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白杜甫为什么有尊称没绰号

 薄会申 2020-08-18

唐代诗人大多有绰号。例如杨炯喜欢罗列古人名字,被称为“点鬼簿”;骆宾王擅长数字对仗,被称为“算博士”;李商隐偏爱堆砌典故,被称为“獭祭鱼”等等,这些绰号都是针对他们的诗文特点起的。既然是绰号,就不会全是赞美,必然有戏谑的成分在里面。

还有些诗人,在诗中爱用地名,依次记下自己的行踪。对于这类诗人,为什么没有送他们“地理图”或者“行程单”之类的绰号呢?

近体诗格律严谨,而地名作为专属词汇,字、音、序都已经固定,不能随意变动来适应诗词的平仄要求,所以近体诗涉及到地名,格律上一般都会网开一面。但是,总有人不屑于一般,在他们看来,这些人性化的宽松,就是对他们智商的侮辱。

在诗中写个地名并不难,难的是能写多少个。

诗中没有地名。只在题目中点出地名。如果不看题目,读者不会知道写的是什么地方,需要通过阅读全诗来联想。这样的诗,写好了就是绝顶高手,写不好就是不知所云。王之涣属于个中翘楚。谁读《登鹳雀楼》,都不会想到别的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诗中有一个地名。这类诗没有难度。《赠汪伦》让人津津乐道,但在李白眼里,那就是随手送人的: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诗中有两个地名。也没什么难度。如王昌龄的《出塞》第一首: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诗中有三个地名。难度有点儿大,容易涉及到平仄关系,需要一些技巧。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肯定是用心了,至少需要提前考虑韵脚: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诗中有四个地名。题目太深了,堪比苏文茂的“春秋题”,这个时候只有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才能救场。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洛阳

诗的前面没有地名,但尾联一个流水对,不但嵌入四个地名,而且对仗工稳,让人不得不服老杜造句之巧,“下笔如有神”不是吹的。第一句的“剑外”和“蓟北”,虽然也具备一定的地理意义,但由于是泛指,这里不作地名考虑。

诗中有五个地名。凡人已无能为力。李白说,关键时刻还得靠我。“谪仙”的《峨眉山月歌》,几乎让人忘了,诗中竟然有五个地名!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诗中嵌入地名少的,作者享受不到“被起绰号”的待遇;诗中嵌入地名多的,莫过于有李、杜,但是读者仰视还来不及,哪里还有功夫起绰号呢?后人索性对他俩笼统地冠以“诗仙”“诗圣”的尊称。至于那些被李、杜罩在身影里的诗人,即便笔耕不辍,也不会再引人关注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