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学的人文教育》:高校人文教育与教育理论

 阿里山图书馆 2020-08-18


编者按:
张岂之先生新著《大学的人文教育》,深入阐述高校大力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重要性及其实现途径。不知能否引起您的共鸣或是带给您启发?小编在此先代表商务印书馆祝大家五一小长假快乐!

作者简介

张岂之,1927年生,江苏南通人。笔名栗子、谭心,长期从事中国思想史研究。1985—1991年任西北大学校长,现为西北大学名誉校长、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西北大学、清华大学双聘教授,《华夏文化》季刊主编。参与主编《宋明理学史》,自著和主编的著作有《中华人文精神》《儒学·理学·实学·新学》《中国思想史》《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历史十五讲》《中国思想文化史》《中国思想学说史(六卷本)》《张岂之学术自选集》《乐此不疲集》等。

张先生认为一所大学如果没有人文文化的浸润,就好像大学没有草坪、树木、喷泉一样,干枯贫乏,教育功能将难以实现。张先生强调,不论科学技术、经济社会如何发展,人文教育的主要功能是不会改变的。教育不但使人掌握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而且人在接受教育过程中必然改变自己,使自己走向更高的精神境界。这个目标的达到,必须依靠人文教育。而大学人文教育的核心便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必须通过教育悉心浇灌、维护。

内容摘要

一、教育功能问题

教育的功能问题是个相当复杂的问题,可从不同的角度加以论述。不过,古今中外的教育理论,在论述教育功能的时候,一般都认为教育的主旨,是通过有效的教育手段,使受教育者得到健全的后天培育,成为超越于“本能人”的“社会人”或“文明人”。

高校文化素质教育不研究大学生的先天因素,而力求开辟一条渠道,使他们在后天的培育中,得到文学、史学、哲学基础等人文学科的若干知识、一定的艺术修养和中外文化精粹的薰陶,从而成为具有优良品质和素养的人。这种内在的品质和素养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基本点,是学习各种科学知识和技能的立足点,也是“社会人”、“文明人”的必备条件。

强调教育的后天功能,这是我国古代教育理论的传统。例如,先秦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孟子在“人性善”的命题中,说明人具有先天的良好基础,只要后天勤奋学习,刻苦磨练,就有可能成为圣贤。儒家学派的另一位代表人物荀子,在“人性恶”的命题中,说明人先天具有不良因素,因此需要经过后天的琢磨,积累知识,去恶从善,成为圣贤。他们提出“人皆可以为尧舜”、“途之人皆可以为禹”,通俗而形象地表明了他们强调后天教育功能的观点。

长期以来,教育的另一功能往往被忽视,这就是教育的文化功能。这个功能全面体现了教育对人的塑造,“玉不琢不成器”,体现了从本能人到具有文明心态、文明举止、文明生活观、文明价值的现代人的飞跃。人的一切活动都不能离开文化。即使是最为人们关注的经济,也不能离开法律和道德的约束,否则,它将成为贪得无厌的榨取和人间悲剧的制造者。人们常说的“提高国民素质”,实际上就是教育文化功能的另一种表述。对照现实,我们不能不承认,这方面的工作任务还相当艰巨。但是,不妨将大学作为重点,就是说,在大学生中进行有效的文化素质教育,通过他们去影响整个社会,使高校成为提高整个国民素质的中坚。

二、高校文化素质教育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文化转型时期,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封闭到开放,在此过程中,法制完善与法治巩固,需要经过较长的时间。这种情况不可避免地会使青年人在价值观问题上产生迷惘。解决这个问题,如果只是依靠教师们的讲课,就难以做到。因此,不妨这样设想:教师利用多种教学方式,增强大学生在建立新价值观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实现此设想,目前的困难是:一般地说,大学生们在“知识材料”和“研究方法”上还有不足,这就限制了他们创新能力的提高。

第一,他们缺少人文学科的知识材料。

第二,大学生在专业教育训练中,对于“证明”的科学方法有较深的体会,可是对于人文艺术方面的“体验”方法则感到陌生。

上面所谈“知识材料”和“研究方法”的欠缺,致使大学生创造能力受到影响。这毕竟引起了教育家们的重视。他们提出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任务,以便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准备必要的条件。这无疑是值得称道的事。

三、文化素质教育与思维方式

教育家们关于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又有“三提高”的说法,即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提高大学教师的文化素养,提高大学的文化品位。这是对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全面概括。问题是如何才能达到“三提高”?这就不能不探讨教育者的思维方式问题,也就是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的思想方法问题。首先是理与情的统一,其次是具体与抽象的统一,最后是文化知识与文化人格的统一。文化人格的养成必须依靠文化知识的积累,但是二者不能等同。教育者们应注意使受教育者接受文化知识,并以此作为基点,促进认识的飞跃,塑造高尚的文化人格。

对此,我国先秦时期大教育家、思想家荀子在《劝学篇》中讲得很好。他说,“积土成山,风雨生焉”,一堆堆的土聚在一起,形成了一定的气候;“积水成渊,蛟龙生焉”,一担担水汇合成深渊就有了灵气;“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到了这个境界,就能了解宇宙、社会的规律。荀子的举例,我们可借用并赋予新意:“土”是我们所说的文化知识,而“山”是文化人格;“水”是前者,而“渊”是后者;“善”是前者,“德”则是后者。这说明文化知识与文化人格有不可分割的联系。荀子所说的“积”就是我们在文化素质教育中对大学生日积月累所做的工作,这对于塑造高尚文化人格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