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专栏特刊】李景|朝圣西藏的灵魂(西藏)

 百姓文学社 2020-08-18

《百姓文学》春季刊目录

“相约拉萨,心灵之旅” 《百姓文学》《作家文学》西藏采风活动


       这是一个宁静的夜晚,一轮清冷的朗月,幽幽的悬挂于墨空,几点星辰张开朦胧的双眼,泛着如水光芒。轻纱般的夜幕悄悄降临,迎着一抹月霜的剪影,浸透着千般莫名的思绪。四月高原的暗夜,灯光下洒满了春色。月色清亮,透着淡淡的安静;一曲悠扬的旋律,释放陶醉的情怀;手捧一杯温热的香茗,沉浸在婉转而绵长的旋律之中。我沿着时间的阶梯缓缓而上,用音符轻触那心灵隐隐的角落。

  望着窗外涌动的车流,闪烁的霓虹渐渐模糊,思绪将我带回到十七年前,也是四月,一个阳光明媚的清晨。那时的我还是一个懵懂少年,怀揣着对西藏的向往,走进了这个神秘的世界。那时的我并不向往蓝天白云,因为当时的内陆还未听说过霾,更没有人会关心空气指数。记得当时,我幻想拉萨的模样应是一片开阔的草原,草原的中间有一座小山,山上矗立着一座红白相间的宫殿,布达拉宫。布达拉宫的四周或许是低矮的建筑,八廓街,是的,这是我脑海中最早浮现出八廓街的样子。人们手握转经筒,口中念念有词,沿着八廓街熙熙攘攘。当然那时的我还不知道大昭寺、色拉寺,只想着八廓街以外便应该是辽阔的草原,草原上到处都搭着帐篷,穿着藏袍的人们在草原上驱赶着各自的牛羊……

       汽车穿梭在一条漫长曲折的山路上,这大概是我印象中最早的机场“高速”吧。随着一排排白色的民房映入眼帘,我知道离市区应该不远了,当然这确实于我的想象不符,因为并没有看到帐篷。当时这些低矮的,写着大大“拆”字的建筑,留给我的印象,跟内陆农村的房子一样,那就是破旧。看到路灯了,我的心开始紧张起来,我害怕失望,因为这座城市从此要与我息息相关。眼前的公路虽然越来越宽阔,但地面上的沥青还是被大车压的坑坑包包,这便是金珠西路。车子颠簸了一阵后,终于到了更为平整的路面,我好奇的四处观望,一座较高的楼房出现在眼前,国际大酒店,这在当时看来还是比较高大尚的建筑了。渐渐地城市的模样开始清晰了起来,一座宏伟的宫殿在低矮的建筑群中鹤立鸡群,这无疑是布达拉宫了,拉萨标志性的建筑。这座城市并没有我想象中的那么落后,虽然建筑都不高,规模也很小,眼中看到的也只有稀稀拉拉的车流和一些转经的人群,但那红白相间的墙壁,冉冉升起的佛烟袅袅,镌刻在人们脸上的满足和虔诚,依然可以感受到这座城市独特的气息和浓郁的民族魅力。

       我住在发改委,在计划经济时代应该叫计委。办公楼也在计委大院,是几栋“小别墅”,据说是张国华、谭冠三和张经武的居所,我们都习惯性叫作“将军楼”。安顿下来后,我急切的想看到这里的一切,也顾不得身体上的不适,开始四处溜达。北京路、宇拓路、青年路……八廓街确实名不虚传,街上人声鼎沸,车辆川流不息,各式的小饰品玲琅满目。虽然街道都不算很长,但一阵猛逛下来,还是让我有了一丝疲惫,幸运的是我并没有感觉身体有任何的不适,呼吸顺畅,脚步轻盈。我知道这里将是我的归宿,我的生命从此将于这座城市血脉相连。

       时间是生命中最无助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更留不住,没有什么比时间更具有说服力了,因为无需通知我们,身边的一切就悄无声息的改变了。

       一晃十七年过去了,拉萨也变得更具魅力,城市规模也在不断的壮大。柳梧新区、开发区、堆龙德庆区、达孜区、教育城悄然新起;机场高速、拉林高速、三环路……顺势而建;一切都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我,也完全融入了这座城市,血液中流淌着这座城市的每一条大街小巷,骨髓里装着的是城市四周巍峨的雪山。甜茶、藏面……几乎已经成为生活中的必须品,寺庙、佛墙、格桑花、黑颈鹤和野鸭……早已成为我的诗与远方!

       饮一口温茶,看着慢慢沉入杯底的茶叶,我若有所思,突然想起前阵子写的一篇文章的结尾,我想还是引用那一句吧。“走在西藏的路上,处处都有朝圣的信徒,他们从遥远的地方一直叩头到圣地拉萨。他们是用胸膛在高原行走的人们,我也在用胸膛行走于西藏。不同的是,他们朝圣的是神灵,而我朝圣的却是为西藏发展作出努力,那些默默付出、平凡而伟大的灵魂。”

       朋友,让我们一同走进西藏。我用胸膛,您用目光!

作者简介

 李景,笔名:瑾瑜墨池;中国现代作家协会会员,短文学网签约作者,百姓文学杂志社编辑。

关于我们

《百姓文学》杂志社

投稿注意:

投稿时,请精选5--8篇作品、创作心得与作者简介(100字以内)和生活照一起发邮箱,如有高清配图,可一并发来,请记得完善出生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