再次回味这一至理名言,真有豁然开朗之感。

一般而言,读书就是指书本知识的学习。书生、书呆子,就是只读了文字的书,其他方面或者很浅薄,或者不能融会贯通,乃至于“很傻很天真”。任何文字的书,不过是间接经验的积累与升华而已,不可不读,但不可认死理,这就是“尽信书,不如无书”的道理。所以,“读万卷书,走万里路”非常重要。

与书本相比,自然、社会更加丰富,而且永远处于变化之中。

自然,就是宇宙万物,奥妙无穷,是人类永恒的老师与学问源泉。所谓“仰望星空”,不过是一种形象的说法而已。在整个宇宙面前,人类何其渺小!你不适应自然规律、宇宙法则,就会遭到报应。即便是“晒太阳”也要有度,多了或者强烈了则可能产生皮肤癌,少了或者完全杜绝阳光则缺钙!天人合一,乃最大学问。人类可以探索自然,但决不可与自然为敌。因为,自然的寿命比人类长多了,你也许还没活明白就一命呜呼了。作为俗人、凡人,我们都是尘埃!

社会,其实就是一个江湖。读社会这本书,关键要了解人性。人组成了社会,谁也难以真正超脱。假设你是一辆车,你不遵守交通规则,就必然自毁或者毁人。明规则与潜规则共同发挥作用,法律条文、道德规范是明规则,人情世故是潜规则。人性更多体现在“人情世故”之中。为人处世,乃无字学问。现实中,有些人很有本事、有能力,但是遭人反感,做人不行,连朋友都不可能有,那还谈得上人格魅力?人们常说,某某人还没有“社会化”,其实是批评他不懂事,没有真正融入社会。当然,社会的复杂含义绝对不限于人情世故与如何做人,对个人来讲,有“认识社会”、“适应社会”、“改造社会”的层次不同。我们不奢望能够改造社会,但求不被社会碾压。普通人在社会结构的缝隙中,要学会深呼吸。

三本书结合起来阅读,就不是死读书、读书死。君以为然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