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印象派——一场与现实世界若即若离的爱情

 阿里山图书馆 2020-08-18


▲十九世纪末,巴黎,埃菲尔铁塔

技术进步带来的最引人注目的现象,便是文化中心发展成为今天意义上的大城市;大城市成为新艺术成长的土壤。印象主义是标准的城市艺术,这不仅因为它发现城市是一种风景,把绘画从乡村带回了城市,而且也是因为它用城里人的眼睛看世界,用掌握现代技术的人的过度紧张的神经对外界印象做出反应。印象主义是一种城市艺术风格,它描绘了城市生活的可变性、敏感的节奏和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强烈印象。恰恰是作为一种城市艺术风格,印象主义意味着感性知觉的巨大扩张,一种新的、更发达的敏感度,神经的新的敏感,印象主义与哥特式艺术及浪漫艺术一样,都是西方艺术史上最重要的转折点。


▲巴齐耶的画室

在绘画史所经历的辩证过程中,在动与静、线条与色彩、抽象的秩序和有机的生命的替换过程中,印象主义是生机勃勃的发展趋势的高峰,意味着中世纪的静态的世界图景的彻底瓦解。从中世纪经济到资本主义是一条连续的发展道路,同样,从哥特式艺术到印象主义艺术也有一条连续的发展道路;把自己整个的生存都理解为战斗和竞争、把一切存在都转化为运动和变化、把人生体验越来越变成时间体验的现代人,正是这种双面的、根本上是统一的发展的产物。


▲中世纪被称为西方油画之父的提香的作品

瞬间压倒长久和永恒,感觉每一种现象都是稍纵即逝的、一次性的组合,是在不可能让人两次踏入的大河里的一簇波浪,这就是印象主义的基本特征。拥有众多手段和技巧的印象主义首先想表达这种赫拉克利特式的世界体验,强调现实不是存在( Sein),而是变化(Werden),不是一种状态,而是一个过程。每一个印象主义画面都是恒动的存在的一个瞬间凝固,都是在相互对立的力量的游戏中达成的脆弱的平衡。印象主义的观看把自然的画面变为一个过程,变为由形成和消逝构成的画面。

▲莫奈的草堆

它把一切稳定和固定的事物都化为变形状态,赋予现实一种未完成和不完整的特征。现代透视绘画的历史始于再现主观的观看行为而非观看的客观基础。这种再现艺术在印象主义绘画中臻于完美。说到底,印象主义喜欢表现光、空气、氛围,喜欢把色彩面切分为色块和斑点,把局部色彩化为光与影的颜色和具有透视效果和氛围效果的表达价值,他们还喜欢搞光线反射游戏和亮影游戏,喜欢战战兢兢的颜色逗号和开放的、轻描淡写的、无拘无束的线条。喜欢用素描表现的纯画,喜欢看似不经意地对事物一瞥,然后蜻蜓点水般的加以再现。凡此种种,无非是要表达对一个动荡的、充满活力的、变动不居的现实世界的感觉。这种感觉是从透视让绘画表现主观化开始的。


▲梵高眼中的星空


▲在我们看来可以是这样


▲也可以是这样

一个持续不断的、通过无数不为人察觉的过渡改变其面貌的世界,人们会觉得它是一个连续统一体,这里汇集了一切,这里只有距离和视角的差别。一种要以恰当的方式表现这个世界的艺术,不仅要强调现象的当下性和短暂性,把人看做衡量万物的尺度,而且要把个体的此时此地视为真理范畴。它会觉得偶然是一切存在的原则,觉得瞬间的真理会抵消其他任何真理。瞬间优先,变换优先,偶然优先,如果用美学语言来表达,就是气氛主宰生活,就是说,对事物的关系比什么都重要。这种关系不仅是可变的,而且没有约束力。注重气氛的艺术表现同时也表达出一种从根本上被动应对生活的态度,一种被迫与观赏者、与接受主题和静观主体认同的态度,一种保持距离的、观望的、不介入的立场,一言以蔽之,就是审美态度。印象主义是审美文化发展的巅峰,是浪漫主义放弃需要实际行动的生活带来的最符合逻辑的后果。

▲马奈《草地上的午餐》

印象主义者强调色彩,希望把画面变为充满和谐的色彩效果和光线效果的画面,从而吸收了空间,瓦解了身体的结构。印象主义不仅把现实缩减为二维平面,而且在二维范围内把现实简化为一个由轮廓模糊的色块构成的体系;换句话说,它不仅放弃了立体艺术,而且放弃了素描艺术,不仅放弃了有空间感的对象形式,而且也放弃了有线条感的对象形式。画面少了几分清晰和明确,添了几分动感和感性魅力,这一成就对于印象主义者最为重要,但是公众却强烈地感到损失大于所得。


▲德加的舞女

今天,印象主义的观看已经成为我们的视觉世界图景中最重要的一个组成元素,我们已经无法想象当初公众面对乱七八糟的色渍、色块、色点是多么的茫然无措。印象主义可能只是几个世纪以来一直循序渐进的非清晰化过程中的最后一步。在观赏者看来,巴洛克以来的绘画表现成为一项越来越困难的任务;绘画表现变得越来越不清晰,对现实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复杂。但印象主义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大胆跳跃,最初的几次印象主义画展所造成的震撼效果是其他任何艺术革新都没法与之相比的。人们把印象主义者的一气呵成和无拘无束视为挑衅;他们相信这些画家是想嘲笑他们,所以就以最残酷的方式进行报复。


▲毕沙罗《红房子》

(以上摘自《艺术社会史》)

阿诺尔德·豪泽尔是匈牙利艺术史家,艺术社会学家的创始人之一,与卢卡奇、阿多诺并称为“20世纪最重要的文化社会学家”。《艺术社会史》在豪泽尔的著述中享有核心地位,它是豪泽尔的第一部著作,此后的四本著作都是对这部著作的补充、总结和提炼。1979年,该书被收录于《艺术社会学经典》中。社会学家克里斯蒂安·格诺伊斯(ChristianGneuss)把《艺术社会史》比作“启示录”,称赞该书促使人们再度关注“宏观历史问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