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优雅、标致、贴心......你需要这样一位宫阙凉友

 源源不断 2020-08-18
立秋已过,却仍有些残存的暑气在秋天正式到来之前让人热上一阵。古人的消暑方式五花八门,最简单直接的,不过一把扇子,轻挥取风,微举遮阳,随时随地都能自在优雅地制造一份清凉。
 
晋 顾恺之(宋摹) 洛神赋图(局部)
点击图片欣赏高清大图

唐 周昉 挥扇仕女图(局部)
点击图片欣赏高清大图

北宋 赵佶 听琴图(局部)
点击图片欣赏高清大图

清 姚文瀚 勘书图轴
 
清 胤禛行乐图像册(其一)
 
传说扇子的萌芽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炎炎烈日下,人们随手摘取植物的叶子,或采禽类的羽毛,一番简单的处理加工后就能用来引风纳凉,遮阳取阴。
 
随着制扇工艺和技术的快速发展,竹扇和羽扇的制作也得到了进一步加工和美化。制扇的羽毛品类也从雉尾羽,扩展到鹊羽、鹤羽、孔雀翎等。
 
清 白色羽毛扇

清 黑色羽毛扇
 

与此同时,纺织技术也在不断进步,素娟、花绫、细罗等丝织品纳入制扇材料的范围;扇子的制作技术也得到了改进,出现了扇柄安装在扇面中部的做法。公元 3 ~ 4 世纪前后,更加轻便盈巧的团扇(或称纨扇、绢扇)应运而生。 

<<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

团扇的扇面形如满月,故名团扇 ;因宫廷大量使用,又称宫扇。由于它轻巧玲珑,又便于题诗绘画,深受宫廷及王公官宦们的喜爱。早期的团扇以圆形和长圆形为主,历经发展,出现了葵花、梅花形、六角形、八角形等不同的形状。我国的古代用扇,原是不能折叠的,现代盛行的折扇,一般认为是在宋朝时由日本传入我国,传入后得到了普及和发展。

<<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

“净君扫浮沉,凉友招清风”,人们将扇子称为“凉友”,对其取风纳凉的功用心存感激。而蕴含于扇子的文化意义,则赋予了它不朽的社会生命力。
 
清 禹之鼎 题扇图轴(局部)
 
扇面的绘画正起于团扇,始自三国时代。中国古代士人画扇,不拘于形式和内容,多为即兴而作。主题以鸟兽虫鱼、园林山水、花草树木、人物肖像为主,亦有团扇书法。书画作为扇子的装饰艺术存在,也借扇子千姿百态的装饰风格,形成中国书画的特殊形式。
 

<<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

清朝开始,团扇文化和工艺愈发繁盛。除了丝、羽、绢、纱、缂丝等各种工艺的扇面,还会用刺绣、贴花、抽纱等作为艺术加工,木、竹、骨等材为执柄,再佩之扇坠、流苏等装饰,团扇艺术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
清 纳纱花蝶图面留青竹柄团扇(局部)
点击图片查看细节

纳纱,刺绣针法的一种,亦称“戳纱”或“纳绣”。用素纱作地子,有规律地按纱孔行针刺绣,或垂直、或斜向,针路规整匀齐,有强烈的织纹感和装饰效果。
清 绸绣花卉佛手图面红木雕花柄团扇
点击图片查看细节

打籽,我国传统刺绣基本技法之一,由古老的锁绣发展而来。用线条绕成小粒绣一针,如籽一般。多用于绣制花心。图中佛手部分便是用这一技法绣制。
清 黄色纱贴绫绢桃树双鹤图面染雕骨柄团扇
点击图片查看细节

堆绫,中国古代织绣品种之一。用料以绫为主,亦可用绢、缎、纱、罗、绸、麻和布等料。将料按事先设计好的图案剪裁成各式绫片后托纸、粘贴或用针线缝钉上,堆成各式纹样,或在上面再加刺绣。
 
 
故宫博物院藏有清代宫廷团扇两千余柄,
不同的材质与装饰,
碰撞出千姿百态的性情、神韵与意趣。

<<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

虽“蔽日无全影”,但“摇风有半凉”。
轻罗小扇
悠悠夏日
送你清凉
 
参考资料:
杨祥民:《漫谈中国的扇子》,《紫禁城》,2007。
王旭、陈杨:《清宫团扇的保护修复研究》,《故宫学刊》,2014。
顾石:《宫阙凉友招清风——清宫藏扇精品》,《紫禁城》,2013。

责任编辑 / 李然  排版 / 鲁婉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