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百姓文学》卷首语

 百姓文学社 2020-08-18

《百姓文学》年度选刊目录

文|李智红

百姓立场的写作

我始终觉得,“百姓”是一个好词。

这个词,有温度,也有力度,有厚度,也有广度。

这个词,总是让我联想到辽阔的原野,广袤的森林。联想到芸芸的众生,悲悯的大地。甚至联想到我的父亲、我的母亲、我的兄弟姐妹,我的父老乡亲,我那些远逝为白云苍狗的祖辈先人。

在我理解,百姓就是黎民,就是苍生,就是大众,就是由许许多多平凡个体组合而成的生命群体。

《百姓文学》是什么样的文学,说穿了,就是人的文学,大众的文学,黎民的文学,平凡人的文学。

因为《百姓文学》坚持的是百姓的立场,采用的是百姓的视角,关注的百姓的生活,表现的是百姓的情怀,传达的百姓的观点,所以《百姓文学》所遴选刊发的作品,不但有人情味,有烟火味,有泥土味,有五谷味,而且接人气,接地气,接真气,接尘俗气。

树有根,水有源。《百姓文学》是有根的文学,有源的文学。

根,深扎于人民,深扎于大地,深扎于现实,深扎于生活。

源,发端于体验,发端于思考,发端于心灵,发端于真诚。

从大地吸取养分,从现实撷取素材,在民间发现大美,用观察充实表达。

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能不能搞出优秀作品,最根本的决定于是否能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

百姓文学》的作者,都是一群普通的,拿笔的“百姓”,或者说都是能够放下身段,立足现实,敬畏生命,热爱生活,具有浓郁的百姓情怀的写作者。笔为民所执、文为民所作、艺为民所献,丹心不改,无悔无怨。

他们始终坚守精神高地,在命运的“折磨”下,不卑躬,不屈膝,不抱怨,不阴暗。他们是这个物质时代的一抹亮色,始终坚持以自己饱满的热情,为土地歌咏、为生命礼赞、为百姓书写、为生活放歌。作品饱含着人文关怀的温暖和人性柔软的质感。

对于这些自始至终都在坚持百姓立场的写作者,我对他们总是充满着由衷的敬意。

因为透过他们的文字,我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一颗种子的发芽,一株禾苗的成长,一垄泥土的温润,一枚果实的甘甜。

因为透过他们的文字,我能够嗅到炊烟的味道,庄稼的灵息,老屋的安详,岁月的沉香。

因为透过他们的文字,我的心灵会得慰籍,我的灵魂会得到安放,我的乡愁会得到充盈,我的精神会得到菩提。

作者简介   

 李智红,彝族,云南永平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云南省作家协会理事、《读者》杂志连续四届签约作家,鲁迅文学院第十七期民族文学创作培训班学员,现任大理州文联秘书长、副调研员,大理州作协副主席。作品曾先后在全国5000多家公开出版发行的报刊以及海外100多家报刊发表并获省级以上各类奖项100多个。已出版《西双版纳的美》《花开的声音》等文集9部。其中,散文集《布衣滇西》获云南省人民政府第五届文艺基金奖,记实散文集《乡愁大理》入选“云南省迎接党的十九大重点文艺创作文学图书”项目扶持,长卷散文《云南表情》获中国作家协会2015年度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重点作品项目扶持。

关于我们

《作家文学》杂志社

投稿注意:投稿时,请精选5--8篇作品、创作心得与作者简介(100字以内)和生活照一起发邮箱,如有高清配图,可一并发来,请记得完善出生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